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唐最郁闷的人:因为一首“淫诗”,至今被当成情圣

大唐最郁闷的人:因为一首“淫诗”,至今被当成情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476 更新时间:2023/12/15 12:09:06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遣怀》

写出这首诗的人,一定是情场的高手,风月场的老手。千百年来,这首诗也被当作“淫言媟语”的典型,时常遭到批判。而喜欢这首诗的人,从来都不好意思公开表示喜欢。

但实际上,诗人写出这首诗的时候,一生中最纵情放肆的日子,已成追忆,都过去了。

他写这首诗,只是想告诉世人,他现在正在经历最郁闷、最不顺的时刻。而这种郁闷与不顺,一定程度上是别人给他打上冶荡放浪、生活不检点等标签造成的。

诗人写下这首诗,是为了自辩,为了忏悔,而不是为了显摆。

小编历史君(故宫历史网)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被误解最深的“落魄红人”杜牧

▲杜牧塑像,图源/图虫创意

1

杜牧(803853)的家世,那叫一个显赫。

怎么个显赫法?当时有个说法:“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帝都长安城南,姓韦和姓杜的,这两家的政治地位相当高,离皇权近在咫尺。

在做官讲究门第的唐朝,出身高门士族的杜牧,理应有着先天的政治优势。但事实又有所偏差。

杜牧的祖父杜佑,学问相当棒,官也做得很大,是三朝宰相。但杜牧的父亲杜从郁,做官和做学问,两样都不太在行。现在我们讲到杜从郁,只能这样介绍他:杜佑之子,杜牧之父

后来,杜家在官场的荣光,都被杜牧的堂兄杜悰占尽了。杜悰也官至宰相,官位不输乃祖,可惜人品不太行。

杜牧大约十岁的时候,爷爷去世。不久,他的爸爸也去世。很快地,杜牧这一房的生活就垮掉了。

杜牧后来说,他祖父分给他这一房的三十间房子,因还债都归了别人。他和弟弟杜顗居无定所,八年间搬家十次,奴婢或死或逃,甚至有时到了要吃野菜的地步。寒冬长夜,连蜡烛都点不起,兄弟俩只好在黑暗中默默背书,长达三年。

一个官三代的没落,总是带有抗拒情绪的。杜牧此时的不如意,与童年时的显贵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他有官三代的名,而无官三代的命。中年以后,他不管对家中子侄,还是对外人,都时常夸耀他的祖父,说“家风不坠”。但我们知道,这些东西越是强调,说明越是失去了。

▲杜牧的爷爷杜佑,编著《通典》200卷

2

杜牧的出头,走的是科举的路子。

他23岁就写出教科书必背全文的《阿房宫赋》,借历史讽谕当朝,无论是文采还是文中的情绪,都击中了当时读书人的内心。

《阿房宫赋》立即成为爆文。太学博士吴武陵读了这款爆文后,赞不绝口,当即去找主持科举的考官崔郾。崔郾读罢,也说很好很好。

怎么样,今年的状元就给杜牧吧?吴武陵开门见山。

崔郾摇头说,不行啊,状元已有人选了。

不仅状元被预定了,前几名也都被人抢先打招呼了。

两人争执不下,吴武陵最后说,反正不能低于第五名,你看着办。

崔郾咬咬牙总算答应了。

吴武陵一走,崔郾的其他宾客就说,杜牧这个人“不拘细行”,生活作风很有问题呀。

崔郾说,已经答应下来了,就算杜牧是杀猪卖肉的,也不能改了。

唐朝的科举,跟明清大不一样,搞的是推荐制。考试前,如果没有大咖替你推荐,考得再好也白搭。

过了科举,要授官,需要通过制策考试。杜牧也考得很棒,貌似是第四名。一颗科举新星冉冉升起。

一时间,想与他结交的人排起了长队。

就在杜牧最意气风发的时候,一个和尚给他泼了一桶冷水。

当时,他与同年出游城南文公寺,寺内的和尚竟然不知道他的尊姓大名,小杜很受伤,当场题了一首诗:

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

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这首诗有自夸,但更多的是自嘲:你以为自己多么牛逼哄哄的时候,在别人眼里,不过是空气。

▲杜牧世居长安城南

3

一个关中高门士族的子弟,挟着科举新贵的头衔,开始了官场生涯。

官场水深。只有当杜牧踩进这条河流后,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他初入官场的前十年,从公元828年到839年,除了有一年多在两京任职外,其余时间都在地方幕府当幕宾。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十年幕府吏,促束簿书宴游间”。除了日常公务,就是宴饮游乐,征逐歌舞声色,真是生活乐无边。

