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诗词大全>《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原文、译文及注释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原文、译文及注释

所属分类:诗词大全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848 更新时间:2023/12/25 8:47:59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经。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及注释

译文

梅花还带着雪,刚刚有些暖意,烟柳也才发青。

陪着姚使君来听童子的颂歌,佛家的经书。

领会了佛理才知道我是虚无的,领悟了空也就厌恶实体了。

我迷惑的心应当觉悟,游子的思绪却还没有平和下来。

注释

姚使君:未详。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惠上人:未详。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童子:经中尝称菩萨为童子,一因菩萨是法王真子,二因无淫欲之念,如世之童子。偈(jì):又作伽陀、偈陀,意译偈颂、颂。系与诗之形式相同。一般以四句为一偈。

法王:佛与法自在,称曰法王。

无我:我为“一之体,有主宰之用“。但人身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法者因缘生,也无常一之我体,故无人我,无法我。

观空:此处指”析空观“,于五音等法,观查分析,离其着心。

迷心:迷惑之心。

未遑宁:谓没有闲暇安息。遑,闲暇。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已不可考。浩然一生的交游颇多,僧人为其重要的交游对象之一,他也喜好登游各种佛寺禅居。这首诗就是他陪着一位姚姓州郡长官一起拜访一位禅师后所作。

简析

该诗首联以工稳的对仗将优雅清寒的早春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精确的描写使“雪梅”“烟柳”顿现眼前。颔联“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点名游寺主题。同时也以梵行犹如童子,深得法王经旨来表示对惠上人的赞叹。颈联写出诗人参偈听经后的感受。领会了佛理,就知道了“无我”的妙义。《观止》卷七云:“为无智慧故,计言有我。以慧观之,实无有我。我在处,头足支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我。”通过“析空观”,离开对五蕴所合之“我”的执着,自然对有形的物质之躯产生厌离心。经此一番领会观察,诗人表达了对觉悟的期盼,但又因客思难平,而显出淡淡的尴尬愁绪。虽然不能全然离尘入佛,但还是清晰的表明了诗人对清静佛门的往之情。

更多文章

  • 《晚春题远上人南亭》原文、译文及注释

    诗词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晚春题远上人南亭

    给园支遁隐,虚寂养身和。春晚群木秀,间关黄鸟歌。林栖居士竹,池养右军鹅。炎月北窗下,清风期再过。

  •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原文、译文及注释

    诗词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译文义公高僧安于禅房的寂静,将房子修在空寂的树林之中。门外是一座秀丽挺拔的山峰,台阶前有众多深深的沟壑。雨过天晴,夕阳斜照,树木的翠影映在禅院之中。义公诵读《莲花经》,心里纯净清静,这才知道他的一尘不染的

  • 《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原文、译文及注释

    诗词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

    白鹤青岩半,幽人有隐居。阶庭空水石,林壑罢樵渔。岁月青松老,风霜苦竹疏。睹兹怀旧业,回策返吾庐。

  • 《与张折冲游耆闍寺》原文、译文及注释

    诗词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与张折冲游耆闍寺

    释子弥天秀,将军武库才。横行塞北尽,独步汉南来。贝叶传金口,山楼作赋开。因君振嘉藻,江楚气雄哉。

  • 《游精思,题观主山房》原文、译文及注释

    诗词大全编辑:晴天标签:游精思

    误入桃源里,初怜竹径深。方知仙子宅,未有世人寻。舞鹤过闲砌,飞猿啸密林。渐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

  • 《宿立公房》原文、译文及注释

    诗词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宿立公房

    支遁初求道,深公笑买山。何如石岩趣,自入户庭间。苔涧春泉满,萝轩夜月闲。能令许玄度,吟卧不知还。

  • 《寻梅道士(一作寻梅道士张山人)》原文、译文及注释

    诗词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寻梅道士

    彭泽先生柳,山阴道士鹅。我来从所好,停策汉阴多。重以观鱼乐,因之鼓枻歌。崔徐迹未朽,千载揖清波。

  • 《寻陈逸人故居》原文、译文及注释

    诗词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寻陈逸人故居

    人事一朝尽,荒芜三径休。始闻漳浦卧,奄作岱宗游。池水犹含墨,风云已落秋。今宵泉壑里,何处觅藏舟。

  • 《梅道士水亭》原文、译文及注释

    诗词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梅道士水亭

    傲吏非凡吏,名流即道流。隐居不可见,高论莫能酬。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

  • 《游景空寺兰若》原文、译文及注释

    诗词大全编辑:晴天标签:游景空寺兰若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