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慈禧为什么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慈禧为什么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227 更新时间:2024/1/23 3:09:16

清朝时期,新疆作为边境之地,远离政治统治的核心、中央区域,同时也是非常容易受到外来侵略的地区,新疆就曾经被别国占领,甚至宣告在此处的统治权,建立一个新的国家。面对这件事情,清政府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管,然而在究竟要不要收复新疆的问题上面,却出现了两种声音。最后拍板的人是垂帘听政的慈禧,她为何要统一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建议呢?

慈禧(叶赫那拉杏贞)太后,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总共25字,为有史以来皇后生后哀荣之最。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为何力排众议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早在清朝乾隆时代,清军平定西域大小和卓叛乱,收复全部土地。喜欢别出心裁的乾隆皇帝把西域命名为新疆。其实,新疆一点都不新,这是一片自汉代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清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中亚细亚的安集延国派将军阿古柏入侵我国新疆,攻占南路八城,不久又占领了北路的乌鲁木齐和伊犁地区,并于同治六年悍然宣布成立“哲德沙尔汗国”。

为了达到永远占领新疆的目的,阿古柏又公然开始在新疆各地征收地税,命令祖居这里的各族人民一律遵照安集延人的风俗,“光顶圆领”,剪去发辫,改变服装,意味着新疆已是安集延国领地。此时,沙俄也开始插手新疆事务,公元1871年7月,沙俄军队越过边境,侵占了伊犁九城地区,“设官置戊,开路通商,晓示伊犁永归俄辖”,并对清政府谎称“代为收复,权宜派兵驻守”。而远在大西洋的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中国西北。

就这样,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新疆,面临着从大清国的版图上消失的危险。而恰在此时,日本入侵我国台湾,西北边疆和东南海疆同时告急,于是,引发了清廷高层一场“海防”与“塞防”的大辩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坚决主张放弃新疆;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坚决主张收复新疆。而主持这场大辩论的便是“垂帘听政”的慈禧皇太后。

当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向慈禧太后上奏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而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却说:“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左宗棠此时虽坐镇西北,但他对于大清朝的国防形势了如指掌,因此他说,“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古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古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在左宗棠看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冠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腴疆拱手让给别人,岂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民族情感在左宗棠心里最为浓烈,最为深刻,当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到来之际,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为和平而战,为捍卫民族的光荣而战,直到最后胜利。看起来是“海防”与“塞防”的分歧,是两个人的辩论,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实质上是两条路线的斗争。面对滚滚硝烟笼罩天山南北,一个是要尽快扑灭硝烟、平息浩劫;一个是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

自古以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而湘鄂多坚毅不拔之人。江淮平原,水乡曲巷,则人性柔和也在所难免。在这场朝廷大辩论中,身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在台湾被日本入侵之时,强调“海防”的重要不无道理,但是,这位大清国的三朝元老重臣此时却犯了一叶障目的错误,强调了“海防”而忽视了“塞防”,以至于忽视了整个中华民族利益。李鸿章在晚清的外交事务和海防战线虽然多有建树,但此次却站在狭隘的国家主义立场上,阻止收复新疆,无疑成为了李鸿章一生最大的污点。

当时,朝廷上下大都支持李鸿章的“海防”观点,只有大学士文祥和湖南巡抚王文韶二人支持左宗棠的“塞防”主张,堪称少数派。而慈禧在关键时刻最终却力排众议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使左宗棠得以率兵西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左宗棠率军就打败了安集延国的入侵者,消除了所谓“哲德沙尔汗国”的毒瘤,收复新疆所有失地,并正式在新疆建省,保持了中国领土的完整,有效的防御了沙俄的侵略和扩张。那么,一贯在外交上小心谨慎的慈禧为什么支持左宗棠等少数派收复新疆呢?