他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府下当了三个年头的幕宾,驻地正是扬州

牛僧孺是唐朝中后期政坛的两位大佬之一,另一位是李德裕。围绕在这两人身边的一大帮官员,站队互掐,整整达四十年,形成历史上著名的“牛李党争”

杜牧入牛僧孺幕府的时候,牛僧孺此前已在朝廷当过宰相,因处理边疆事务不当,外放出京。

在扬州,杜牧与大佬牛僧孺结下了深厚的私人情谊。

那三年,也是杜牧最风流浪荡的三年。

当时的扬州,是国内最繁华的一线城市。时人说“扬一益二”,论GDP,扬州第一,成都第二。

扬州的发达,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青楼妓馆林立,一到晚上,灯火通明,照亮夜空。年富力强的杜牧,时常在公务之余,流连于声色粉黛之间,左手莺莺,右手燕燕,练成了撩妹高手。

据说,牛僧孺不以为意,反倒暗中派人保护杜牧,怕他遇到是非,或者吃亏。

等到杜牧离任,要回京任监察御史之时,牛僧孺才在送别仪式上提醒说,老弟才华横溢,前途可期,只是要注意身体呀!

杜牧装傻,大人什么意思?我向来谨言慎行,不曾涉足秦楼楚馆,身体倍棒,不必担心。

牛大佬哈哈大笑,让人取来一个竹筐子。杜牧打开一看,赶紧收回刚才的话。

那里面详细记录了这三年间,杜牧吃喝玩乐的时间、地点,以及便衣保镖暗中摆平他遇到的纠纷等等。

杜牧于是一辈子感恩牛僧孺。

▲杜牧一生写下许多经典绝句,流传至今,比如这首《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图源/摄图网

4

但是,杜牧是有政治理想的人。

他的理想,从来不是安安静静地做一个诗人,或者做一个情场老手。那只是他的副业。

在晚唐,国家的颓势让人痛心疾首。杜牧从少年时代起,就有为唐朝的复兴大业奉献终生的伟大志向。这种心情,被称为“济世补天”心态

他年轻时读书,尤其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重用,匡扶起振兴天下的重任。

最年轻气盛的时候,他给昭义节度使刘悟写信,义正词严,警告他不要叛乱。仅仅因为,他凭直觉,看出了刘悟称霸一方的野心。尽管那时候他什么都不是,只能以个人的名义写了那封警告信。

在扬州偎红依翠的同时,他其实也在文字中刀光剑影。

那个时期,他不满朝廷对藩镇的姑息政策,写了一系列重磅的政论文,包括《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从形势、政策、调兵遣将等方面,论证了制伏藩镇的方略,非常有见地。后来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时候,不忍心割舍,把这些牛逼闪闪的政论文都收进去了。

这才是他扬州三年的主旋律。

你以为他是个情圣、风流才子,其实,他骨子里是个忧国忧民的战略家。

他的诗,绝大部分都是感时伤世之作,讽刺当局的意图十分明显: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这些著名的诗句,都是借古讽今,表达对当朝政治的不满,甚至直接批评皇帝本人。

而他的艳情诗,所占的比例很少。写杜秋娘,写张好好,写豆蔻年华,也不像元白诗派的末流那么赤裸裸,那么低俗,而是寄寓了他个人的悲情及遭遇在里面。读来,令人动容。

牛逼的诗评家才能一眼洞穿杜牧风流的本质是悲伤,说“樊川(杜牧)忧国之心与少陵(杜甫)同”

▲杜牧写“南朝四百八十寺”,讽刺唐时的佞佛现象,图源/摄图网

5

杜牧一生英雄,却无用武之地。

原因是,他从政的时期恰是牛李党争最激烈之时,而他在其中,做了一个矛盾的超然派,非牛非李,亦牛亦李。

前面说了,杜牧与牛党首领牛僧孺私谊很铁,但也仅限于私谊而已。论政见,杜牧是看不起牛僧孺的,反倒与牛僧孺的死对头李德裕相当契合。

最爱君插播一下牛李两党的政见区别。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存在三大严重的问题,即藩镇割据西北少数民族回鹘、党项等的入侵骚扰,以及宦官专权

在前两个问题上,李德裕力主进取,主张主动出击。唐武宗时期,李德裕执政,内平泽潞之叛,外镇回鹘用兵,取得中晚唐难得一见的辉煌胜利。

相比之下,牛僧孺则务求苟且,姑息纵容,毫无进取之心。唐文宗曾问牛僧孺,怎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牛僧孺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现实置之不顾,却粉饰太平说:“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对待宦官专权,李党排拒,牛党则投靠。

