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是王振导致了土木堡之变和明英宗被俘吗? 王振如何造成土木堡战役败

是王振导致了土木堡之变和明英宗被俘吗? 王振如何造成土木堡战役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662 更新时间:2024/1/1 20:06:41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时期无法忽视的耻辱,后人也必须为此警醒的事件。土木堡之变,明军大败,使得明英宗被瓦剌所俘虏。这次被俘,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又一次最高统治者,被外族俘虏的耻辱性事件。其让人痛心之处,比之宋钦宗宋徽宗二帝被金国俘虏不相上下。

这份耻辱来自于英宗被俘,而英宗被俘在于土木战役的失败,而土木之战的爆发和失败,与振绝对脱不开关系。所以刻意说,是王振导致了土木堡之变和明英宗被俘。

瓦剌选择进攻明朝,是因为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侵扰边境。那个时候,瓦剌冒充人数,领取赏赐,的确不符合规矩。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王振前期的放任,逐渐养大了瓦剌的胃口。

永乐朝以后,蒙古三大部中瓦剌部逐渐控制和无良哈,统一蒙古三部,势力达到鼎盛。在瓦剌强大的同时,专权擅政的王振,不仅没有加强边疆防御,反而接受瓦剌贿赂,与瓦剌贵族进行走私交易。

瓦剌自从与明朝建立“通贡”关系以来,每年都派出贡使携带着良马等货物到明朝朝贡。依照惯例,明朝回赐要比瓦剌朝贡之物更多。于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钱财,瓦剌部无视明朝定下的每年贡使不得超过五十人的规定,增加贡使人数。

王振因为接受也先的贿赂,对于逐渐增多的贡使人数视而不见,朝阳依照人头给予赏赐。渐渐的,瓦剌的胃口越来越大,每年贡使的人数达到了2000人。不仅如此,为了领取更多的回赐,还虚报人数到3000人。

这个时候,也不知是不是也先未曾贿赂,还是其他原因,王振不干了。他吩咐礼部按实际人数发给赏赐,又轻率地将瓦剌贡马削价五分之四,仅付给瓦剌索求诸物的五分之一。贡使没有得到满足,回去就像也先报告了此事,也先气愤之下,直接率兵进攻明朝大同。

注意了,在瓦剌进攻明朝之后,王振又开始作死了。不通军事的他,认为只要明英宗亲征,一定能威震瓦剌。而为了得到这份功绩,他不断怂恿明英宗,像他的先祖成祖那样,数入漠北建立赫赫军功。明英宗正是血气的年纪,因为信任王振,同时也崇拜先祖,最后决定亲征。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当时的情况并不适合皇帝亲征。先不说是否有强有力的军队,粮草都是一个问题。

兵部尚书邝野和侍郎于谦,力言明军准备不够,劝阻皇帝亲征。吏部尚书王直也说:“如今秋暑末退,天气炎热,旱气末回,青草不丰,水泉犹塞,士马之用不甚充足。况且车驾既行,四方若有急奏,哪能尽快抵达。其他不测之祸,难保必无。万望皇帝取消亲征之令,另行选将前往征讨。”

但是这个时候,明英宗受王振蛊惑,完全不受劝谏。最后在两天之内凑合了20万大军,号称50万,胡乱配些粮草和武器,就匆匆出发了。期间随行的大臣,包括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员,仍然不放弃劝诫明英宗。然而受到王振蛊惑的明英宗,完全不管这一百多位大臣。将军政大权全权交给王振处理,王振于是下令抓紧时间前行。

明英宗亲征的消息传到瓦剌之后,也先先是佯装后退,等到明军继续前行之后,给予迎头痛击。明白中计的王振,下令撤退。明军在指挥无度的情况下,又平白折损了不少的士兵。最无语的是,在撤退过程中,王振突然想到大队人马经过蔚州,一定会损坏他家乡的田园庄稼,于是,又改变主意,火速传令改道东行,向宣府前进。

途中有人劝谏王振,如此一来,必定被瓦剌追上,不是撤退良路。但是王振不听,坚持向宣府前行。等到明军刚到达宣府的时候,瓦剌军队也追了上来。

王振在派大将前往阻击的时候,害怕自己搜刮的财物受到损失。于是不顾明英宗和十万大军的安全,下令在土木堡宿营。最后瓦剌军队,在土木堡占据水源。在明军口渴难耐之时,假装让出河流,随后迎头痛击,全歼明军。而明英宗突围无望,最后被俘虏。

值得一提的是,早先为了赚取财物。王振和亲信,甚至制作箭矢刀剑,走私给瓦剌,使得瓦剌军事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王振用他的贪婪和无知,将明朝推向了灭亡的沼泽。虽未死,却也离死亡不远了。

标签: 最后被俘明朝人数土木得到时候情况

更多文章

  • 晋国三郤指的有哪些人?他们分别是什么身份?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一个,家族,但是,政治,非常,这个,父亲,所以

    首先,从题目来看,大家应该就知道,三郤所指并不是一个人,而是由几个人组成的一个组织,或者说团体。没错,在我国古代春秋晋国的历史上,这“三郤”可是非常著名的政治集团。三郤是由晋国当朝的百年望族郤氏家族的几个杰出的人所带领的,他们分别是郤锜、郤至、郤犨。郤锜是郤氏的宗主,也是三郤

