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诗词大全>石钟山记原文、翻译和赏析

石钟山记原文、翻译和赏析

所属分类:诗词大全 编辑:晴天 访问量:3213 更新时间:2023/12/6 16:05:22

石钟山记

宋代:苏轼所属类型:高中文言文,古文观止,纪游,写景,写山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注释

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

鼓:振动。

搏:击,拍。

洪钟:大钟。

是说:这个说法。

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通“含糊”。

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

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这里指声音。徐,慢。

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尤:更加。

铿(kēng)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齐安:在今湖北黄州。

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

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湖口:今江西湖口。

硿(kōng)硿焉:硿硿地(发出响声)。焉,相当于“然”。

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森然:形容繁密直立。

搏人:捉人,**。

栖鹘: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

磔(zhé)磔:鸟鸣声。

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噌吰(chēnghóng):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舟人:船夫。

罅(xià):裂缝。

涵淡澎湃:波浪激荡。涵淡,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

为此:形成这种声音。

中流:水流的中心。

空中:中间是空的。

窍:窟窿。

窾(kuǎn)坎镗(tāng)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汝识(zhì)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知道。

周景王之无射(yì):《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铸成“无射”钟。

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1)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臆断: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臆,胸。

殆:大概。

终:终究。

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

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

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陋者:浅陋的人。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考,敲击。

实:指事情的真相。

赏析

本文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作者对古代两位名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并不轻信。

刚好他有了一个实地观察的机会,他先问当地寺僧,寺僧的说法和演示跟李渤一样。苏轼仍不轻信,决心“莫夜”“乘小舟”实地考察。石钟山在鄱阳湖入长江的湖口的临江一面,地处偏僻,文中说“余方心动欲还”,“舟**恐”。再加上风险浪恶,又是盛夏涨水季节,一叶扁舟夜航确是很危险的,所以“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而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段提出结论,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话无疑是正确的。

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二.石钟山简介和历代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三种说法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处,属江西湖口。由中石炭系的石灰岩构成。有上下两座山,南边一座滨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面积约0.34平方公里,北边一座滨临长江的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公里。两山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55米。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石钟山虽然并不高大,但因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幽美,所以历来成为旅游胜地。

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古人有三说。

1.风水声如钟。由于山体是石灰岩构成,在各种水的冲刷溶蚀下,山的下部临水处的表面形成许多缝隙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高度,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时,缝隙洞穴就会“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北魏郦道元和北宋苏轼就是持这种因风水声而得名的说法。但这种声音需要水位、风力、风向诸条件都合适才会发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的。

2.石声如钟。山石,特别是溶洞地区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用槌敲打,是会发音的。所谓“南声函胡”是没有形成岩溶洞穴的岩石发出的声音,“北音清越”是洞穴发音的岩石,或碳酸盐再沉淀时形成的形态奇特的岩石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唐代李渤就持这种因石声得名的说法,近人也有支持这种说法的。

3.山形如钟。石钟山下部山体,由于地下水和江湖水的冲刷溶蚀,形成溶洞。《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明、清时就有人持这种以形得名的说法了。不过江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比较大,高低相差达十几米,只有水位非常低时,人们才能进入洞内,从内部领略“覆钟”的形象。

作者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所属朝代:宋代

标签: 石钟山记

更多文章

  • 赤壁赋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赤壁赋

    赤壁赋宋代:苏轼所属类型:辞赋精选,高中文言文,古文观止,饮酒,感叹,哲理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

  • 观潮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观潮

    观潮宋代:苏轼所属类型:写景,地方,抒情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译文及注释译文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都值得去观赏。无缘去一饱眼福则会遗憾终身。终于亲眼看到庐山、浙江的景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并无惊奇,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

  • 朔风诗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朔风诗

    朔风诗两汉:曹植所属类型:弦歌荡思。谁与销忧。临川慕思。何为泛舟。岂无和乐。游非我邻。谁忘泛舟。愧无榜人。译文及注释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

  • 离友诗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离友诗

    离友诗两汉:曹植所属类型:小序乡人其夏侯威者。少其成人之风。余尚其为人。与之昵好。王师振旅。送余于魏邦。心其眷然。为之陨涕。乃作离友之诗。其辞曰。王旅旋兮背故乡。彼君子兮笃人纲。媵余行兮归朔方。驰原隰兮寻旧疆。车载奔兮马繁骧。涉浮济兮泛轻航。迄魏都兮息兰房。展宴好兮惟乐康。译文及注释曹植(192-2

  • 秋胡行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秋胡行

    秋胡行两汉:曹植所属类型:歌以咏言。大魏承天玑。译文及注释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

  • 桂之树行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桂之树行

    桂之树行两汉:曹植所属类型:桂之树,桂之树,桂生一何丽佳。扬朱华而翠叶,流芳布天涯。上有栖鸾,下有盘螭。桂之树,叶道之真人,咸来会讲仙。教尔服食日精,要道甚省不烦。淡泊无为自然。乘蹻**之外,去留随意所欲存。高高上际于众外,下下乃穷极地天。译文及注释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

  • 赠丁仪王粲诗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赠丁仪王粲诗

    赠丁仪王粲诗两汉:曹植所属类型:从军度函谷。驱马过西京。山岑高无极。泾渭扬浊清。壮或帝王居。佳丽殊百城。员阙出浮云。承露槩泰清。皇佐扬天惠。四海无交兵。权家虽爱胜。全国为令名。君子在末位。不能歌德声。丁生怨在朝。王子欢自营。欢怨非贞则。中和诚可经。译文及注释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

  • 苦思行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苦思行

    苦思行两汉:曹植所属类型:绿萝缘玉树。光曜粲相晖。下有两真人。举翅翻高飞。我心何踊跃。思欲攀云追。郁郁西岳巅。石室青葱与天连。中有耆年一隐士。须发皆皓然。策杖从吾游。教我要忘言。译文及注释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

  • 当来日大难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当来日大难

    当来日大难两汉:曹植所属类型:日苦短,乐有馀,乃置玉樽办东厨。广情故,心相于。阖门置酒,和乐欣欣。游马后来,辕车解相。今日同堂,出门异乡。别易会难,各尽杯觞。译文及注释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

  • 天地篇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天地篇

    天地篇两汉:曹植所属类型:复为时所拘。覊绁作微臣。译文及注释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