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子为什么评价晋文公谲而不正

孔子为什么评价晋文公谲而不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288 更新时间:2024/1/21 1:50:48

这个词是孔子对其的评价,咱们先来看看这个成语解决一个问题,“谲”的意思。这个字儿的意思是权诈,欺。晋文公这么一个得民心基本没有什么黑点的人,为什么会被孔子这样评价呢?

重耳一开始只是晋国的一个皇子,安静的学习读书交友。但是皇宫这个地方岂能容得下你这种身份的人,骊姬为夺皇位,设计陷害其他皇子。当然他们的父亲也是相信了,毕竟枕边风的威力巨大。在自己的弟弟选择反抗的时候,他选择“不与父战”,并且和自己的舅舅逃到了母亲的国家。这时候的重耳真的是完美的诠释了“我打不起我还躲不起”的真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也是没有什么野心的人。

在翟国的日子非常舒适,特别是在自己有了老婆之后。身为一名皇族能有这样安静的小日子,对于当时没有野心的晋文公来说真的是非常完美啊。甚至是在自己的父亲死了,别人请他回去继承王位,他以没有给父亲守孝为理由给拒绝了。人家没办法,只好让他的弟弟继承。联系到后面的重耳登基之后的所作所为,我觉得他这会儿的表现难道是在等一个时机?

弟弟一当上皇帝,就毫不犹豫的杀了两个请他回来的大臣,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的哥哥,毕竟想要高枕无忧,就必须斩草除根。而此时的重耳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家庭美满,生活和乐,并且已经在翟国过了十二年。

在得知自己的弟弟要杀自己的时候,不得已,他又开始了自己的逃亡之路。也正是这个契机使他最终夺回了晋国的王位。

至于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因为他有过一次以臣子的身份来召请周天子的事件。在孔子的眼里,这是严重不合理法的。即使你之前的种种表现都显示你孝顺并且有能力,但是这个行为就能显示出你的野心。而周天子之所以答应也是因为忌惮当时晋国的实力。

晋国国君晋文公是谁

春秋时期的诸侯王大多都与周王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也不例外,据《左传》记载,晋文公本名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后来的晋国国君,也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

除了任用管仲顺遂朝野而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中第二位称霸的帝王。历史上著名的“齐桓晋文”便指得是这两位名垂千古的帝王。

先秦的时候,诸侯王的儿子统称为公子,其实女儿也称为公子。晋文公为公子时就敏而好学,喜欢结交有识之士,算得上是璞玉浑金的好少年,不过这个好少年却没有得他老爹晋献公的宠爱。

当时年老的晋献公将死未死,想把皇位传给自己宠爱的骊姬的儿子,可惜天公不做美,重臣里克作乱,以下犯上,晋国一片大乱,国内动荡不安,晋献公的许多儿子死的死,跑的跑,里克想让晋献公的儿子即位,可是晋献公只有两个公子有贤名,那就是重耳和夷吾了。

里克派狐毛到翟国迎请重耳,可当时的重耳犹豫不决,跟自己的宠臣狐偃和赵衰商量,无奈他想多活一段时间,放过了这次称帝的大好机会,婉言拒绝了大臣的好意。

里克无奈,只好去派人去梁国请另一位公子——夷吾,也就是后来的晋惠公,看到好处的重耳就后悔了,于是便带着谋士回国,走走停停,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才回到晋国,纠结军队打败了自己的弟弟,登上了王位,成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霸王。

春秋霸主晋文公是何许人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自己的母亲是狐姬。很多人都对那个时代的人的名字感到好奇,会疑惑这些名字都是怎么取出来的?但是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的主角重耳在那个时代是个名副其实的霸主。

在自己父亲的嫔妃设计陷害自己,使得自己不得不背井离乡逃亡的时候,他也没有想过去怪罪自己的父亲。在父亲下令逮捕自己的时候,他居然还让那些人不要违抗命令。在最后他的弟弟召唤他回国想要杀掉他的时候,因为几乎全世界都在帮他,导致他弟弟反倒被杀了。对于这样一个得民心的人,他不当皇帝我都觉得奇怪。

在他执政期间,也的确是为人民办事儿,身边跟着的谋士也都是他在十七岁便认识,并且随他流浪了那么多年的心腹。在他刚上位的时候,谋士就建议去帮助周襄王,护送周天子回到自己的都城,因此得到了周天子的看重,还被封地。

在之后的执政期间,他一路攻占其他国家,流亡期间学到的东西结交的朋友,在他的称霸之路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助他成为了春秋霸主。可见,人际关系是多么的重要。

在天下局势稳定之后,他开始对国家进行改革,从这些举措来看,他绝对是一位明君。

纵观晋文公的一生,不得不让人感叹一句“得民心者得天下。”

