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真的是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刘抗曹吗?

历史上真的是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刘抗曹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91 更新时间:2024/1/23 3:27:07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孙权刘备的合力之下,曹操大军被击败,基本确定了三国的局势。然而在赤壁之战之前,很多人却劝孙权迎接曹操而不是对抗。这一点,《三国演义》当中是诸葛亮最终舌战江东群儒,说服了孙权联刘抗曹,然而这又是一件“抢功”事件,真正的历史上,劝说孙权抗曹的人并不是诸葛亮,那么到底是谁?

赤壁之战被称为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对于曹操来说,这是一场统一全国的战争,而对于孙权和刘备来说,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战争。大战之前,曹操平定了北方,六月刚刚当上了丞相,七月就发兵南征刘表

八月,刘表死了,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也败走夏口,时间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本来曹操的兵力就占有很大的优势,刘琮投降,曹操又得到了荆州的水军,可以说是声势更加浩大,顺风顺水的曹操,要想他不趁机攻打东吴都难。

面对这种局面,孙权的东吴政权必须做出一个决断:是迎战还是投降?对于孙权来说,要想做出这样一个决断也是两难的。投降,父兄的基业就毁在了自己手上;迎战,力量悬殊,胜算极小。何况,曹操还在安抚荆州各地,追打刘备这个残敌,迎战等于是引火烧身,失败就是加速灭亡。而此时的东吴,笼罩在一片投降阴霾之中,认为曹操不可战胜。

可是最终,孙权还是做出了迎战的决定,并派出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刘备并力,和曹操“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再加上瘟疫曹操主动撤回到北方,终孙权一生,东吴再也没有遇到过这样大的危机。

孙权从犹豫不决到决心抗曹,是谁说服他做出这样的决断呢?在《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跨江东行,到吴国“舌战群儒”,用激将法刺激周瑜,最终说服孙权联刘抗曹,实际情况真是这样的吗?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就是说,主张抗拒曹操的是周瑜和鲁肃。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先说服孙权的呢?

《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孙权得到曹操准备渡江东侵的消息,与诸位将领商谈,将领们都劝孙权迎降曹操,只有鲁肃一言不发。孙权起身入厕,鲁肃追到屋檐下,孙权知道他想单独交谈的用意,就拉着鲁肃的手说:“你想说什么?”

鲁肃回答说:“刚才分析大家的意见,他们只想害将军,不值得与他们共商国家大事。现在像我鲁肃这样的人可以迎降曹操,至于将军您却万万不可。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我迎降曹操,他会将我送还乡里,评定一个名位,还可以做一个闲散官署中的办事官员,乘坐牛车,携带随从,交游于名师荟萃的名城京师,多年之后经过逐级升迁,我肯定还会做到州郡一级的长官。如果将军迎接曹操,还有什么安身立命的处所?希望您早定迎战大计,不要采纳大家的意见。孙权叹息说:“刚才那些人所持观点,使我大失所望,现在你阐明了国家大计,正与我的想法相同,这是上天把你赐给我啊!”

当时周瑜接受孙权的指令前往鄱阳县,鲁肃劝孙权派人追上周瑜,招他返回。周瑜是怎么说的呢?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孙权召集部下询问计策,与会者多数认为,曹操新得到荆州水军,东吴用来抗拒曹操的长江天险已经不再独有,双方实力悬殊,无法抗拒曹操。因此,最好早日投降。周瑜说:“……请让我为您分析一下:现在假如北方已经完全稳定,曹操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旷日持久地和我们争夺地盘,但是否能够和我们在水面上一决胜负呢?现在北方并没有平定,加上马腾韩遂还在潼关以西,实际上是曹操的后患。而且舍去骑兵,依靠舟船,和我们吴越人较量,本来就不是中原人的长处。现在又赶上天气奇冷,马无草料,驱使中原的士兵远远跋涉到江南之地,不服水土,必然生病。所列举的这四点,都是用兵者所应该担心的,而曹操却冒险行动,将军要活捉曹操,应该是在今天,我请求带领精兵三万人,进驻夏口,保证为将军打败曹操。”孙权说:“……你说应当抗击,和我的想法非常一致,这是上天把你送给我呀。”

很显然,是鲁肃说服了孙权抗拒曹操,同时又说服孙权追回周瑜。

提出让孙权抗曹的还有一人——诸葛亮。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来到夏口,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已经非常紧急了,请您允许我去向孙将军求救。”这时候,孙权在柴桑,观望曹、刘战局的胜败。诸葛亮游说孙权说:“……请将军权衡自己的实力以应对当前的局势:如能凭借吴越的军队与中原的曹军对抗,不如早一点与曹操断绝关系;假如无力抗衡,为什么不放下兵器捆束铠甲,干脆向曹操投降称臣!如今将军表面上说是顺从并遵从曹操,内心深处却迟疑不决,情势危急却不能当机立断,大祸没几天就临头了啊!”

