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庚戌土断
庚戌土断
庚戌土断有什么意义和必要性?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6 13:03:43阅读:500
当时南朝有侨置郡县,以便安置北方来的流民。他们的户籍是与南方本地人不同的。南方本地人的户籍称为黄籍,侨置州郡的流民户籍称为白籍。为了优待北方南来的士族,这些白籍群众是不需要承担赋役的。而且很多郡县侨置都带有随意性,常常是北方某地一个郡比如两千人南下,于是在某地安置这一郡的两千人,这两千人就算一个郡。
庚戌土断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有哪些措施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8 5:36:54阅读:4577
土断这两个字的含义就是在东晋时期实行的废掉之前的侨置郡县,开始将暂居在当地的流民也编加进当地郡县户籍的方法。当时正处于桓温担任大司马并且掌管朝政的时期,为了可以改变国家的财政状况,所以实行了土断法,并且根据实行的事件称这次事件为庚戌土断。而之所以实行这种方法和当时庚戌土断的背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
庚戌土断: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增多
历史解密时间:2024/3/10 23:23:48阅读:4277
土断是东晋废除侨置郡县、使侨管土著编入所在郡县户籍的办法。东晋曾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郡县(即侨置郡县),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封建特权。当时侨置郡县无一定的边界,不征租税徭役。这些士族广造田园,兼并激烈,影响朝廷财政收入。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晋成帝司马衍为了整理户籍,增加财政收入,命侨寓
什么是土断?为什么要实行土断?(庚戌土断)
历史解密时间:2024/1/3 15:23:23阅读:1128
历史由来 两晋、南朝时重要措施之一,即以土著为断。指以现居地为准,将人户著之于籍。其旨意、方法因时而有差异。西晋武帝太康五年(284),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上疏,咸用土断,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以纠九品中正制之流弊,是为土断之始。西晋时已出现土断概念。晋初司空卫瓘主张恢复汉代乡举里选法。户籍都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