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正史上的赵云到底是怎样的?虽然没有演义厉害但也不要过分贬低

正史上的赵云到底是怎样的?虽然没有演义厉害但也不要过分贬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321 更新时间:2024/3/4 10:12:33

赵云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是一个堪称完美的人物,或许这也得益于《三国演义》的描写。但是却一直有很多人,通过《三国志》当中的一些记叙,试图证明赵云在正史当中其实是一个并不怎么样的人,甚至有些人往赵云的身上抹黑,而且乍一看分析得不无道理。但其实,评价一个人,看别人的评论是没有什么用的,还是需要自己去研究。

赵云,三国里人气最旺的人物之一,也是很多人心目中最喜欢的三国英雄。这主要是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智勇双全,德才兼备,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代表。但由于在《三国志》等史书记载中,赵云的战绩比较少,尤其是缺乏统率大军、独镇一方的表现,人们对历史上赵云为将的真实能力产生了质疑。加上演义描写和民间流传里赵云的声誉和威名太盛,导致不少人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成了坚定的贬赵派,对历史上的赵云嗤之以鼻。

看了大量关于赵云的激烈争论的文章,自己也认真阅读了《三国志》后,我渐渐修正了原先赵云在自己心目中的定位,接受了“赵云在三国历史上算不得顶尖将领”的观点。但对于那些过分贬低赵云、甚至斥其为平庸的观点,我至今无法认同。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欢迎高手们指正。

一、关于《三国志》

《三国志》,一般认为作者是陈寿(233~297年,原蜀国人,仕蜀时为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曾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于吴亡(280年)后开始撰写的。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史应为他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由陈寿自采资料。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原是各自为书,直到北宋才合而为一,改称《三国志》。

裴松之(372~451年),南朝刘宋初官中书侍郎,奉命作《三国志注》(史称《裴注》),元嘉六年(429年)奏上。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陈寿的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但又指出它“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所引用的书达一百四十余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今天已经亡佚的。对于三国时代历史的研究,《裴注》的重要性不下于陈寿本书。

虽然史书是我们了解历史的最佳依据,较之演义,其可信度绝对要权威得多,但史书并不完全等于史实。因为史书也是人写的,是人写的,就会受作者所采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影响,也必然要受作者个人情感以及当时所处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不同的史书不乏记载不一致、甚至相悖的原因。

《三国志》中的魏书和吴书,以当时已经传世的两国原有史书为基本材料,也就是说这两国的史书应该是在魏国、吴国未灭之时写成并存世的。当朝统治下所作的当朝史书,很难避免为本国讳恶扬善、为他国讳善扬恶的现象,其完整性和客观性多少是要打个折扣的。

《三国志》成书于晋,因此必然要为晋朝统治者――司马氏讳恶扬善。比如魏甘露五年,年轻的魏主(高贵乡公)曹髦不甘为傀儡,率数百侍从欲攻司马昭,被弑。《汉晋春秋》等史书对此事都有详细记载(1)。但在《三国志·魏书四·三少帝纪》中却只有区区的十二个字:【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曹髦之死的背景、过程都完全隐去了。

虽然魏、晋实际上都是由权臣篡位而立国,但在形式上,它们都是禅让的产物――魏受汉禅让,晋又受魏禅让(2),是正当的朝代更替。因此《三国志》以魏为正统,魏国君主的传记称为“纪”,而蜀、吴两国君主的传记则称为“传”;因此也存在相应的讳恶扬善的问题。比如赤壁之战,是奠定鼎足三分局面的关键战役,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等史书对此亦有详细记载(3)。但《三国志·武帝纪》对曹操此次惨败的大战是这样记载的:【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虽然如此,但魏书、吴书毕竟是以当时已传世的两国史书为基本依据,因此其材料相对还算比较完整而切合史实的。而蜀国则没有现成史书,完全是由陈寿自采资料撰写。因此,在魏、蜀、吴三书中,蜀书最简略、也最语焉不详。蜀书的不完整性以及与史实的偏离度,应该是三书之中最大的。

二、关于《三国志》里的赵云

《三国志·赵云传》十分简短,即使加上裴松之注所引的《云别传》等史料,整体上仍然很简短,战绩记载很少。很多人以此为依据,对历史上的赵云给予了质疑和否定,认为他只是一个平庸的将领。对此,我持异议。