晋文公重耳逃亡的故事

能在历史上留名的人必然是有他的过人之处,比如南唐后主李煜据说是双瞳,朱元璋长相奇丑无比。但是晋文公这个我就不清楚了,在最开始知道他名重耳的时候,我以为他的耳朵有什么问题,然而事实证明,他是个很正常的人,并且很有能力。

在外流亡这么多年,最终还能回来成为晋国的君主,最终带领自己的国家走向巅峰,这一切除了运气以外,还有能力。再者,在流亡的时候,重耳的桃花运也不错。

当然他也有黑点,这件事情一直让我觉得很荒诞。

在他流亡的时候又一个忠臣一直跟他到最后,名为介子推。在他快被饿死的时候,介子推甚至割下自己的肉来给晋文公充饥。我个人觉得臣子能做到这儿份上,真的是忠心到一个极致。但是晋文公在成功之后,不知道是工作太忙还是什么,所有人都封赏了唯独少了介子推。所有人都在为介子推感到不平,这么多怨念终于促使晋文公想起了这么件事儿,这么个人。他赶紧去给他补上迟来的各种封赏,但是介子推这人也搞笑,宁死不屈,我就不接受你的封赏。

甚至带着自己的母亲躲到了山上,就是为了做个普通人。真是越看越觉得这里面有什么更深的内情,然而我们无从得知。最后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下来,没想到的是推最终抱着母亲在一颗大树下被烧死了。临死的之前还留下遗言,只愿晋文公是个明君。

晋文公心有愧疚,便定下这一天为寒食节。

重耳的名字怎么读

重这个字呢,它不是没有部首的,它的部首是“里”,除了部首之外还有两道笔画。也是有两个读音的,一个zhòng,一个chóng。重耳的重呢,在这里是第二个读音。

这个读音的“重”字,有三个意思。一个形容次数不断,反反复复的,一次又一次。另一个意思呢,是说一层层,一种种,很多而且条理分明。最后一个意思呢,是指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九九重阳。

其实这是一个会意字是“人走千里”的意思,后来被人引申成了双腿沉重。人行千里,每个人的名字都有着与他人生相关的寓意在里面,想起当初重耳逃难的时候,又何止是走了千里啊。

关于“耳”这个字,大家应该不陌生吧,毕竟是人体器官的一部分。读作er,有二声的,也有三声的。因为习惯问题,重已经是二声了,后面的耳就被人们读成了三声。作为一个象形文字,耳的本义呢,就是听力的器官,因为跟耳朵有关嘛,也被引申成了听到,谷物在经受小雨的滋润之后生长出的嫩芽等等。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语气词的用法,表示限制、转折或是结束,文言文中这种句读法最常用了。在读一篇文言文的时候,在一个句子的最后有一个“耳”字还蛮常见的。

开玩笑一点的来讲,人行千里结束,重耳的名字,重耳的前半生。走走停停,千里之后,变得出息了,成了国君。

晋文公攻原全文介绍

晋文公攻原是一篇文章,出自韩非子。他写了很多民间流传的典故,这篇关于晋文公征战故事,除了提出君主通过诚实守信可以更好的顺应人心治理国家得天下外,还列举了君王明察下情的重要性。韩非子写文的目的是为了给君主们提出各种强国称霸的方法。

晋文公重耳曾经在外逃亡十九年得到齐国楚国和秦国的帮助,等到他重新回到晋国开始统治晋国的时候,他又该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呢?晋国国力逐渐强盛,开始扩大晋国势力范围。韩非子指出虽然晋文公可能与曾经有恩于他的国家对战,但是晋文公是一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一定会兑现许下的诺言,这样的君主最后才能够得到人心,称霸中原。

晋文公攻打原国就是一个例子。晋国在出兵原国的时候只准备了十天的粮草,晋文公作出约定,如果十天后原国没有打败,就退兵。所以希望晋军能十天内取胜。两军僵持,原国的粮草也快用完。而到了约定的日子,晋文公果然如约退兵。

退兵前,原国细作提供情报,再多三天原国可以攻克,军内大臣也都纷纷劝晋文公再拖迟几天。晋文公却回应,说为了得到原国,而破坏了自己的诚实信用,认为不值。晋文公退兵后,他的诚实守信却传遍了原国。原国老百姓认为晋文公是一为好君王,都愿意归属于他。因此晋文公虽然没有攻打下原国,却反而得到了原国民心。

韩非子还在文章里列举了具体的诚实守信应该如何做到,以及身体力行的去实行的例子。诚实守信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在各个方面都应该去遵守。在与朋友相交,与群臣们制定策略,在对待百姓上,都应该重视信誉,有了信誉,才能真正的使得朋友真心支持相助,贤臣们进行辅佐,百姓们真心拥护。这样的话,还有什么国家会治理不好,会强大不起来呢?

