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周勃:西汉开国功臣,刘邦的左膀右臂,最后结局如何?

周勃:西汉开国功臣,刘邦的左膀右臂,最后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852 更新时间:2024/3/17 5:34:53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周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句话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常常被后世引用,司马迁果然有过人的智慧,他总结的历史经验让无数人叹服。把汉文帝扶上皇位的周勃如果能看到这句话大概会说这就是他的真实写照吧。

周勃是刘邦的左膀右臂,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大功臣,立下了赫赫战功,刘邦对他是非常的器重,在他去世之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史记.汉高祖本纪》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刘邦的眼光毒辣,他少有看走眼的时候。在刘邦的最后时间,樊哙作为吕雉的妹夫遭到了刘邦的猜忌,刘邦担心樊哙会成为吕雉的帮手,就把樊哙手中的军权交给了他认为可以担当大任的周勃。

周勃果然没有让他失望,公元前180年,太后吕雉去世了,但它的外戚吕家依然把持着朝政,丞相吕产和上将军吕禄更是“矫制以令天下”,眼看刘家的汉室天下就要落入吕氏之手,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在关键时刻巧用妙计夺了吕氏的军权,并与诸刘诸侯一起谋划诛杀了二吕,灭了吕氏全族,立刘邦之子代王刘恒为帝,史称汉文帝。

周勃因为从龙之功,受到了文帝的重用,一时春风得意。可是后来他却沦为了阶下囚,最后在他的封地默默的死去。难道真的应了那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吗?汉文帝果然是个薄情寡义的人吗?真相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

01.周勃带兵打仗的能力毋庸置疑,可要治国安邦才能就不足了,偏偏又不自知。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法国有一个天才数学家,他叫迦罗瓦,非常的聪明,但性格骜。参加巴黎理工的考试时,他的逻辑跳跃使考官感到困惑,在遭受到考官的质疑之后,又不愿意做解释,就遭到了拒绝,一怒之下把黑板擦掷向了考官。

19岁时他被送进了监牢,在入院前他把自己的一份手稿交给朋友保管,他的这份手稿在他去世多年后由他的朋友交给了数学院,后来的研究者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根据他的手稿做出了一个新的数学体系:群论。

后来的人对这份手稿评价甚高:再研究150年也研究不完。可惜他本人是没有办法享受这份荣誉的。因为他在2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是在决斗中死去的,当时他和另外一个男人同时爱上了一个女人,双方决定用决斗决定女子的归宿,不幸的是他的对手是法国最好的枪手,他毫无意外地中弹身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扬长避短,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比。而周勃就犯了同样的错误,他因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带兵能力强引得刘邦的喜爱,但他做文官的能力却让人不敢恭维。

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周勃不喜欢文辞学问,所以他每次召见儒生和游说之士,都是面向东坐着,而且很不耐烦地催促说:“快快说完了。”

这只是他生活的一个片段,但从中可以看出他不喜欢文辞学问,并且打心里看不起那些儒生和游说之士,所以身边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谋士了。朝堂可是比战场更凶险的地方,这样一个人在朝堂上,很多事情他都难以应对。

周勃的质朴和能征善战在战争年代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深得刘邦的喜欢,他的赫赫战功更是让他一路从武大夫、虎贲令、威武侯直升到太尉。但到了汉文帝时期,汉朝已经成立很多年,国家需要的是休养生息,需要的是在于治理国家的才能,而这恰恰是周勃所不擅长的。

汉文帝要对周勃的从龙之功进行嘉奖,但那时周勃已官至太尉,汉文帝只好封他为丞相。一个国家的丞相是皇帝的左膀右臂,要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周勃却不是一个好学之人,他的才能也无法一直为皇帝出谋划策。汉文帝当初封他为丞相也是出于感恩之心,但在日后的相处过程中他暴露出来的问题,让汉文帝生出了弃用之心。

在其位不谋其政,又总是拿出一副我是有功之臣的姿态。有一次汉文帝问他:“天下一岁决狱何?”“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周勃不知道,作为丞相,他失职了。就算不知道,有智慧也可以化险为夷,但他显然没有。同样的问题,陈平的回答就堪称经典:“每一个官员都有自己负责的事情,陛下想知道判决案件的情况就可以问廷尉,想知道钱粮收支的情况,询问治粟内里吏就可以了。”周勃听了陈平应对,想到的不是自己下去之后应该多用心思在政事上,反而责怪陈平为什么没有告诉过他这些,陈平回答道:

“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史记.陈丞相世家》

可惜的是周勃不爱读书,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或者他明白但他觉得这不重要,他毕竟是有从龙之功的人,黄帝即位他是出了大力的。他没有远见而且做事缺乏思考,做出来的事就会落下把柄为之后的悲惨命运埋下伏笔。

周勃不当丞相之后来到封地,常常心惊胆战,害怕文帝会加害他,所以当河东郡的郡守来巡视官员的时候,他就穿上甲胄带上武器,以防不测。这样的行为让人觉得他是对皇帝的不满,给了别人告他状的把柄。

02.周勃功高盖主,权势过重,引起了汉文帝的提防之心。

在历史上有很多从龙之臣,下场都不怎么好。战国时期的伍子胥帮助公子光头得了王位,但公子光成王以后,觉得他的功能过剩不好控制,就用了太宰嚭来分权。

赵匡胤笼络了一帮人来一个黄袍加身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接下来就是论功行赏了吗?并不是,他担心的是那些人的权利过大,影响他的统治,就来了一个“杯酒释兵权”,轻而易举地就把兵权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周勃他能力不足配不上丞相之位,但他为刘家的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又是汉文帝的从龙之臣,为何就坐不完稳这丞相之位,几次被汉文帝废掉呢?

