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子弟子公冶长是个怎样的人 公冶长人物生平

孔子弟子公冶长是个怎样的人 公冶长人物生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680 更新时间:2024/1/20 20:02:14

公冶长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公冶长家境贫穷,个人非勤俭节约,又十分喜爱读书,知识渊博,才能德行都同时具备,是孔子眼中具备仁德的重要代表。

在《论语》第五篇中有提到公冶长的章,主要内容是写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他现在被关在牢中,但这不是他的过错呀。”这篇文章中孔子对公冶长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虽然公冶长在牢狱中但是孔子并不认为公冶长有过错,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对公冶长应该有非常全面的了解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而且孔子对于“仁德”方面的要求非常得高,由此可以看出公冶长至少已经具备孔子眼中的仁德了,这也是孔子一直在学生们强调的事情。

另外,除了具有高尚的仁德,传说中公冶长还具备能听懂鸟语的功能。公冶长通过对鸟儿的对话,为许多人解决了困难,比如为一位老婆婆找到了自己的儿子,还为鲁国的国君通报了齐军进犯的消息。虽然他的奇特功能为他带去了很多的麻烦,但是他还是愿意为别人解决困难,由此可以见得公冶长宽厚仁爱的品德。

公冶长一生致力于治学,鲁国的国君多次请他去做大夫,他都选择了拒绝,而是继承了孔子的志向,教学育人,成为了著名的文士。从这也可以看出,公冶长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志向。

公冶长入狱是因为什么

相传公冶长能听懂鸟类的语言,并且也因为这件事情无辜获罪。关于他入狱的原因,有一部叫《论释》的书中有记载,主要是讲公冶长通过听懂鸟声找到了老婆婆儿子的尸体,但是却被认为是杀婆婆儿子的凶手因此被入狱的故事。

公冶长从卫国返回鲁国,在他走到两国边界时听见了鸟儿相互招呼然后往清溪去吃死人的肉。不一会儿他又看见一个老婆婆在路上哭,公冶长走上去询问婆婆,婆婆告诉公冶长说:“我儿子前天出去但现在仍旧没有回来,恐怕他已经死掉了,但我又又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公冶长说:“我刚才听见鸟儿去清溪食人肉,可能那就是您的儿子吧。”

老婆婆听了公冶长的话,就去清溪看,果然发现是她的儿子的尸体。婆婆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县官,县官问老婆婆是哪里知道的,老婆婆便说是公冶长告诉她的。县官认为如果公冶长没有杀人那他是不可能知道尸体在哪里的,于是就把公冶长逮捕关进了监狱。狱官问公冶长:“你为什么要杀人?”公冶长回答说:“我是听懂了鸟语,但我没有杀人。”狱官说:“那我就试试你,如果真听懂了就放了你,如果不懂,后果自负。”

后来有一天,有麻雀停在了监狱的栅栏上,互相叽叽喳喳地叫,公冶长听了之后笑了,狱卒见此情景便告诉了狱官,狱官问公冶长为什么发笑,公冶长说:“麻雀说白莲边有粮食车翻了,粮食收拾不尽,互相招呼去吃。”狱官不信,派人去看,果然是像公冶长所说。

公冶长背诺是从什么事体现的

公冶长背诺是说公冶长违背诺言,没用履行之前所约定好的承诺。这篇故事主要是讲公冶长与一只鹞鹰的事情,公冶长之前答应鹞鹰的事情结果在后来却没用履行,最后因为违背的诺言遭到了鹞鹰的报复。

世上流传着公冶长会读懂各种鸟类的语言。有一天,一只鹞鹰落在公冶长的窗前,对公冶长说:“公冶长!公冶长!南边有一只獐子!你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肠子!”公冶长答应了鹞鹰的请求于是便跟着鹞鹰前往有獐子的地方。果然在南面的山上有一只死獐子,公冶长得到了獐子然而他却没有要把肠子给鹞鹰的意思。鹞鹰对此非常生气,怀恨在心。

没过几天,鹞鹰又跟之前一样来到了公冶长的窗前,还是对他说南面有一只死獐子。公冶长想都没有想就跟着鹞鹰去了。没走多久,远远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个东西在喧哗。公冶长以为是一只死獐子,又害怕死獐子被别人拿走,远远地喊道:“我打死的,我打死的。”到了之后,才看到原来是一个死人。众人逮捕公冶长把他送到了县官的面前。县官审问公冶长,他再三地进行辩解,县官说:“你自己说是你打死的,难道是欺骗我的吗?”公冶长听了之后竟无言以对。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背信弃义,说话不算数的人迟早会得到应有的报应。公冶长在违背了自己的诺言之后,聪明的鹞鹰利用他贪婪的心理捉弄了他一番。这对于公冶长以及后人来说都是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