首先是慈禧认为左宗棠说的理由更充分。

左宗棠认为,对于国家的安危,“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不得偏废其一。这从他的上奏朝廷“万言书”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左宗棠对于整个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以及收复新疆的迫切性,时刻保持的清醒认识。其“万言书”中写道:

一、新疆的面积很大.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非常重要。依我说,凡是祖国的领土,一寸土地也不能轻意让给外国人,不要说这六分之一的广大肥田沃土了。

二、有人说人家有洋枪洋饱,咱们打不过人家。我以为只要整军精武,严明纪律,精求枪炮,发扬敢打敢拼的传统.必然可以转弱为强.打败这两个劳师远征的敌人。

三、新疆与西北各省,乃是华夏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他还能好好地生活么?

四、李少荃(鸿章)说,“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间始归版图”。这种说法实在是数典忘祖!早在周、秦、汉、唐时代.已有西北,并有了隶属关系。纵观历朝各代,每当国家衰亡时,总是最先丢失西北,为了保住东南,结果导致全民族的灾难。因此,只有保住西北,才可控制东南;光想保住东南,不但保不住东南,势必最后连西北都失掉。

五、由于清高宗乾隆皇帝平定了西北叛乱,削平了准噶尔部,兼定了回部,并且开新疆,立军府第一系列措施之后,才使关内一百多年来“无烽燧之警”,老百性过着安稳日子。这么巨大的功勋伟绩,李少荃却视而不见,不知是何居心?

六、新疆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到处是土肥泉甘,物产殷阜,绝不是李少荃所说的“数千里之旷地”。历朝历代,每当国家衰弱时刻,总会有一些目光短浅的人提出要放弃新疆这块宝地。当年乾隆皇帝出兵时,也有人反对,说是得不偿失,说什么,取之虽不劳,而守之或太费’。那时龚自珍曾痛斥这些人是“浅见愚识”,是一些“下里鄙生”……

其次是慈禧对于左宗棠为人处事风格十分了解。

慈禧深知左宗棠在事关大清国整体利益上始终如一,从不让步。比如,曾国藩在一次处理“天津教案”时滥杀无辜,向洋人示好,换来的却是侵略者的步步进逼。左宗棠勃然拍案而起,大声疾呼说,“中国有萧墙之忧,各国岂独无池鱼之类!”为此与曾国藩这位朝廷重臣一时失和。左宗棠主张用战争换和平,用战争维护国家的统一。因此,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强硬主张,在慈禧看来,危急关头更能显示忠臣良将的忠君爱国热忱,考验出他们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第三是慈禧身为旗人,十分清楚大清国的“祖制”。

慈禧明白清王朝本身以少数民族而入主中原的王朝,必须吸取明朝不注意周边少数民族因而亡国的教训,因此一直非常注意在蒙古、新疆等地搞怀柔、羁愫政策。新疆不稳会导致其他地区的骨牌式的连锁反应。何况这时台湾危机也可以派人解决。于是,在光绪元年六月,即公元1875年6月,慈禧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同时以沈葆桢、李鸿章分别督办南、北洋防务。左宗棠争取到了用兵新疆的权力,终于在公元1876年,率六万征西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新疆。西出玉门关之时,左宗棠带上自己的棺木慷慨悲歌出关西行,以示与沙俄等侵略者决一死战。

左宗棠携棺西征、决一死战的顽强斗志极大地鼓舞了六万西征将士。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收复了新疆全境。综观左宗棠的一生,最显辉煌的经历便是收复新疆这六分之一的中国领土。当然,左宗棠之功不仅在于收复新疆,还在于他倡导建设新疆。他的好友、时任浙江巡抚的杨昌睿在恢复新疆建省之后来到这里,所到之处,百鸟齐鸣,杨柳成行,人车熙攘,百业兴旺,当即吟出一首《恭诵左公西行甘棠》的七绝:“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由此可见,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天山南北已经不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笔下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悲凉景象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明朝万历皇帝为何批评唐太宗李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万历皇帝朱翊钧,是两个相隔了数百年的皇帝,一个是唐朝的盛世开创者,另一个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两个人在历史上都是属于有些争议的人物,有功有过。万历皇帝朱翊钧还曾经对唐太宗进行过一番评价,这些评价都不是什么好话,朱翊钧就在朝堂之上公开批评李世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明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