难道是汉文帝的心太狠?其实也不尽然,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汉文帝为何会对周勃下手?

①.在诛杀二吕匡扶汉室的过程中,周勃的号召力远远大于文帝

吕太后去世以后,丞相吕产和大将军吕禄一个把持朝政一个手握军权,两个人里应外合眼看刘家的天下就要易主,作为刘邦的儿子刘恒只是一个苟且偷生的代王,想要守护江山却没有实力,这时候太尉周勃连同汉室的几个诸侯诛杀了诸吕,迎接代王刘恒成为新的皇帝。

周勃对汉文帝刘恒的恩情不可谓不大,可他在军中一呼百应这样强大的号召也让汉文帝明白了一件事,如果有一日周勃背叛了他,也有能力让别的人当皇帝。

这个情景一直就留在了汉文帝的心里,让他如芒在背,如鲠在喉。这样的元老重臣,留在身边用起来不是那么的得心应手,让他“免相就国”远离京城才是上上之选。

②.周勃在和诸吕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城府和隐忍让汉文帝印象深刻。

周勃是刘邦一手提拔上来的武将,他对刘邦的忠心日月可鉴,但当吕太后拉拢他,问他大封诸吕是否可行时,他并没有像那些直臣一样直接表达不满,而是与他们进行周旋。他成功的避开了敌人的锋芒,一直潜伏到关键时期,反戈一击,成功的辅助代王刘恒登基为帝。

吕太后的狠毒与老辣是有目共睹的,周勃隐藏了这么久没有被发现,可见他的心机是多么的深藏不露,而且在与诸吕相处的过程中能够细心谨慎随机应变,在骗取吕禄的兵权时精彩的表现,都让汉文帝觉得这样的人一旦有异心,将是大患,为了能够把危险扼杀在摇篮里,此人不可重用。

而且汉文帝的王位并不是名正言顺继承来的,周博一直呆在他的身边,岂不是天天提醒他,他不是名正言顺的接班人吗。可惜周勃不明白,只觉得自己劳苦功高,应当要得到文帝的敬重。

03.周勃花样作死三部曲,步步惊心。

相比较周勃的凄惨结局,同样的从龙之臣陈平却得到了汉文帝的重用,并且能够善终,这是为什么呢?

说到底,周勃会有这种结局,是他本身的原因。

①.周勃讨伐诸吕时动机不纯,在辅助汉文帝登上皇位后又居功自傲。

同朝为官的袁盎是这样评价他的: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適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史记袁蛊晁错列传》

袁蛊性格耿直,他向皇帝进言的这番话有两个意思:第一点是,在吕后当权时,诸吕把持朝政,但当时身为太尉的周勃手中握有兵权,却没有匡扶刘氏的打算,等到吕后驾崩,诸位大臣都要讨伐吕氏,他觉得是立功的大好时机才会倒戈一击。所以周勃只是一个功臣,并不是社稷之臣。第二点是,皇上对周勃态度恭敬,每次下朝都亲自送他出去,周勃不感恩戴德却得意洋洋,这不是君臣应应有的礼节。

汉文帝虽然一直念着周勃的从龙之功,但周勃居功自傲,这种行为也让汉文帝觉得非常不舒服,心中自然生了弃用之心。

②.胆子不是一般大,敢给皇帝下马威。

在迎接汉文帝入宫登基的时候,周勃为了抢功,在渭桥的时候就进献了天子玉玺,但是汉文帝认为登上皇位应该按照程序来进行,而不能就这样私下接受玉玺,所以并没有接受他的这个安排。碰了钉子的周勃立马就进行了反击:

代王即夕入未央宫。有谒者十人持戟卫端门,曰:“天子在也,足下何为者而入?”代王乃谓太尉。太尉往谕,谒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而听政。――《史记.吕太后本纪》

这个下马威不可谓不大,这些人这些士兵他们不认你皇帝,但他们认我这个太尉。虽然当时汉文帝忍了下来,但这跟刺一直埋在他的心里。

③.周勃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

如果周勃愿意做个孤臣,汉文帝也许能够容忍他。但显然周勃没有这个觉悟。因为外戚专权,刘氏的江山差点断送,所以汉文帝对外戚是抱有警惕之心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拨动他的神经。当周勃把汉文帝赏给他的钱财都拿去拉拢汉文帝的舅舅薄昭,汉文帝的恼怒之情可想而知了。为了防止他在朝中结党营私,就让他回自己的封地去了。

