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朱棣真的很怕朱元璋吗

朱棣真的很怕朱元璋吗

  • 李世民敢造李渊的反,为何同样手握重兵的朱棣不敢这样对朱元璋?

    历史解密时间:2024/2/5 6:36:36阅读:3411

    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因为皇帝位置造反的事情,但大多数都是造别人的反或者夺兄弟的位置,像儿子夺老爹皇位的还真不多见,其中给自己老爹造反的最有名的还得是李世民和朱棣两个皇帝都是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但都不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李世民是夺兄弟和老爹的皇位而朱棣是夺侄子和老爹的皇位,大家看到这里就会明白一个

  • 犒赏功臣是门技术,朱棣与朱元璋对待功臣的不同,决定了明朝未来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7 20:14:02阅读:4377

    而反观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从靖难之变开始,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结束,得到帝位结束,大小战役也是打了无数,这其中为朱棣建功立业的开国元勋也是不少。但是,一方面你很难知道这场战役中,那个将领的传奇故事。另一方面,你也会发现在朱棣获得帝位之后,唯一对方孝孺这个文人领袖诛十族以外,倒

  • 朱棣为何起兵造反亲侄子?看看朱元璋之前说过的话,怪不得他不服

    历史解密时间:2024/2/5 5:21:04阅读:2421

    朱元璋的皇后是和他一起共患难上来的,所以二人感情相当融洽,朱元璋连带着对两人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太子朱标非常宠爱,不仅早早就封他为太子,而且还一直培养他的能力,没想到他那么年轻就过世,让朱元璋只能传位给他的孙子,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朱棣不服起兵造反,将天下夺了过来,那么朱棣为何要与自己的亲侄子撕

  • 朱元璋建国以后,大肆屠杀开国功臣,漏网之鱼却帮朱棣夺得江山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8 23:25:46阅读:1409

    朱元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人尽皆知的皇帝,他从一个家庭贫困的穷小子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巅峰。小编认为朱元璋的一生就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虽然朱元璋帮助人们摆脱了元朝的残暴统治,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建立了一个和平的盛世。然而在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因为屠杀功臣,这一直在后世留下了很坏的名声。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曾经

  • 朱元璋为何要立朱允文为帝,而不选择能力更强的朱棣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7 18:16:38阅读:4213

    首先,在朱元璋众多的儿子里,他最喜欢的是长子朱标。朱标也早早地被立为皇太子。由于朱标刚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外面和元军作战,得知消息后自然无比激动,因此也一直将他作为自己未来的继承人。尽管朱元璋认为朱标有时候过于宽厚,但还是对他疼爱有加。朱标死后,朱元璋很是悲痛。于是他把自己对长子的疼爱转移到了长孙

  • 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朱棣为何不敢向朱元璋造反,问题到底出在哪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 20:37:23阅读:4319

    一,家庭情况不一样李渊和朱元璋虽然都是开国之君,但是真的论起能力,朱元璋甩李渊十条街都不止。李渊起兵前已经是唐国公,屯重兵于太原,况且李家本身就是关陇贵族集团,而且他起兵时,各路军阀实力都不强。而且,很多仗都是他的几个儿子打的,他自己在军中的影响力,还不及李世民。但是朱元璋就不一样了,朱元璋从一个乞

  • 明朝建都:朱元璋钟意开封却只能选南京,朱棣天子守国门定都北京

    历史解密时间:2024/2/5 21:03:47阅读:4577

    洪武元年五月他亲自去汴梁考察,明确表示:急至汴梁,意在建都,以安天下。他回到应天后正式宣布,应天称南京,开封称北京。在徐达等人攻占大都后,朱元璋又再次去开封,可见他对开封还是很重视的。但是开封最终却没能成为明代的首都,既未进行都城营建,也未建立行宫。原因是朱元璋经过两次实地考察后,看到那里“民生凋敝

  • 朱元璋的第二十四子朱栋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4 1:25:06阅读:3713

    朱栋三岁时被封为郢王,朱元璋去世时,朱栋年仅十岁。朱棣登基两个月后,为十四岁的朱栋行加冠礼。永乐三年,朱棣下旨册封营国公郭英的女儿为郢王妃,此时朱栋二十岁。朱棣比朱栋大二十八岁,当时的皇太子朱高炽比朱栋十岁。永乐六年,二十岁的朱栋就藩安陆,与朱棣当年就藩的年龄相同。永乐十二年,朱栋去世,时年二十六岁

  • 农妇:我有了,怎么办?朱元璋:有了来找我,后儿子和朱棣起名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6 10:04:06阅读:2261

    可对于规则的制定者来说,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在他的身上的。封建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就是坐拥天下九五至尊之位的皇帝,皇帝作为国家的掌权者,虽然不可以随意地行使自己的权力,但是在自己的私人生活方面却不受封建标准的限制。古代普通男子可以三妻四妾,皇帝有三宫六院众多嫔妃,甚至可以四处留情。历史上许多皇帝到处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