以杜牧“济世补天”的情怀,他的政见显然是李德裕一党的。杜牧深知这一点,要实现平生抱负,只能通过李党,而不是牛党。

他写了那么多政论文,提了很多治国方略,但这些东西,都是李德裕当政时提交的。一旦牛党当政,杜牧一句话也不提。他知道牛党不可恃。

李德裕对杜牧的才干也表示欣赏。史载,李德裕平泽潞之叛,用的是杜牧的策略。对付少数民族入侵,李德裕对杜牧的建议也称赞不已。

然而,终其一生,杜牧始终不为李德裕所用,搞得他郁郁寡欢。

▲牛李党争,持续了四十多年

6

对李德裕而言,杜牧可能是这样的存在:我认同你的观点,但我不认同你的为人。

这就相当于把杜牧打入了另册。

李德裕出身山东豪族世家,不同于科举入仕的新贵,他是以门荫入仕而官至台阁。山东的高门士族,比起杜牧出身的关中高门士族,更加保守,而坚持传统的礼法观念。

史载,李德裕“不喜饮酒,后房无声色之娱”。按照他的行为标准,杜牧不拘细行、纵情声色的做派,显然不能被容忍。

李德裕虽是中晚唐难得一见的贤相,但门户之见还是免不了。在他看来,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自然就是牛党的人了。

杜牧不认为自己是牛党中人,没用。

当时的党争,跟现在不一样,争的是门户,而不是政见。从杜牧投入牛僧孺幕府的那一刻起,他就被站队成牛党一员。

牛党认不认他不重要,重要的是李党铁定不会认他了。全祖望说,杜牧“不幸以牛僧孺之知,遂为李卫公(李德裕)所不喜”,说得对极了。

政治的残酷是,永远必须站队。你说我站中间行不行?行啊,你已经出列了,没你什么事了。

杜牧只能独自吞咽他矛盾的苦果:

在情感上,他倾向牛僧孺;在理智上,他又偏向李德裕。在作风上,他是牛党无疑;在政见上,他又是李党必撑。

▲如今关于唐初历史的影视剧不少,中晚唐的却很少

7

可怜的杜牧,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永远走不进权力的核心圈层。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杜牧40岁的时候,被李德裕逐出京城,贬作黄州刺史。此后,一直在帝国的边缘之地,做地方官。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样绮丽的痛语,正是作于他人生中最失意的时候。

所以,你说你读出了风流倜傥,我只能说,我读出了痛彻痛悟。

唐武宗死后,唐宣宗上位,牛李两党权势大转移。李党失势,李德裕被贬得远远的,最后死于贬所。牛党得势,牛僧孺复原官太子少师,第二年也老死了。朝中是牛党的白敏中扛大旗。

白敏中是白居易的堂弟,胸襟与能力都相当一般。他唯一的用人原则是,凡是遭到李德裕贬斥的,都重用。

杜牧认为自己有希望再起,于是给白敏中写了很多信,结果却都石沉大海。或许在白敏中眼里,杜牧在唐武宗时期给李德裕上了很多治国方略,还是蛮刺眼的。

最终,是牛党的另一重要成员周墀,把杜牧调回京城任司勋员外郎。周墀跟杜牧关系很铁,所以把他调回来,仅此而已。在朋党关系上,牛党从来不认杜牧这个“党员”。

有意思的是,杜牧入朝不到一年,就一再上书要求外放杭州或湖州做地方官。他的理由是,京官收入微薄,无法养活弟、妹等一大家子。

然而,更深层次的意思,他恐怕难以说出口。他对执政的牛党人物粉饰太平,竞为豪奢,大失所望。

48岁那年,杜牧登上乐游原,写了一首诗: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如今已是心冷气短。怀念唐太宗这个死去的皇帝,恰是对活着的皇帝与朝政的失望透顶。

最后一次回京,杜牧被拜为中书舍人,五品官员。但这已经不重要,对杜牧来说,他是想着落叶归根,回故乡而已。

他重新收拾了爷爷留下来的宅子,起名“樊川别墅”,与三五亲友优游其间,度过生命中最后一年。

大约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杜牧病逝,享年51岁。

标签: 杜牧十年一觉

更多文章

  • 孟尝君和齐闵王是什么关系?他为什么没能成为齐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但是,成为,父亲,君王,就是,国家,魏国,齐国

    齐闵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君王,是继齐宣王之后的齐王,再之前就是齐威王。严格的算起来,齐闵王和齐国宰相孟尝君田文是一家人。孟尝君叫做田文,他的父亲叫做田婴,是齐国齐威王的小儿子。而齐闵王的名字叫做田地,他的父亲则是齐宣王。齐宣王和田婴是兄弟,只不过不是同一个母亲罢了。齐闵王和孟尝君田文算是亲堂兄弟。齐闵

