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红楼梦中,薛宝钗是如何打压迎春的?-趣历史网

红楼梦中,薛宝钗是如何打压迎春的?-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618 更新时间:2023/12/18 18:58:50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薛宝钗对迎春极尽打压之能事。

迎春是荣国府长房的庶出小姐,因为生母早逝,继母不关心,她生性懦弱,与世无争。即使别人欺负到头上了,她也退避、忍让。

薛宝钗是荣国府的亲戚,因为元春的关照住进了大观园。

迎春和宝钗没有什么利益冲突。薛宝钗一进贾府就确定了自己的人设:“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热心肠,宽厚、大度、对贾府的主子和丫头都一视同仁,不挤兑任何人。

黛玉给人的印象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黛玉尖酸刻薄,小肚鸡肠。

就宝钗和黛玉相比较,“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然而,从二人对迎春的态度来看,薛宝钗对迎春极尽打压之能事。薛宝钗对待迎春的态度,就如同打地鼠。只要迎春一冒头,薛宝钗就拿着小锤子打下去。直到迎春再也不敢冒头为止。

以薛宝钗乐于助人的人设,她应该时时、处处帮助迎春才是。以林黛玉的人设,应该总是讥讽嘲笑迎春才是。可是,现实生活中恰恰相反,宝钗总是打压迎春,把迎春压得死死的,林黛玉却和迎春的关系很好。

这篇文章就说说,宝钗打压迎春那些事。

宝钗打压迎春那些事。

1.薛宝钗背后打压迎春。

薛宝钗总是背地里说人闲话。例如,笑话王熙凤不识字,说的笑话都是市井俗语,没有水平。

宝钗也经常在背后说迎春的坏话。例如,第五十七回,宝钗在背后说“迎春是个有气的死人”,意思是说,如果迎春毫无刚性、血性,明着是活人,不过“行尸走肉”一般,任人宰割。

宰割迎春的人有孙绍祖、父亲贾赦、嫡母邢夫人、迎春的奶娘还有可爱的宝姐姐——薛宝钗。

2.薛宝钗当面打地鼠,只要迎春冒头,她就一锤子打下去,让迎春闭嘴。

宝钗和迎春的接触并不多,然而就在有限的接触时间里,薛宝钗却把迎春当成地鼠来打。大观园起诗社。只要迎春说话,薛宝钗就强势打压。

林黛玉建议大家起诗号。迎春道:“我们又不大会诗,白起个号作什么!”

探春劝道:“虽如此,也起个才是。”

宝钗给宝玉起诗号的时候,都是笑呵呵地,以商量的、玩笑的口吻。

迎春一说话,薛宝钗瞬间霸道总裁附体,她根本不看迎春,而是对着众人,一锤定音地说道:“他住的是紫菱洲,就叫他‘菱洲’。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薛宝钗的口气,完全不容商量。也不让众人商量,二姑娘就这个诗号了。

宝钗一句话拍死了迎春。

宝钗这句话,都不是对着迎春和惜春说的,而是对着大家说的。她根本没有征求迎春和惜春的意见就将二人的诗号定下来了。

迎春默默接受了这个诗号。至于迎春是否喜欢这个诗号,不在薛宝钗的考量范围之内。

薛宝钗强势打压下迎春说话的欲望。迎春不再说话,默默地听着众人眉飞色舞的讨论,李纨对薛宝钗的恭维。

诗社的规章制度都规定好了。探春决定当日开诗社。她让李纨出题,菱洲限韵,藕榭监场。

迎春道:“依我说,也不必随一人出题限韵,竟是拈阄公道。”李纨道:“方才我来时,看见他们抬进两盆白海棠来,倒是好花。你们何不就咏起他来?”迎春道:“都还未赏,先倒作诗。”

宝钗见迎春没记性,又冒头了,还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意,她上去就砸了迎春一锤子。宝钗道:“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了才作。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寓情耳。若都等见了作,如今也没这些诗了。”

迎春立刻蔫了,她乖乖地说道:“就如此,待我限韵。”

薛宝钗给迎春起的诗号,好吗?

