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周瑜真的是一个气量狭小之人吗?

周瑜真的是一个气量狭小之人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365 更新时间:2023/12/14 15:48:32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音乐对于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很大的帮助。如果这个人在音乐方面的素养很高,那么他在其他方面,想来也不会很差,甚至可以说,会比寻常人还要高。那么,周瑜作为三国时期的音乐大家,音乐造诣非寻常人可比,为什么人们对他的印象却是气量狭小、心胸狭隘呢?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国时东吴大将,年轻时跟随孙策,二十四岁拜中郎将,人称“周郎”。江东乔(桥)公有二女,皆美貌超群;孙策自娶大乔,周瑜娶了小乔。周瑜后辅佐孙权,任前部大都督,风流倜傥,骁勇善战,兼之长得硕壮俊美,是当时有名的“少帅”。在孙吴政权建立之初,他屡建战功,最著名的战例,是作为统帅,指挥孙刘联军以火攻大败曹操水军的“赤壁之战”。

可惜周瑜三十六岁英年早逝。正史记载他是征战中被箭矢射伤,积郁而病死军中;且称颂他“心胸开阔”、“能得人心”;而演义、戏曲则说他“心胸狭窄”、“气量狭小”,是被诸葛亮施计“三气”而亡。这两种对立的评价,褒贬不一,针锋相对,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似乎盖棺仍未定论,实在耐人寻味。

贬抑周瑜的说法,主要来自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此说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是“诸葛亮三气周瑜”中的“二气”。讲的是刘备丧妻,周瑜便向孙权献上“妙计”:假意将孙权之妹嫁与刘备,以此为诱饵将刘备骗至东吴“幽囚于狱中”,当作人质以要挟蜀汉索还荆州。谁知诸葛亮老谋深算将计就计,派赵云携“锦囊三策”武装保护刘皇叔前往东吴成亲,不但假戏真做,刘备得了孙夫人,双双巧计脱逃,还让关云长接应赵云,使孙权、周瑜的追兵损失惨重。这个“东吴招亲,弄假成真”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其结局是周瑜一气之下急火攻心箭伤复发,生命岌岌乎危哉!

“既生瑜,何生亮!”——这是《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中周瑜被诸葛亮“气”死时的最后感叹。此语被后人写诗诠释为“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意即诸葛亮计高一筹,专“克”周瑜,生逢同时便命该倒霉。由于此前有“三气”作铺垫,这一声绝望而无奈的感叹,便成为褒亮贬瑜的经典语言。被贬抑的周瑜,以悲剧人物的失败夭亡而告终。

“曲有误,周郎顾。”——《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引“时人谣曰”的六字民谣,形象地描绘了周瑜从小就“精意于音乐”的天赋,“虽三爵(喝过三大杯酒)之后,其(乐调)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觉察了必回头提醒乐队错了)。精通音乐而达到这种“有误必知”、“每误必察”的专家的水准,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周瑜文武兼通的儒雅气质与广博修养。而这种常人难以企及的音乐素养,其对个人胸襟性情的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则是显而易见,不容抹杀的。

那么,为什么《三国演义》要“贬瑜”,说他“气量狭小”呢?我们不妨进行一番分析比较。最早完整记载周瑜史实的《三国志》作者陈寿(233—297)本身就是三国时代的人,在蜀汉时期和蜀汉灭亡后,他曾先后担任著作郎、治书御大史等官职,对“当代历史”相当熟悉,而且亲闻笔录史实甚多,由于年代相近,故而采事更近真实;稍后的北魏学者崔浩就曾高度赞扬《三国志》“有古良史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班史以来无及寿者。”

距陈寿仅百余年的裴松之曾为《三国志》作注,“事多审正”——这是裴松之对《三国志》中体现出的求实态度的精辟概括,是对陈寿“不溢美、不隐恶、据实修史”的高度赞扬。由此可以推断,《三国志》中的周瑜形象比较忠实(或接近)于历史人物的真实。而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系公元1330—1400年间人,比陈寿晚了千余年。他对三国历史人物的评价,带有“尊刘抑曹”强烈倾向,这是已延续千百年的封建正统观念使然。所以,他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对蜀汉人物(尤其是诸葛亮)大加褒扬赞颂,对曹魏集团人物极力贬斥,对孙吴集团则是有褒有贬。对于周瑜,罗贯中是将他作为孙刘联盟时期的“障碍”、作为诸葛亮的“陪衬”或“反衬”来写的,故极力渲染他的“狭隘”一面,甚至虚构周瑜的智拙计穷,以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如此贬抑多多,包括说周瑜“气量狭小”云云,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他笔下的《三国演义》,毕竟采录了《三国志》中大量的史实,不过又辑录了千余年间有关三国人物的大量的传闻轶事、民间说唱、戏曲话本方面的内容,所以民间文学的色彩浓重;再加上他大量的加工塑造与虚构创作,包括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巧妙生发、杜撰想象,所以,便离历史真实有了一定的距离。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作为一统天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什么没有谥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谥号”,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后人对过世的有地位的人的一种极其概括的评价,字数不一定,有长有短,这种习惯也同样影响着古代东亚的其他国家。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不难发现,所有的皇帝中,除了秦始皇,其他人都有谥号,例如汉武帝、唐太宗等。为什么唯独秦始皇一个人没有谥号呢?&ldquo

