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为什么没能统一三国

曹操为什么没能统一三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944 更新时间:2024/2/3 13:23:22

将才和帅才不一样,能领兵、能打胜仗的就可以称将才了,而能统领将才、能运筹帷幄的方能称为帅才。

从管理上说,将才可以负责一件事、一个方面,帅才则需要统筹好方方面面;将才偏重战术思维,帅才则要从战略层面进行思维。

在战场上,一般来说将才负责某一仗的指挥,帅才负责的是整个战役。

将才与帅才都是人才,但区别很大,不能混用,否则要出问题。有人当将领可以,冲锋陷阵、无往不胜,是常胜将军,但一到统帅的岗位上就力不从心了,无法统筹协调,不能运筹帷幄,结果误人误已。

在曹魏,长期以来每有大战役都是由曹操亲自挂帅,其它将领都听他一人指挥,他是曹军唯一的元帅,这种扁平化的指挥体系有好处,那就是效率很高,但也有坏处,那就是离开曹操谁都难玩转。

无论曹洪曹仁、夏侯渊、夏侯惇,还是于禁、张辽、张郃、徐晃,都是曹操帐前一将,从来都是曹操指哪他们打哪,有时候曹操对他们也不放心,就亲自打头阵,比如官渡之战中的乌巢劫粮,曹操作为总指挥、总司令,却干起了前敌先锋的活。

事事都喜欢亲自上手,这是曹操这样的强势领导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这会造成管理上的风险,一旦核心人物遇到不测,整个集团有迅速土崩瓦解的危险,比如董卓集团,手下兵多将广,董卓突然被刺杀,仍十分强大的凉州军立即六神无主,各位将领一合计,居然要散伙。

即使统帅没有遇到不测,但战线拉长、局面不断打开,需要照顾的地方越来越多,统帅也难以分身,顾了东边顾不了西边。

魏吴第二次合肥之战,曹操因为要亲自带队解决更加急迫的汉中问题,而不得不离开合肥,这一仗张辽、乐进李典等人打得倒也不错,孙权所率十倍以上的吴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孙权几乎丧命,但不能因此就说这一仗曹军的指挥没问题。

image.png

张辽、乐进、李典三人互相不服,曹操走时也未明确谁是“合肥前敌司令部”的总指挥,只留一个锦囊,虽然最后胜了,但不得不说是侥幸,这种仗就像电视上“挑战极限”里的那些动作,“非专业人士,切勿模仿”,否则后果自负。

事实上,曹魏为此的确一再付出过惨重代价:曹操攻取汉中后留夏侯渊镇守,“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作名将夏侯渊是完全够格的,但他此时应迅速转变角色,由“夏侯渊将军”升级为“夏侯渊元帅”,但多年来的惯性让他还停留在将领的角色上。

敌军放火,破坏鹿角,作为统帅的夏侯渊居然亲自带人去救火、修鹿角,结果被刘备、黄忠抓住机会猛攻,夏侯渊居然战死,好不容易打下的汉中就这么易手了。

还有曹休、曹真,作为“曹二代”他们后来分别指挥西线和南线两大战场,但一个被人使了诈降计而大败,一个仓促出击而无攻,打了败仗其实倒也不要紧,但这二位潜意识里都觉得自己是“一代名将”,败得这么惨,面子下不来、心里气不过,结果活生生给气死了。

将多帅少,这是曹魏军事上的一大瓶颈,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绝对优势下曹魏仍多年完成不了统一,与此有很大关系。

是曹魏没有人才吗?不是,当时的人才也数曹魏最多,但正如后人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不少,缺少伯乐,或者说伯乐太能干,把千里马的活都给干了,结果自然没了千里马。

曹魏中后期能称得上帅才的倒也有几个,其中首推司马懿,这并非因为他是“吃三国”的猛人,而是用战绩来说话的,曹魏中后期的几场硬仗中一大半是在司马懿指挥下打赢的。

先说灭孟达之战,孟达占据上庸三郡,位置介于魏蜀间的中间地带,他降魏又叛魏,时间刚好在诸葛亮首次北伐前后,如不迅速解决将十分危险,司马懿得到孟达可能叛乱的消息,来不及请示,出于战略家的敏锐,他私自决定千里平叛,结果打得孟达措手不及,解除了曹魏西南方向的一大隐患。

这一仗,换个没思想、没胆识、没有战略眼光的人去指挥,一定会按条例、按规定办事,一个请示上去,来回一个月,再发兵,人家早就把事办成了。

再说五丈原之战,都抨击说司马懿胆小怯战,就连有些魏军将领也这么认为,但司马懿有更高的战略考虑,他看到蜀军劳师远征、后勤线薄弱的问题,坚守不战其实是代价最高、最稳妥的策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此战结束后曹魏西线态势彻底改观。

这一仗换成个敢打、能打、迫不及待要去打的人去指挥,比如张郃,还不知道会打成什么样,蜀军最拿手的是防守,“无当飞军”、弓弩兵是其强项,你来攻我正巴不得,一旦打了败仗,被诸葛亮来个“防守反击”,关中可能就丢了。

还有辽东之战,打一这仗的时候连魏明帝都知道非司马懿去指挥不可了,因为他是曹魏唯一的帅才,魏明帝先让毌丘俭去试过,毌丘俭根本不行,一个回合下来就认输了,出于防范的心理魏明帝本不太想用司马懿,但也不得不用。

image.png

在辽东这个地方打仗必须格外小心,意外因素太多,隋炀帝、唐太宗都在这里吃过亏。此战数万魏军远涉数千里,遭遇气候恶劣、道路难行、敌情不清等复杂问题,情况千变万化,如果指挥者够不上帅才,那就等于把大军带入了险境。