我们看看其他人是诗号。怡红公子,是指怡红院住着的贵族公子;潇湘妃子,是指住在潇湘馆的痴情女子;稻香老农,是指住在稻香村的老资格的农民;蕉下客,是指芭蕉树下听雨的文人墨客;蘅芜君,是指居住在蘅芜苑里的君主。

每个人的诗号,都有两个意思:自己的住宅;自己想成为的理想的人。以诗号寄托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这样的诗号,符合文人一贯的起号的原则。例如,欧阳修追求“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因此自号“六一居士”。

唯独薛宝钗给迎春和惜春起的诗号里,没有理想,只有住宅。意思是她们没有未来,没有机会实现理想。

宝钗给迎春和惜春起的诗号,非常敷衍。体现了她隐藏很深的霸道总裁的潜质。薛宝钗并非表面上那般温柔体贴,云淡风轻。宝钗的骨子里是喜怒不形于色,是非常霸道、非常强势的。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五回:晋重耳周游列国,秦怀嬴重婚公子-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百科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清代蔡元放改编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结束(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小说描写了周幽王凶残无道,

  • 赵惇继位时确有革故鼎新之意,为何却被奉为太上皇?-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百科

    《宋史·本纪·卷三十六》记载:“光宗幼有令闻,向用儒雅。逮其即位,总权纲,屏嬖幸,薄赋缓刑,见于绍熙初政,宜若可取。”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赵惇继位之初确有革故鼎新之意,为何却被奉为太上皇?宋光宗赵惇,南宋朝第三位皇帝,即宋朝第十二位皇帝,父为宋孝宗赵昚,母为成穆皇后郭氏。原本赵惇还要做几年的太子

  • 古人成亲为什么大多选择在傍晚举办仪式?-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百科

    还不知道:古人成亲为什么大多选择在傍晚举办仪式?这是因为根据《白虎通》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意思就是说在黄昏时昼夜交替,阴阳相合之刻,男子属阳,女子属阴。男女结合正暗合了阴阳交替之义,如此则无违于天时,是结婚的最佳时间。从结婚的“婚”字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古人的结婚时间。“婚”字是“女”

  • 古代婚服是如何演变的?详解古代婚服的演变史-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百科

    婚礼的习俗和文化从古代演变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婚服的变化是非常大的,那么古代婚服是如何演变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制婚服爵弁玄端——纯衣纁袡婚礼古称“昏礼”,由举行于黄昏而来,“婚”字乃后所造。透过《仪礼》士昏礼篇等文献的记载,一个属于士阶层的昏礼可见一斑,基调

  • “结发”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有哪些美好的寓意?-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百科

    还不知道:古代夫妻“结发”的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有哪些美好的寓意?其实“结发”的原意是:“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

  • 为什么在秦朝结婚只看身高,不看年龄?-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百科

    婚嫁行为由最初的乱婚无度进化到今天的一夫一妇制,反应人类生存文化的巨大进步。那么古代结婚都很早吗?传说在秦朝结婚只看身高,不看年龄是真的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先秦:三十而娶,二十而嫁先秦,男女青年的法定结婚年龄在三十岁和二十岁。传说,舜三十岁娶了尧的女儿娥皇女英,禹

  • 古代结婚的“三书六礼”分别指的是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百科

    古代结婚的“三书六礼”分别指的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

  • 古代为什么出现一妻多夫制?这个制度又是怎么消亡的?-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古代为什么出现一妻多夫制?这个制度又是怎么消亡的?其实这就是典妻现象,把自己的妻子当作器物一般出租给别的男人的这种陋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萌芽。不论是赋税繁重,难以生活;还是受人欺压,走投无路,但拿着自己的妻子抵押给别人换钱糊口,终归是令人不耻的行为,但在古代,尽管朝廷也曾颁布法律禁止,但典妻依然

  • 皇帝的后宫那么多,她们都是如何居住的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百科

    古时候,皇帝身为九五至尊,一般都有非常多的妃嫔,甚至常有“三千佳丽”的形容。不过这么多的妃子,他们是如何居住的,他们都有自己的宫殿吗?又有什么讲究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首先要对古代紫禁城里面的制度有所了解。后宫也就是内廷,一般分为三宫六院。以故宫为例

  • 刘智容:齐高帝萧道成的正妻,她是个怎样的人?-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南北朝是一个混乱时期,中国历史处于南北分裂、对峙的阶段。其中南朝又分为宋、齐、梁、陈这四朝,南朝齐是四朝之中国祚最短、帝王更换最快的一朝。下面我们要说的不是南朝齐的皇帝,而是南朝齐的皇后——刘智容。刘智容的父亲刘寿之是一名小小的员外郎,她的出身并不高,但生活还算衣食无忧。相传刘智容的母亲桓氏怀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