  • 为什么汉献帝无法扳倒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权臣”,历史上的人物真是有不少,但是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扰乱秦国内政的赵高,为汉室奉献一生的诸葛亮,篡夺曹魏的司马氏,这些都是权臣。对于祸乱国政的权臣,有些帝王选择蓄力反击,夺回政权,虽然结果并非皆大欢喜,但是有些皇帝,却并没有这样做,可能是出于性格软弱,也可能是出于实

  • 郭嘉为什么会被神话?可能我们真的高估郭嘉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郭嘉一直被很多三国粉丝神话,其实郭嘉不管是在三国演义里还是在正史记载里戏份都不是很多,那我们神话郭嘉的点在哪里呢?当时郭嘉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当时的曹操正处于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当中,之后郭嘉多次屡出奇谋帮助曹操统一北方所以郭嘉的名声也是越来越响。但是郭嘉到底为曹操做过哪些实际贡献呢?一起来看看当时郭嘉

  • 高顺和张辽谁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高顺和张辽谁更加厉害这个问题其实还是蛮容易就能辨出来的,虽然同为吕布的部下,但是仔细的一看其实高顺就和张辽要差远了啊,所以答案也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凭空的胡说啊,所以得拿出证据了,下面我们就来辨一辨吧,看看张辽和高顺到底谁厉害!从著名的战役来看:张辽阵斩蹋顿,击破乌桓;合肥大战,威震东吴

  • 李渊为什么从来没有防备过李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唐高祖选择了自己的长子李建成作为太子,这本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自古以来嫡长子的身份都要比其他人尊贵很多。但是,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对此十分不满,以至于后来杀了李建成夺了皇位。那么,身为父亲的李渊为什么没有阻止李世民扩展自己的势力?难道他从来没有防备过这个儿子吗?众所周知,“玄武门之变&r

  • 曹操为什么杀高顺不杀张辽?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张辽和高顺其实这两个人还是蛮有争议的,也有的人经常拿这两个人来比较,但是也没有说出来到底谁厉害一点的,但是我们不妨从曹操这个方面来说这个问题,曹操是做出了选择的,那就是曹操选择了杀高顺,但是没有杀张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没有什么太过肯定的答案,只能推测来说吧,一句话概

  • 于禁投降关羽之后的命运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于禁和关羽很多网友也都知道其实这两个人好像并没有太多的故事的,但是其实如果熟悉三国事件的人也还是的知道的,这个于禁其实是有投降于关羽的,那么于禁其实是曹操手下的大将,那么这样投降之后关羽是怎么对待于禁的呢?于禁的命运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在《三

  • 曹操为什么特别欣赏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曹操和关羽的爱恨纠葛啊还真的是有点点复杂啊,一位是曹魏的主将领,一位是蜀汉的将军,但是这两个人好像有说不完的事情,道不完的故事,而且好像曹操是多么的爱关羽,关羽也是多爱曹操都是有目共睹的,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着这件事情我们一起来揭秘看看吧!众所周知,曹操在抓到关羽后,对他表现出了迷之欣赏

  • 宋太祖究竟为何能够与秦皇汉武并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人们经常会把古代有着同样才能、背景或者官职的人放在一起讨论一番,就好比经常被提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比一比哪一个做了些什么事,哪一个的功劳更大。但是,说起前三个,人们都还好理解,他们的功劳的确是无人能比,但是说到宋太祖,很多人就有疑问了,他既没有完成统一,也没有开创一代盛世,为什么还要把他和另外三位

  • 比李白成名更早的"七绝圣手"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盛唐时期流行的七言绝句,相信每个人都能背出来几首,押韵、朗朗上口,通过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了一幅又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卷。在这其中,有不少当朝有名的大诗人都是七绝的高手。然而被称为“七绝圣手”的诗人,却并非造诣极高的诗仙李白,而是王昌龄。那么,王昌龄为什么会被这样称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