  • 北宋奸宦李彦简介 李彦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皇帝,北宋,自己,国家,朝政,百姓,公元,末年

    李彦是北宋时期著名奸宦,出生于公元11世纪,逝世于公元1126年,被列入北宋六贼之列。也有人说法,六贼应该是被称为“浪子宰相”的李邦彦,而不是李彦。不管李彦头上该不该冠上“六贼”的称号,他是一位于国家无益,损害百姓利益,危害国家朝政是真。尽管不为后人所

  • 如何评价宦官王振?王振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没有,同时,自己,宦官,明朝,太后,朝政,一个

    王振是明朝第一代奸宦,在他之前因为吸取前朝宦官专政导致亡国的教训,明太祖朱元璋一早就下了禁止宦官干涉朝政的规矩。朱元璋不仅要求宦官不许干涉朝政,甚至还禁止他们读书识字。由此可见,明朝对宦官的限制多大。王振专政,在于明英宗一朝。明英宗之前的明宣宗,即使有好几个宠信的宦官,也只是给予他们恩宠,未曾让他们

  • 十常侍是哪个时期的人?他们都是太监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一个,他们,但是,还是,皇帝,没有,是非,太监

    十常侍是东汉末期的一个宦官政治集团,虽然被称为“十常侍”,但是他们其实一共有12个人。这12个人分别是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太监,而且都担任中常侍的职位。汉灵帝大概在十一岁左右就登基为帝了,这12个中常侍就成为

  • “北宋六贼”之梁师成简介 梁师成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所以,北宋,后来,但是,书法,一手,因为,左右

    梁师成是北宋宋徽宗时期宠臣,因为书法出众而又善于迎合上意,而受到宋徽宗的宠信。但凡宋徽宗诏令介出自他手,后来胆大包天,指使小官模仿宋徽宗笔记,另写诏令夹杂其中,暗中影响朝政,干涉官员升迁,被列入“北宋六贼”之中。梁师成早年聪慧而熟习文法,虽然文章写的不怎么样,但是却写的一手好

  • 《甄嬛传》纯元皇后为什么得玄凌宠爱?她悲剧结局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皇后,时候,原因,一个,女人

    一个人喜欢上另一个人,可能是外在原因,也可以是内在原因,当然还有附加条件。外在原因,简单点概括,就是一个人的长相。内在原因,就有很多,一个人的性格品德和才情才华。至于附加条件嘛,自然就是一个人的家世了。在《甄嬛传》这部小说中,纯元皇后是一个从未出场的人物,但是却是一个始终存在于故事中的人物。她是皇帝

  • 《甄嬛传》甄嬛为什么能受到皇帝宠爱?甄嬛为什么会与果郡王相爱?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皇帝,时候,宠爱,皇后,一个

    甄嬛是《后宫。甄嬛传》中的女主角,同时也是整个故事中焦点最多,最出彩的一个人物。她本来是一个柔弱天真好似小白兔的人物,但是起伏跌宕,步步维艰的生活却将她锻炼成了一个心狠手辣,铁石心肠之人。甄嬛有这样的转变,是因为几经沉浮的命运。而这样的命运,源自于皇帝对她的宠爱。许多人曾想过,甄嬛为什么能得到皇帝的

  • 北宋宦官李继和简介 李继和人物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后来,士兵,叛乱,因为,时候,进入,官兵,之后

    李继和是北宋初年宦官,因为父亲的关系,得以任内侍黄门。后来因为在镇压叛军之时,有出色表现而升迁。人物档案姓名:李继和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宋朝出生地:开封出生时间:不详去世时间:不详职业:宦官职位:宣庆使、文州团练使、入内副都知,李继和早年的时候,因为父亲有功,而得以入宫任內侍黄门。庆历中年

  • 《甄嬛传》纯元皇后与玄凌的爱情 她与朱宜修是否存在姐妹之情?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女人,当作,爱情,自己,皇后

    《甄嬛传》中玄凌是食物链最顶端的存在,他像是一个戏外之人,看着后宫的女人为了夺得他的宠爱而花样百出,争奇斗艳。他对待后宫中的女人,都是当作生活的调味品,从未对谁付出过真心,所以才能在各个女人之间游刃有余。许多人认为玄凌是一个十足十的冷清冷心之人,他不会爱上谁,更不会因为哪个女人影响到自己。但其实玄凌

  • 寇准因何事被欧阳修作诗批生活作风不良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价格,杭州,宋代,我们,平民,蜡烛,南宋,信息

    从出土的唐墓壁画来看,长管形的蜡烛至迟在唐朝就出现了。陕西乾陵博物馆的永泰公主墓壁画中,就绘有手执蜡烛的侍女。但是,蜡烛此时还是贵族高官才使用的奢侈品,一般平民可消费不起。因此,燃烛也是唐朝人炫富的一种方式,如贵戚“杨国忠每家宴,使每婢执一烛,四行立,呼为烛围”。到了宋代,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