但司马懿指挥得很好,去之前就料敌于心,多少天去、多少天平叛、多少天回,需要多少人,这些都详细计算好,精确到天,结果完全如他所料,此战彻底解除了曹魏东北方的后顾之忧。

魏文帝、魏明帝父子坐江山期间,数攻扬州不下而望江兴叹,曹真、曹休连打大败仗,要不是司马懿打了上面这几场硬仗,这个江山恐怕早就坐不住了。

但就是这样一位帅才,曹操在世时也只把他当文职官员和参谋使用,先任命他为“文学掾”,类似于丞相府里的文教处处长,后来改任“东曹掾属”,类似于丞相府人事处副处长,后来又提拔他当“主簿”,相当于丞相府办公室主任,不是抓文化建设、干人事工作就是抄抄写写,反正不予重用。

第一次汉中之战后结束后司马懿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益州,曹操这才有“得陇望蜀”之叹,从战略的角度看,刘备当时入川未稳,魏军这边大胜后士气正高,正是出兵益州的最佳时机,如果这时都不敢出兵那以后就更没有机会了,所以司马懿是对的。

这个机会没抓住,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司马懿的身份仍是曹操的办公室主任,曹操身边有军师、军师祭酒,出谋划策是他们的事,主簿可以主意,但毕竟不是本职。

曹操没有把夏侯渊等人培养成合格的元帅,更不会破格培养司马懿,不仅不重用而且还得防着,“三马同槽”、“狼顾之相”的故事虽然多属附会,但对于世族出身的司马懿,且用且防是曹操的主要心理。

曹操身边名将如云,只是缺少像周瑜、陆逊那样的帅才,说到底是曹操的角色转换还不够彻底。

曹操起兵时手下只有数千人,自己整天带着冲冲杀杀,是个将才都够用了,后来事业不断壮大,曹操由将才转身为帅才,这个过程也是顺利的,无论对兵法的研究、对政治的把握还是对将领的调度,曹操做得都很好。

但曹操后来又不断有了新的身份:司空、丞相、魏公、魏王,这些身份不同于“曹将军”、“曹元帅”,而是事实上的执政者、君临天下的帝王,这时的曹操应该跟“曹元帅”切割,以帝王的身份培养出几个“夏侯元帅”、“张元帅”、“于元帅”、“司马元帅”来,充分放权,让他们真正能独挡一面。

从军事上说刘邦算不上帅才,但他是帝王之才,专门培养、管理元帅的,所以他成功了,只用几年就统一了天下。曹操一生征战30多年,至死国家还在分裂中,究其原因是没有把司马懿这样的人才用好。

标签:

更多文章

  • 隆庆帝在位时间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隆庆,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的年号,又称隆庆帝。明穆宗朱载坖,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间在位,在位时间为6年。隆庆帝早年受封裕王,因母亲杜康妃失宠,其父嘉靖帝迷信“二龙不相见”一说,且又非长子,很少得到父爱。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即位,改元隆庆。隆庆六年(1572年

  • 曹操精通兵法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曹操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在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所撰《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他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在用

  • 曹操身世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曹操自称是汉初相国曹参后裔。但现代学者通过分子人类学的技术和方法证明曹操后裔的Y染色体单倍群是O2-F1462,而曹参后裔的Y染色体单倍群为O3-002611,因此曹操不太可能是曹参后裔。另有研究者从历史学的角度认为曹参家族在西汉开国后就举家搬到关中,后来徙至封地平阳,而最早说明曹操是曹参后裔的《曹

  • 曹操是怎么惩办豪强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黄淮流域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社会经济遭到空前的破坏,百姓遭屠,土地荒芜,幸存者被迫离乡背井,流落他方。可谓“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面对这种悲惨景象,曹操在世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来恢复经济,稳定局面。从曹操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如推行屯田,兴

  • 曹操怎么平定凉州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赤壁战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才收罗到自己身边。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钟繇率大

  • 为什么曹操没有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曹丕之所以能够称帝,不光跟他自己本身所具有的胆略、能力和野心有关,还跟他父亲曹操生前为他称帝所做的铺垫工作有非常大的关系。按理来说,曹操能干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来,就足以表明他是个非常有野心的人。可不管世人如何揣测他的用心,他生前都未做出称帝之举。直到他逝世后,他的儿子曹丕才顺势称帝,做了他一直想

  • 曹操人物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详见“人物争议”目录),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3-4]。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

  • 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是如何保住自己颜面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曹魏政权本身并不是铁板一块,在前期为了快速壮大势力、拉拢更多地方武装,给地方保留了相当大的自治权和兵权。这些地方武装很多都是迫于压力而臣服,并不真正忠于曹操,在曹军前线大败之后就趁机造反了。南北朝时苻坚统一北方后南征,就是因为输掉淝水之战后方叛乱最终亡国。赤壁之战的失败不仅仅表示曹操从事失去了统一天

  • 商山四皓为什么出山保刘盈的太子之位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执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曾经向汉高祖刘邦讽谏不可废去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商山四

  • 曹操为什么要夺取汉中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于是曹操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五月,攻克河池,斩氐王窦茂;七月,曹操大军进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北)。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逃往巴中。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十一月,张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