  • 夏侯惇为什么是曹魏第一猛将?夏侯惇在曹魏真实地位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曹魏的将领远不如蜀汉的出名,只有夏侯惇的地位和名声都比较高,而夏侯惇还被称为曹魏第一猛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夏侯惇是曹魏开国功臣,也是最早跟随曹操的将领之一,据说曹操和夏侯惇的关系如同亲兄弟,两人之间能够不设防备。要说夏侯惇在曹魏的地位也是非常受人尊敬,而且老百姓也非常爱戴夏侯惇,因为当时夏侯惇

  • 历史上李鸿章是怎么评价慈禧太后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晚清时期的名臣李鸿章,一定有很多人都知道他的事迹,他也是近现代史上一个经常被讨论和研究的人物。同样被讨论的还有另一个人,那就是慈禧太后。李鸿章曾经见到过慈禧太后,对于这位垂帘听政的太后,李鸿章仅仅是第一次见面,就对她有了一番评价,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是却极其准确。那么,李鸿章给慈禧太后的评价到底

  • 谁是曹操的萧何?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都知道,西汉之初有“汉初三杰”,这三个人对刘邦来说都意义重大,其中又以萧何功劳最高。其实三国时期,曹操也经常将自己手下的一些人称为是自己的“张良”“萧何”等。我们也知道,曹操的“张良”就是荀彧,然而你

  • 德妃为什么不喜欢雍正?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俗话常说母子连心,任何一个母亲对于自己所生的孩子,都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的,毕竟是自己的孩子,没有母亲会对孩子不好。然而清朝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位母亲,他的儿子与她一向合不来,她甚至还会在儿子走向皇帝的道路上把他拦下来,她就是康熙的妃子德妃,她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为什么这对母子之间会有这样的矛盾

  • 为什么刘备拥有卧龙凤雏,还是不能平定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卧龙与凤雏的才能,尽管很大一部分都是被《三国演义》加工渲染过的,但是这两个人在汉末三国时期也算是厉害的谋士。民间总是传闻,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随便得到哪一个都能够安定天下,然而在历史上,刘备既有诸葛亮也有庞统,为什么最终蜀国却没有一统天下,反而是让一个原本不起眼的司马家篡夺大权建立新的政权呢?熟悉

  • 辽朝萧绰之父萧思温是怎样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辽朝的历史可能很多人不是太了解了,当然了这些也都不是什么事情了,因为不懂可以学啊,下面我么就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关于辽朝萧绰之父萧思温这个人到底是谁吧,那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分析看看吧!萧思温,小字寅古,汉名萧守兴。宰相萧敌鲁的族弟忽没里之子。萧敌鲁是应天太后述律平同母

  • 历史上娴妃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乌拉那拉如懿真实历史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在延禧攻略当中,娴妃是一位心狠手辣的皇后,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但是到了如懿传,乌拉那拉如懿的原型就是娴妃,这里面的娴妃又成了正义的一方,而且一路上也非常的可怜。那历史中真实的娴妃到底是为怎样的人呢?这次就为大家揭开最真实的娴妃人生,到底是好是坏就交给大家来判断了。总之娴妃最后下场算比较惨的,毕竟乾

  • 三国顶级谋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汉末三国年代,英雄辈出,同时谋士也是辈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有不同的非常出彩的谋士群体,他们效忠于不同的人,但是每一个计策都能让人称赞。而说到谋士,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诸葛亮、郭嘉这些人,而实际上在他们之前,还有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掉的顶级谋士,他是谁,为什么总是被人排除在认知之列呢?据《后汉书·何

  • 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是钮祜禄氏么?孝圣宪皇后人物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看着乾隆皇帝的后宫争的不可开交,各种计谋几乎都用上了,其实这些在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面前都是小儿科,别忘了孝圣宪皇后当年是怎么上位的。其实在电视剧中把乾隆的身世复杂话了,孝圣宪皇后就是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那在历史上钮祜禄氏到底是个怎样的家族呢?孝圣宪皇后也是一位手段非常高明的女人,当年雍正时期的竞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