1、关于赵云只是一个保镖。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网友“天变雨纹”曾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里面否定了这种说法,已经分析得很透彻了。不能因为赵云早期做过刘备的主骑,长阪时又救过甘夫人和后主,就断言他的身份是保镖。象典韦和许褚,《三国志》里都是明明白白点明了他们是曹操“中军宿卫”、主要职责是护卫主公的。倘若赵云的身份和他们一样,《三国志》里不会不点出来。另外,【先主入蜀,云留荆州】,刘备统兵入川,而赵云却留在荆州,他不是保镖就已经很清楚了。至于【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明显是一员统兵的将领,典韦和许褚都没有过这样的统兵经历。

2、关于赵云的战绩记载。

在《三国志》里,赵云的战绩记载确实很少。但是,正如我前面说过的,蜀国原本无史,也就是说原始的史料记载缺失,完全是靠陈寿去采集的;加上陈寿奉魏为正统,因此蜀书是三国里最简略、也最语焉不详的一书。不仅仅是赵云,象关羽、张飞这样公认的名将,在《三国志》的记载里都是很简略的。关羽除了白马刺颜良以及襄樊之战外,并无其他战绩记载;张飞除了长阪据水断桥、与诸葛亮入川、巴西败张郃以外,也缺乏其他的记载。这两个人的战绩记载,比起魏五子良将、曹、夏侯等人远远不及,但陈寿对他们的评价却是:【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可见,《三国志》里对蜀将的战绩记载都很少,有其客观的原因,并不仅仅只是赵云一人,也不足以成为否定赵云的理由。

3、关于赵云的谥号。

赵云死后,追谥“顺平侯”。有人觉得“顺”、“平”二字均和骁勇善战挂不上号,因此把这也当作赵云能力和功绩平庸的一个证据。但是,谥号只是一个尊荣称号,不是非要使用“勇”、“猛”、“壮”这样的词的。比如:夏侯惇曹仁均谥“忠侯”,夏侯渊和乐进均谥“愍侯”,曹洪谥“恭侯”,张飞谥“桓侯”,这些名将的谥号又能说明什么?

4、关于陈寿对赵云的评价。

陈寿评曰:【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看到“爪牙”一词,很多人把这个评语也当作贬低赵云的依据,其实是完全误解了作者的本意。

陈寿将黄忠和赵云并论,喻为“爪牙”,比作“灌、滕”。

(1)、强挚壮猛:是强壮勇猛的意思,黄忠和赵云都是猛将,这个应该没什么异议了。

(2)、爪牙:这是猛兽最具杀伤力的两件武器,如果没有了爪和牙,猛兽就成为废物了。所以,“爪牙”一词在这里显然是褒义词,形容黄忠和赵云是蜀汉集团里最骁勇的将领之一。

同样曾被喻为“爪牙”的,还有曾以七千人大破东吴十万众的曹魏名将张辽和李典。《三国志·张辽传》:【六年,(文)帝追念辽、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张辽在魏五子良将传中位列第一,战功赫赫,深受曹操父子器重喜爱,恩遇极隆(4),被不少人视为三国第一名将。张辽死后,曹丕“为流涕”,后来又追念他和李典之功,下诏表彰,以“爪牙”称之。“爪牙”怎么也不会是一个贬义词吧?!

3、灌、滕:即汉朝开国名将灌婴、滕公夏侯婴。灌婴年纪虽轻,但冲锋陷阵,作战英勇――【疾斗】、【战疾力】、【疾战】、【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为刘邦骑兵统帅,曾率兵穷追项羽,破之,迫使项羽自杀,扫平了刘邦称霸的最大障碍。夏侯婴(即夏侯惇之祖)统领兵车部队快速攻击,作战勇猛――【以兵车趣攻战疾】。其战车部队虽然攻坚不如步兵,却可横扫千里,长驱直入,为刘邦迅速入关、攻破咸阳立下大功。在刘邦开拓帝业,以及称帝后平定诸王叛乱的峥嵘岁月里,此二人均历战无数,战功赫赫,封赐极隆,俱为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将(5)。陈寿将黄忠、赵云比作此二人,是一种很高的赞誉。只要看看《史记》里灌婴和夏侯婴的传记,就很清楚了;而“赵云只是一名平庸将领”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

三、总结

虽然《三国志》里关于赵云的战绩记载很少,但蜀书与魏书、吴书不同,本身就缺少原始的历史资料;加上陈寿著《三国志》以魏为正统,整部蜀书都相当简略,对关、张、马、黄、赵的战绩记载都很少,因此不能凭此而否定赵云。陈寿将这五个人同列一传,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至于陈寿最终的评价,显然是对赵云的高度赞誉而非贬低。因此,赵云在历史上的能力虽然不能与演义中那样相提并论,但肯定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出色将领,绝非象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平庸。