  • 苏秦为何要针对秦国?他到底是哪个国家的间客?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一个,可是,为了,但是,就是,秦国,齐国,攻打

    苏秦是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也是鬼谷子的弟子,更是和秦相张仪有相同名声和地位的人。苏秦是东周人,也就是说他不属于战国七雄中的任何一个大国,他属于一个更大的国家。但是苏秦的家里十分贫困潦倒,他早年的时候就拜在了鬼谷子门下,学习了很多年,学成以后,在外面又游历了好些年,可是一直未有成就。回到家乡的苏秦受到

  • 抗元领袖张士诚和陈友谅的比较 为什么说张士诚是义军最富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有些,起义,时间,一点,贩卖,没有,一个

    张士诚和陈友谅的名字,在历史上还是比较有名的。两人同为元朝末年起义军领袖和地方割据势力之一,两人最后被朱元璋打败,此后退出历史舞台。与朱元璋相比,两人自然都是棋差一遭。不过许多人也好奇,同样输给了朱元璋的两人,他们之间又是否存在区别呢?如果区别挺大,那么两人谁更厉害一点呢?《明史》评张士诚:&ldq

  • 明中期将领杨洪简介 杨洪人物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正统,父亲,当时,指挥,敌军,一带,朝廷,因为

    杨洪是明朝名将,生于公元1381年,去世于公元11451年,为庐州合肥苗族人,字宗道,父亲杨璟是南军锦衣卫百户。杨洪初时就是承袭自己父亲锦衣卫百户之职而起势,后来渐渐升到边关大将的地步。明太祖洪武十四年,杨洪在应天府六合出生,祖辈上世代为锦衣卫百户。祖父杨政明初之时,因功成为汉中百户,父亲杨璟为南军

  • 苏秦为何要死间齐国?齐闵王是如何知道苏秦是死间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时候,攻打,秦国,齐国,为了,自己,一个,国家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帛书中记载了苏秦的书信和谈话,从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和历史上所说的不太一样的苏秦。苏秦所处的时代正是燕昭王时期,当时的燕国一团乱,其国力大不如前,是战国七雄中的弱小之国。燕国遭遇了丧乱,国家百废待兴,燕昭王继位以后想要改变燕国的现状,提升燕国在七雄中的地位,在天下

  • 杀神白起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杀人狂魔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因为,生命,将军,一个,秦国,就是,他们,杀人

    秦国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作战十分厉害的人物,他们都被列入了战国四将军中,他们分别是白起和王翦。白起是秦昭王时期的秦国将军,因其战功卓著,作战勇猛,善于打歼灭战,因此被赋予了“杀神”将军的称号。在当时那个年代,若是谁在战场上听到了敌军是白起为首,那必然是充满了压力的,因为白起是一个

  • 爱国诗人夏完淳简介 夏完淳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跟随,后来,父亲,清军,去世,时候,活动,当时

    人物档案:姓名:夏完淳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明朝出生地:松江府华亭县出生时间:公元1631年去世时间:公元1647年职业:诗人、词人、散文家主要成就:诗歌,词,散文代表作品:《细林夜哭》《别云间》《鱼服》《精卫》《狱中上母书》文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夏完淳是明朝末年一个非常具有代表

  • 秦相范雎是小人还是君子?他是如何来到秦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事情,齐国,现在,不是,魏国,自己,秦国,一个

    范雎是魏国人,这个魏国指的不是三国鼎立时期的曹操的那个魏国,也不是在三国时期之后的魏国,而是比这两个时期都早很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魏国。既然他是魏国人,他是怎么跑到秦国的?他为什么不呆在魏国反而来效忠秦国呢?随着《大秦帝国之崛起》的播出,剧中历史人物们精彩的游说之术和权谋之术,都深深的吸引着观众们继

  • “后七子”领袖王世贞简介 王世贞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去世,嘉靖,进士,兵部,因为,南京,最后,王氏

    “后七子”,是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其中王世贞是“后七子”的领袖,在李攀龙去世之后,文坛二十多年他一人独领风骚。“后七子”是区别于明朝弘治、正德年间出现的

  • 夏完淳讽刺洪承畴的故事 夏完淳的诗歌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天地,所以,英雄,少年,还是,一番话,就是,曾经

    夏完淳生于1631年,去世于1647年,是明朝末年著名神童、少年英雄,柳亚子赞扬他:“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夏完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名声都不弱。而他之所以广为人知,不仅仅是因为他神童和少年英雄的名号,更重要的是他曾经在殉国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