公冶长书院由什么构成

在山东省安丘市的保国山村中有一座景致幽雅的传统古文化名胜古迹,这个旅游胜地就是城顶山公冶长书院。城顶山的四周环抱着丛林,众多树木耸立,是省级的森林公园,也是非常少见的天然氧吧。因为山的阳面有公冶长书院,所以城顶山又叫做书院山。

公冶长书院是在城顶山的前坡,相传这里是孔子的弟子公冶长读书的地方,后来因为后人思想先人,便在这个地方建造了公冶长祠堂,又在祠堂的西侧建立了一座寺庙,叫青云寺,那个时候有许多的碑碣,后来祠堂和寺庙都废弃了,但是碑碣仍旧屹立着。为了保护文物,在1988年的时候政府拨款来修复祠堂。

公冶长的祠堂正殿一共有三间,里面有公冶长的雕像,在东西两个房间中陈列着很多书画。院子内的碑亭中有清朝和明朝立的石碑,石碑上面记载着修复公冶长祠堂的历史资料。

青云寺与书院之间有两颗银杏树,传说是孔子来看女婿公冶长的时候带来的苗子,是公冶长亲手种植的,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是看尽了人间的沧桑,历尽了艰难,但是两棵树还是形影不离,彼此站立,枝条相互缠绕,根部连在了一起,像是一对夫妻,所以也称做是同心树。树非常茁壮,四个人一起围起来环抱都不能把它围住,是中华雌雄银杏树。经过多年的植树栽培,现在的书院有万亩的槐林,四周种满了苹果、梨、杏、板栗等果树,鸟语果香,空气非常新鲜,环境十分优美。

公冶长与鹞鹰之间发生了

孔子的弟子公冶长,他具有一种独特的奇异功能,就是能够听懂鸟类说的话。有一天,有一只鹞鹰飞在了他的窗台上对他鸣叫,公冶长认真倾听鹞鹰说话声。原来这只鹞鹰在对他说:“公冶长,公冶长,南方有一只死了的獐子。你去吃它的肉,我来吃它的的肠子。”

公冶长听了鹞鹰说的话,便放下书本走出屋,跟在鹞鹰的后面朝南面走去。果然在山坡上躺着一只死了的獐子。公冶长见这只死獐子肉非常的厚实就不想把肠子分给鹞鹰,于是他把獐子背出家,独自一人烹吃了獐子。

鹞鹰见公冶长没有诚信,它殷勤地告知公冶长结果却没有吃到一点东西,非常气愤,决定找机会去报复一下公冶长。

隔了几天,鹞鹰又再次来到了公冶长的窗前,热情地公冶长说:“公冶长,公冶长,南方有一只死了的獐子。你去吃它的肉,我来吃它的的肠子。”公冶长不知道这是个陷阱,放下书,拔腿就向外走。鹞鹰在公冶长的前面忽高忽低地飞着,公冶长卷起长袖,紧跟在鹞鹰的后面跑着。没跑多远,就看见一群人聚集着,他们的中间似乎躺着一个什么东西。公冶长以为是獐子,怕被别人抢去,于是就说:“各位不要动手!这个是我打死的!”人们听到了公冶长的话就各自闪开了。公冶长跑到人们的前面,不看到是没事,一看中间躺着的竟然是一个死人,而不是獐子。公冶长急忙申辩,但是已经没用了,人们把他送到了县衙。

公冶长读音是什么

公冶长,读作gōng yě

cháng,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孔子的女婿,在七十二个人的中排名第二十位。公冶长从小喜欢读书,知识非常渊博,又有高尚的品德,孔子对他赞赏有加,并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公冶长。

传说中公冶长有一个非常奇特的功能,就是能读懂鸟儿的语言。公冶长也因为这个事情被关入了牢房,关于他入狱的原因说法有很多种,但大致的意思都差不多,都是因为自己读懂了鸟类的语言,然后被人们认为杀了人最后被逮捕入狱。

现在我来讲讲公冶长是如何通过读懂鸟语而被释放的故事。公冶长因为胡判被定为死刑,到八月问斩。有一天,知府命人将公冶长从牢中提出来进一步询问公冶长,公冶长大喊自己是冤枉的。于是知府想出来一个办法,知府把屋檐下窝里的小乳燕掏出来,然后把它们放在抽屉中,母燕见了之后便开始叫个不停,知府问公冶长母燕在叫什么,公冶长回答说:“老爷,燕子在说知府,知府,我与您无冤无仇,也没有惹到您,你为什么要把我的孩子关在抽屉里?”知府一听,觉得公冶长说的挺有道理。但是知府认为虽然他能听懂鸟语,但是仍然完全摆脱不了嫌疑。