另外,赵云忠、义、仁、谦,在人品上是十分值得敬佩的。而他“劝刘备将成都田宅归还百姓”、“力谏刘备伐吴”,都是战略层面上的眼光,是具备政治智慧的人物,在见识上比一般谋士还要强,这对于一名武将而言是很不简单的。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秦王是嬴姓赵氏还是嬴姓秦氏?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人不仅有姓还有氏,例如秦始皇就是嬴姓赵氏,又名赵正。嬴姓赵氏也分为赵世系和秦世系。这样说来秦国和赵国在远古时期可能都是一家人,那秦王们到底属于嬴姓赵氏还是嬴姓秦氏呢?其实还是要从他们的血脉开始说起。古代的姓氏并没有很多,后来有些姓产生了无数个分支出来,所以才有百家姓这个东西出来。但古人又非常看重

  • 华佗被杀竟是自找?华佗死因骗局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华佗在东汉末年,属于天下知名的名医,各路诸侯豪杰只要生病都会找华佗看病,可见华佗医术之高明。但是这么厉害的人物,再给曹操看病的时候,竟然提出了要开颅治病,这不明摆着要吓死曹操吗。曹操本来就是一位疑心比较重的人,加上自己常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生怕当年自己暗杀董卓之事在自己身上重现,所以对谁都防备三分。而

  • 刘备曹操都要册封关羽,为什么他只接受曹操封的汉寿亭侯?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在了解关羽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他有一个爵位名为“汉寿亭侯”,这个爵位还是当关羽在斩杀了大将颜良之后才被封的,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曹操封的。然而在后来,蜀汉建立之后,关羽却不接受刘备的册封,并不是刘备不封,而是他不接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关羽既然一心为刘备为汉室,为何还只接受

  • 历史上真有沈万三这个人吗?沈万三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问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沈万三这个人,其实是有的。沈万三是明朝初期的一位商人,也是江南首富。据说沈万三的资产一共有2000万两白银,相当于现在60多亿人民币,称他为巨富一点都不为过。但是古代商人的地位可不像现在这样,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可能还会被人看不起。沈万三和朱元璋之间的故事也是非常精彩,但这

  • 朱重八为什么改名朱元璋?重八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因为是家里第八个孩子故得此名。朱重八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最后却逆袭当上了明朝开国皇帝,也是光宗耀祖了。但朱重八后来为什么改名为朱元璋了呢?其实这个名字,就是诛灭元朝的意思,“朱”=“诛”。朱重八世世代代都已农业为生,但到了朱重八这一代

  • 唐朝最厉害的宦官是谁?杖毙皇后吓死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冒出一位权倾朝野的宦官,唐朝当然也不例外,而且算是最大受害者之一了。要说宦官可能东汉和明朝会比较出名,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唐朝最厉害的宦官,他做出来的事情简直令人发指。其实多数宦官能从政都是因为皇帝太懒惰,或者没能掌管好自己的权利。而这位皇帝可能算是唐朝死的最蹊跷

  •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称帝的野心?从刘备托孤便能得知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就是刘备在托孤时并没有把兵权交给诸葛亮,而是给了李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刘备已经开始在提防诸葛亮,怕他有叛变之心。其实有些人会认为诸葛亮的确有称帝的野心,包括他后来所做的一系列事情。但诸葛亮就算有这样想,但始终没这样做,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依然是忠义之士,诸葛亮也的确

  • 历史上弘昼为什么这么荒唐?竟然多次给自己办葬礼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的一生总是会怕很多事情,但其实最让人忧心的莫过于死亡了。古代很多人都想要能够长生不老,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也因此诞生了很多让人羡慕的“长生不老”的传说。然而在清朝时期,却有这样一个王爷,他日常生活荒唐至极,尤其是喜欢给自己办葬礼,一边让人在下面哭,自己却坐着像看戏一样吃

  • 《三国志》中,陈寿为什么把刘备叫做"先主"?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史书都是由后人所撰写的,一般来说,离得越近,记载的事情真实性也就越高。但是也有一些故意黑化的事情,为了抹杀掉前朝的功绩,而对史书进行篡改,或者销毁的行为,也就造成很多历史事件变得愈加扑朔迷离。在《三国志》当中,作者陈寿算是西晋人士,但他为什么在写刘备的时候,将他称呼为“先主”

  • 夏侯惇打过哪些胜仗?夏侯惇功绩被后人夸大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夏侯惇在曹魏的确算是一位没什么黑点的人。早期便跟随曹操一起征战天下,对曹操也是绝无二心,而且夏侯惇不仅是位好将军,对各种民生也是尽心尽责,深受百姓的爱戴。不过这次我们重点为大家讲讲夏侯惇在战场上获得过哪些功绩,可能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夏侯惇失睛吞眼非常令人敬佩,但这个故事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在演义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