当时的周勃可能是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可是他采取的自救办法让皇帝更不放心了,只能面对惨淡的结局。

标签: 周勃西汉

更多文章

  • 西汉三朝老臣周勃,为何斗不过23岁的汉文帝?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周勃,西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周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诛诸吕,安刘氏,立新帝,太尉周勃的功劳最大,新上任的汉文帝刘恒自然亏待不了他,于是下诏,赐周勃黄金五千,加邑万户。汉时一金为万钱,五千金就是五千万钱,相当于当时五百户中产人家财产的总和。而且周勃本就有万户封邑,如今再加封

  • 周勃:大名鼎鼎的西汉开国将领,为何小狱吏都敢欺负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周勃,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周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俗话说,阎王易见,小鬼难缠。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战功赫赫、劳苦功高的文臣武将,他们一次次躲过了敌人的枪林箭雨,却无法躲过小人的阴险伎俩,实在是令人叹惜!至简今天所要聊的,就是这样一个人。此人叫周勃。周勃原本只是沛县的一个普通人,靠编织

  • 周勃是西汉开国功臣,为何会被下入大牢呢?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朝,周勃

    周勃(?—前169年)秦末汉初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西汉开国功臣,沛县(今江苏沛县)人,汉高祖封为绛侯。周勃的祖先原为卷县(今河南原阳西南)人,后迁到沛县。周勃少时家贫,靠编织养蚕用的蚕箔为生,还常给办丧事的人家吹萧。后来成为了一名能拉强弓的勇士。当初刘邦在沛县起事时,周勃就以中涓亲近侍从的身份,随沛公

  • 狱卒为什么要给周勃一块竹板?竹板有什么作用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周勃,西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说说西汉时期的一位宰相,他刚开始的时候是个开国功臣,为国家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受到皇帝的赏识,被封为大官。后来因为皇帝猜忌臣子,所以这位宰相就辞职,来到一个小县颐养天年。一次皇帝的使者来见他时,他一时疏忽,所以就怠慢了使者。使者回去后就将宰相给陷害了,结果宰相就被

  • 西汉开国功臣周勃,他的一生经历过哪些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周勃,西汉

    对周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周勃,是沛县人。他的祖先本是卷县人,后来迁至沛县。周勃靠编养蚕用的箔曲谋生,还经常为办丧事的人家吹箫奏挽歌,后来成为能拉强弓的武官。当初汉高祖刚刚起兵还是沛公的时候,周勃就以中涓的身份跟随他进攻胡陵,攻下方與。方與反叛,周勃率兵与

  • 被项羽杀的殷通是谁?项梁为什么杀殷通?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项羽,殷通

    殷通,生年不详,秦朝会稽的郡守,与项梁本是好友。先来解释下这个郡守的职位有多高,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长。也就是说殷通不大不小也算是秦朝的一个中等高官,权力地位也不低。那么如此之人和项梁、项羽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纠葛最终会招来杀身之祸呢?楚汉传奇殷通剧照殷通是谁?殷通是在公元前209年被项梁和项羽合谋

  • 项梁秦末著名起义军首领之一他为什么杀殷通呢?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项梁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没能用好范增的项羽,错失了杀掉刘邦的好时机,最后含恨自刎乌江。这个范增与项羽的叔父项梁关系十分亲密,项羽是由项梁养大。由此可见,项梁对项羽的恩情,以及项梁在项羽心目中的地位。项梁(?―前208年),秦国下相人,今江苏省宿迁市人。秦末著名起义军首领之一,项梁

  • 项羽的叔父项梁怎么死的被谁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项羽,项梁

    项梁(公元前?前208年),楚国贵族后代,项羽的叔父.项梁是贵族的后代,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带兵的才干,由于亡国之痛,他仇视秦国,所以说他的起事,是有预谋的.他的失败,是由于性格上的缺陷,骄傲自大,自视国高了秦王政二十三年(楚王负刍四年,公元前224年),秦王倾全国兵力,以王翦为将,蒙武为副,率六十万

  • 史上击筑高手高渐离与栎阳公主的爱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高渐离,荆轲

    高渐离是战国末期燕国人,在击筑方面有很高的天赋。和荆轲是很好的朋友,在西汉刘向所编定的《战国策》中可以从中得知高渐离的故事。荆轲前去刺杀秦王之时,高渐离在易水河畔为友人击筑送行。高渐离的击筑声悲凉慷慨,听者都留下了热泪,荆轲附和高渐离的击筑声,吟唱出千古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

  • 高渐离刺杀秦王的背后,揭秘高渐离和栎阳公主的凄美爱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高渐离,战国

    你真的了解高渐离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高渐离,荆轲的好友 ,擅长击筑。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场面十分悲壮。高渐离还有一段与栎阳公主凄美的爱情故事让人津津乐道。高渐离和栎阳公主的故事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