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苏轼评价王安石
苏轼评价王安石
王安石写下名篇《金陵怀古》,为何被苏轼骂这三个字?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8 18:38:13阅读:1754
王安石生于1021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江西人。19岁开始在孔庙学宫学习,手不释卷,孜孜以求,是学宫的优等学生,1042年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鼎。”反映了他的一生追求。1069至1085年间,王安石两度拜相,主持变法,受到大
王安石晚年写下一首诗,短短几句,却看透人生,放弃官场的执念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5 10:39:42阅读:1366
但是王安石在仕途上却总是被弹劾贬谪,导致自己一心为国、为民的想法最终也没有实现,而变法最后也失败了。一首古诗看透人生王安石的诗词也是比较出名的,“不畏浮云遮望眼”一首古诗被人记住百年,但是这个时候王安石满腔热血,内心中充满了对未来,对仕途的信心。到了晚年,王安石的诗词就发生了改变。《清平乐》就是王安
苏轼得罪王安石后,被外调到杭州做的“通判”究竟是什么官?
历史解密时间:2024/1/7 3:51:40阅读:4701
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州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名,也因上下公文均与知州联署之故。通判的差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