更多文章

  •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 晋文公人物形象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是齐桓公。周平王避开第戎往东迁移,开始了春秋时期几百年的东周时代。晋文公重耳在游历了诸国后重回到晋国,当时晋国国君。重耳联合外戚舅舅狐氏和姐夫赵衰一同整顿国内政治,采取以公族为主,外戚为辅,远方亲戚次之的权力联盟,不久就实现了晋国的三军整顿。晋国拥有三军后标志着成为大国。这时候周室

  • 齐桓公晋文公是什么关系 晋文公欲伐卫的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齐桓公晋文公,晋文公欲伐卫

    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而且两个人差了一辈,还是老丈人和女婿的关系。这个关系要从当初晋文公逃命说起。晋文公当初在外面逃亡的时候那叫一个惨,这个国家待一段,那个国家住一会。没有固定的住所,各个国君有对他好的,也有对他不好的,这一路上连田间的老农民都欺负他。齐桓公就属于对他好的国君,齐桓公爱惜人才

  • 晋国大夫赵衰:辅佐晋文公成为一方的霸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晋国大夫赵衰

    晋国大夫赵衰有着一个传奇的人生,赵衰即赵成子,其出生年月不详。根据史料可考,赵衰应该出生在一个贵族世家,然后他选择了晋献公的次子公子重耳为他的主人,并跟随他一直在外流亡了近十九年。关于赵衰的故事现今流传最广的莫过于以叔隗妻赵衰的故事了。晋国的国君晋献公一共有六子一女,公子重耳是他的第二个儿子。当时赵

  • 晋文公的母亲是谁?她是哪个国家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晋文公

    在《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中,记载了晋献公所娶妻妾的情况:“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在司马迁的《史记·晋世家》中也如此记载到:“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根据这两处以及其他文献上的相关记载,我们不难得出,晋文公重耳的母亲狐姬是翟国人,而且属于大戎,是一个戎族女

  • 晋文公62岁一口气娶5个老婆竟然还包括侄媳妇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晋文公

    春秋的时候,诸侯纷争。晋献公年老体弱,无力过问国事,他的宠妃骊姬便擅自废除长子重耳,把自己亲主的儿子立为太子,并千方百计谋害重耳。重耳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逃到异国他乡去躲灾避难。网络配图重耳在外一直流浪了十多年,去了好多个国家,当重耳到秦国后,秦穆公非常高兴,他不顾重耳六十二岁的高龄,一古脑将五位公

  • 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卒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

    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卒前628年10月27日,(鲁僖公三十二年冬十有二月已卯)晋文公重耳卒。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姓姬名重耳(chóng ěr),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在秦援助下回国继位,那年他已经6

  • 晋文公重耳登位后做了些什么使他成为春秋五霸?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晋文公

    有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六十二岁即位的晋文公凭借着多年的政治经验和多年的流亡生涯,即位后就先烧了三把火。第一把火首先是安定人心,晋惠公的旧臣吕省和郄芮害怕遭到晋文公的报复,就想谋杀他。他们计划放火烧他的宫室。寺人披听到了他们的阴谋,想预告晋文公,但是文公拒绝让他觐见,因为他有曾经两次刺杀文公的案底在。

  • 晋文公的礼、义、信,他的治国治民之法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晋文公,战国七雄,

    晋文公回国后,雄心勃勃,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开始训练他的百姓。两年以后,晋文公认为差不多了,便准备用他的百姓称霸诸侯。子犯曾经跟他在外流浪,是一个十分有见识的人,他劝阻说:“百姓虽经过训练,但还不懂得什么是义,还没能各安其位,不能用。”晋文公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他便想办法让百姓懂得义。正

  • 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原来寒食节是这样来的,瞬间涨姿势了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晋文公,春秋战国,介子推

    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做了国君,这就是晋文公。在晋惠公手下当过大夫的吕省、隙芮,虽已投降重耳,但一起秘密策划要杀死重耳,另立别人做国君,又派人把捉拿过重耳的勃抵叫到家里,结成同盟。勃抵从吕家出来后,思前想后,来到狐偃家中。狐偃听了勃抵的话,便带着他来到晋宫门前,他先进去把勃抵求见的要求,报告了

  • 郤芮敢火烧晋文公,那郤芮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晋文公,晋献公,郤芮,晋惠公,

    公元前656年,晋献公发兵攻打蒲城和屈这两座晋国的边防要塞,为什么他要攻打自己国家的城池呢?因为他的骊姬告诉他,他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和太子申生密谋,三个人都是对他下毒的幕后凶手。晋献公特别宠爱骊姬,他相信了骊姬的话。太子申生已经自缢“伏法”了,重耳和夷吾听闻此事,分别从自己戍守的城池来到晋国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