孙权说:“假如真像你所说的那样,刘豫州(刘备)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田横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尚且能够坚守道义不肯辱没自己,何况刘豫州身为汉朝皇室后裔,英才盖世,人心归附,如同江河流归大海那样,如果功业不能成就,这就只能说是天意了,又怎能再做他曹操的臣下!”

孙权非常愤怒,脸上变了颜色说:“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疆土,以十万大军,而接受别人的控制。我的决心已经下定了!似乎除了刘豫州就没有人能与曹操分庭抗礼了。可是,刘豫州新近才吃了败仗,他又怎能抗击强大的对手呢?”

诸葛亮说:“刘豫州的兵马虽在长坂战败,但现在失散归来的士卒加上关羽的水军,也还有上万精兵,刘琦整合的江夏士兵也不下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本来就疲惫困顿,听说他们追赶刘豫州的时候,使用轻骑兵一日一夜追赶了三百多里,这就是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道理。因此兵法上忌讳这种做法,说‘必定会损失上将’。并且曹操的士兵多为北方人,不擅长水战;荆州百姓之所以归附曹操,不过是受到兵威的逼迫罢了,并不是心悦诚服。现在将军确实能命猛将统帅几万兵马,和刘豫州同心协力,就必然能够击败曹操。”孙权听罢大喜,当即派出周瑜等人率领水军三万人,随诸葛亮去见刘备,合力抗击曹操。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说孙权在柴桑(今江西九江市境内)观望曹、刘战局成败。暗示着这时候的孙权还没有拿定主意,是诸葛亮的到来,才说服了孙权下定决心抗击曹操。

实际上,这段记载有很大的疑问,一国兴兵,而且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决战,自己内部没有一个意见,就凭一个使者的一番话,一国之君可能就会做出决定吗?诸葛亮的话有三部分:孙权你战还是投降?刘备还有没有能力战?要战我方的优势是什么?这第二点是一个联合问题;第三点是双方联合后胜算问题。

这一点,周瑜把自家的优势都摆明了,孙权是一个政治家,不可能仅仅依靠别人的力量来抗曹。否则,那就成了诸葛亮一样的使命,到了危险的时候去求救别人。当然了,知道刘备还有兵能战,这也是孙权要联合作战而不是独立抗曹的关键。现在要说的是第一点,孙权是不是听了诸葛亮的话才决定抗曹的。

事情起源于刘表死,鲁肃提出来应该前去吊丧,顺便说服刘备,应该好好安抚刘表的部众使荆州人一心一意,共同抵抗曹操。孙权同意后,就派遣鲁肃前往。鲁肃来到夏口,听说曹操已经到了荆州,因此昼夜兼程,等到了南郡,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鲁肃只好向着战场的方向走,到了长坂坡,和刘备相会,劝刘备“与权并力”。

刘备很高兴,到了夏口,“派遣诸葛亮出使东吴,鲁肃也返回去复命。”裴松之注《三国志》说到这事也是有疑问的,孙、刘联合抗曹,本来是鲁肃的“本谋”,怎么会变成开始于诸葛亮呢?很明显,这是作者为了抬高诸葛亮而有意为之。可以想象得到,即便是诸葛亮和鲁肃一起到达柴桑,孙权可能不听取使者的汇报而先接见一个前来出使的人吗?而这个使者,是前来“求救”而不是来增援的。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东吴已经做出了决定抗曹,孙权这才决定见诸葛亮,否则,孙权肯定连诸葛亮的面也不会见。而诸葛亮的功劳,就在于成功说服了孙权联合刘备一起作战。因为无论是鲁肃还是周瑜,他们劝孙权拒敌曹操,都没有涉及联合作战问题。

回头再说鲁肃,他所说的是孙权有没有归属的问题,也就是生死问题,所以孙权说鲁肃是“阐明了国家大计(廓开大计)”,和我的想法相同,而对周瑜,则只是说“和我的想法相同。”对诸葛亮的说法孙权又是怎样的反映呢?孙权只是“大喜”。从事后孙权对鲁肃的态度也可以看出,的确是鲁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是《三国志·鲁肃传》记载:曹操战败撤离,鲁肃从前线先行返回,孙权郑重其事地请将领们去迎接鲁肃。鲁肃将要入殿拜见孙权,孙权起身向他表示尊敬之意。