一天,一只鸟儿在监狱窗上啼叫,它告诉公冶长说齐军正在领着军队侵掠鲁国的边境。公冶长把这件事告知了知府,知府又告知了国君。鲁国国君虽然不太相信,但是因为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便派人前往,果然不出所料。于是,公冶长从牢狱中放出,并大加赏赐。

更多文章

  • 孔子学琴的故事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孔子

    孔子这位圣人在历史上不仅留下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和儒家学说,在他不朽的一生中,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期间也留下了很多轶闻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流传甚广传诵至今,为后人津津乐道,其中就有孔子学琴及孔子相师的故事。这两则故事具体是讲述了什么?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学习非常的刻苦,并且要完全掌握知识的精髓深意才能满

  • 孔子爱徒颜回在历史上有何故事流传?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颜回,孔子

    颜回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大人物,被后世的人尊称为“复圣”,他作为孔子最杰出的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文化,践行着孔子仁义守礼的思想主张,虽然凭借他的贤名可以很轻松的去做个官僚,但是颜回依旧恪守着清贫的生活,不改其志。颜回的故事颜回幼年的时候的很多事已经不可考了,而在他拜孔子为师,跟着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

  • 解析春秋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内容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齐景公,孔子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齐景公问晏子说:“孔子为人怎样?”晏子不答。齐景公又问一次,还是不答。景公说:“对我说孔某人的人很多,都以为是贤人。今我问你,你不回答,为什么?”晏子答道:“晏婴不肖,不足以认识贤人。虽如此,晏婴听说所谓贤人,进了别国,必要和合君臣的感情,调和上下的怨仇。孔某人到楚国,已经知道了白公

  • 连圣人孔子都拜倒在其石榴裙下的春秋第一荡妇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南子

    俗话说的好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可见这个年纪的女人其性欲之强大,女人一旦性欲太过于强大就会想要出轨偷吃,渐渐的就会演变成荡妇,历史上被称为荡妇的女人不少,但堪称春秋第一荡妇的女人你知道是谁吗?现在就让我们来见识一下春秋第一荡妇——南子。网络配图南子,春秋时期女政治家。南子原是宋国公主,后嫁卫灵公为夫

  • 解密:齐国相国晏婴为什么阻止齐景公任用孔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齐国相国晏婴

    公元前515年,孔子因鲁国政变造成政局混乱,本着危邦不居的人生原则前往齐国,给齐国嬖臣高昭子做了家臣,并通过高昭子见到齐景公,这是他第一次到国外求官。网络配图在儒家的门徒们看来,孔子通过高昭子这类小人见到齐景公很不光彩,所以认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这一笔是对传主的诬蔑。在此同时,却又承认齐景

  • 孔子的办学经费从哪里来?揭秘孔子办学的经济来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孔子办学的经济来源

    都知道孔子是民间教育的鼻祖,好多人都想孔子的办学经费是从哪里来的。众所周知,孔子的家境也不富裕,父亲去世的早,而且孔子的母亲又是父亲的小老婆,如此,孔子的办学经费是从哪里来的呢?网络配图其一,官员赞助的。孔子虽然家境不富裕,但孔子靠着自己的辛苦付出,学习很勤奋,因此孔子的名气很大,至少在鲁国国都曲阜

  • 解密孔子究竟是如何“野合”出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孔子

    中国古代盛行野合,与此关系密切的还有群交。本来,群婚杂交的风俗流行于原始社会,有几百万年历史,建立一夫一妻制才是这五六千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事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于公元前551年10月27日生于鲁国的昌平乡陬邑。那时,他的父亲叔梁纥已年逾66岁,母亲颜征在还不满20岁,是叔梁纥的第三房

  • 揭秘唐初大儒孔颖达和孔子究竟有没有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孔颖达和孔子

    孔颖达,一个摒弃各种偏见,融合南北文化的大家,时代更迭迅速,那孔颖达是哪个朝代的呢?孔颖达出生在北周时期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在北魏为官,父亲在北齐为官,都十分公正,,因为从小家教很好,没有沾染半分的纨绔子弟的习气。孔颖达出生的北周政治清明,到了魏晋时期后,开始注重教育,身在世家的孔颖达自然天时地

  • 揭秘:千古圣人孔子其实不姓“孔”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孔子

    导读: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但是你有所不知的是,孔子其实并不姓孔。孔子姓什么?严格讲,孔子不姓孔,孔是他的氏,不是他的姓。在他那个时代,姓跟氏是分开的。姓不大变,爷爷姓什么

  • 解密:孔子第一次做老师时候究竟岁数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孔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之所以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在政治上的不得意。然而,孔子此举却不经意间打破了一项纪录——教育的官学垄断,开创了私学。终其一生,孔门弟子多达三千余人,而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