总起来说,是鲁肃最先说服了孙权抗拒曹操。因为鲁肃的话是生死问题,是国家大计。而周瑜的话是胜负问题,是军事大计。至于诸葛亮的话,则是联合问题,是外交大计。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刘备与孙夫人为什么没有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汉末三国时期,孙权曾经为了拉拢刘备,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这段婚姻在《三国演义》当中被写得更像是天作之合,尽管开始的时候有些磨难,但是后来两人关系却十分亲密。但是,在实际上又是什么样子呢?历史上孙夫人和刘备并没有孩子,这是为什么?两人的关系或许并没有小说当中描绘的那么好?在《三国演义》中,孙夫人和刘

  • 司马懿为什么害怕曹叡?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汉末三国时期,司马懿最终篡夺了曹魏政权,曹氏好不容易创立起来的大业,就这样被司马懿握在手中。现在有很多人都认为,司马懿其实一直都在隐忍,心机深沉,老谋深算,这些都可以放在司马懿的身上。曹操时期还没有魏国,曹丕建立起了魏国,之后传给了曹叡,但是为什么司马懿要等到曹叡死了之后才篡位,司马懿真的这么害怕曹

  • 清代皇帝为什么乾隆绯闻最多?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皇帝的形象,在很多时候似乎都与“风流”“多情”这样的字眼挂上钩,很多清宫剧都围绕着乾隆身边的妃子展开,再或者就是乾隆在民间的风流韵事,好像只要乾隆皇帝一出场,就自带“风靡万千”的属性加成。不过,真实的乾隆真的是这样的吗?历史

  • 刘邦算不算千古一帝?刘邦到底厉害在哪?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历史上对于刘邦的评价一直比较两极化,如果是把刘邦和项羽放在一起比较,那刘邦就成了反面人物。但是刘邦又建立了非常伟大的汉朝,这可不是项羽能比的,如果是论成就的话刘邦能算是千古一帝吗?虽然刘邦是第二位完成全国统一的皇帝,但他的王朝可要比秦始皇的长太久了。其实刘邦和普通人还真不一样,在处理很多事上都有

  • 曹腾是宦官怎么生的曹操父亲?曹操身世真相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懿当年嫌弃曹操是赘阉遗丑,所以一直不愿意帮曹操做事。其实汉朝百官也都一直比较嫌弃曹操,毕竟他们都是出自名门望族,而曹操一个宦官的后人自然上不了台面。不过并不是说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而是说曹操的爷爷曹腾是宦官,那曹腾是怎么身下曹嵩的呢?实际上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原本姓夏侯,还是夏侯惇的叔父,所

  • 刘邦分封的八个异姓王分别是谁?异姓诸侯王有什么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了八位异姓诸侯王。一般当皇帝要分异姓诸侯王的时候,就说明这个政权逐渐走向衰落了,毕竟一般封王都是封同姓亲戚,也比较保险。但有些诸侯看到皇帝权势下降,就会逼着皇帝给他们封王,那他们的地位就上升了不少,所以一个朝代的异姓诸侯王慢慢多起来并不是什么好事。那为什么刘邦一开始就要封八位异姓

  • 朱元璋到底长什么样子?朱元璋真实相貌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难道朱元璋真的是猪腰子脸么?我们在看朱元璋的照片是大家肯定都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实际上朱元璋的画像一直都有两幅面孔,一幅是正常的,还有一幅就是比较突出形象的,那朱元璋到底长什么样呢?其实古代的画师也算高危职业,特别是给皇帝画画,太丑不行太帅也不行,还要根据当时的审美做调整。如果朱元璋真的是猪腰子脸估计

  • 后人对诸葛亮还有司马懿的评价为什么差那么多?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为自己的国家立下过大功,而且司马懿篡权也是无奈之举,如果司马懿不那么做可能自己就会被杀,难道保命也是一种错吗?但在历史上,后人对司马懿还有诸葛亮的评价差距非常大,基本上都是赞颂诸葛亮,贬低司马懿,难道只有让司马懿被曹爽诛杀才能换来赞扬吗?可能这就是英雄和叛徒的一念之差,虽然司马懿放弃

  • 英雄难过美人关,蒙哥马利的绝世爱情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北非也是重要战场之一。战时初期德军以誉为“沙漠之狐”称号的隆美尔将军为首,在北非横冲直撞,打的英军节节败退。就在英国即将以失败告终的时候,迎来了一位伟大的将军伯纳德·劳·蒙哥马利。蒙哥马利以自己灵活的作战方式,让隆美尔开始出现了落败趋势,被士兵们誉为&ldq

  • 历史上刘邦的为人怎么样?为什么说刘邦有流氓的性格?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说刘邦有流氓的性格并不是那么准确,只是把刘邦放在当时的环境下看,他会是最叛逆的那位,所以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刘邦平民出身,身上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之前的君王还有诸侯等都是出自名门望族,所以项羽见到刘邦后也是非常看不起他,一位平民出身的人又能拿他怎么样呢?所以刘邦的起点是非常低的,不过这不是缺点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