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清朝初期时期为何很少有人封爵?原因是什么-趣历史网

清朝初期时期为何很少有人封爵?原因是什么-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830 更新时间:2024/1/18 21:37:43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的儿子除了某一位是以皇太子身份等着继承皇位外,其余的儿子都应该是王爵,或亲王,或郡王(部分少数民族政权或称呼不同)。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除秦朝外),无论王朝如何更迭,都基本上是如此,区别只是,各个朝代对待宗室王爷们的规矩不同,这些王爷们有权或没权。

这是一个王朝的惯例,是皇帝的儿子天然具有的身份,是典型的子以父贵。

有没有特殊情况?比如,皇帝的儿子不是依靠皇帝血脉,也需要靠真本事打拼,才能成为王?

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最典型的是清朝初期,清朝前二代皇帝的儿子,都需要用战场上突出的表现,才能给自己挣回王爵。

这前二代主要是指清朝创业期间的二位皇帝,即清太祖(清朝建立后追赠)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朝开国皇帝)。

在清朝建立初期(包括后金时期),在宗室爵位的赐予上,是绝对的以武功为尊,没有战功,别说王爷了,就是想混个贝勒、贝子什么的,都是难于登天。

清朝以王爵为宗室最高爵位始于皇太极正式改后金为清朝时,当时,以皇帝之子论,够资格封王的有不少。

至皇太极称帝时,有十二个兄弟(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已死掉三个)和三个儿子(还有八个儿子是称帝后陆续出生)都应该在封王之列。

但他一共只在努尔哈赤和自己的儿子中封了四个亲王,一个郡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济格

另外有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一脉的代表济尔哈朗为郑亲王,以及代善长子岳托(皇太极的铁杆支持者,军功显著)为成亲王。

宗室之外,还有蒙古诸部的王爷及三个汉姓的异姓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些非宗室王爵,是拉拢性质的,就不阐述了。

至于皇太极其余的兄弟和儿子们,只有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混到个贝勒的头衔,还有个侄子杜度(褚英之子)是贝勒。

这么多都资格封王的宗室,却只出了几个王爵,这不是皇太极吝啬,而是清朝是以武立国,血脉论在当时行不通。

这也是清朝建国初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宗室也需要用战功换取爵位,其余的八旗子弟哪能不奋勇向前?

如努尔哈赤第四子汤古代,死的时候,爵位不过是个三等镇国将军,努尔哈赤第六子塔拜,死时才是个三等辅国将军,死后的追赠不过是个辅国公。

他们的爵位如此低的原因,自然是战功不够,哪怕是太祖之子,也只能低爵伺候。

反观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兄弟三人,皇太极即使忌惮他们,也能混到王爵,因为他们在战场上能打,能立军功,能凭借军功保住某一旗的旗主之位。

至少在清初,清朝基本是坚持以军功换爵位的形式,这是八旗子弟的精神和奋斗基础,以此保证了八旗的战斗力。

皇太极死后,他剩余的八个儿子(共十一个儿子,夭折三个)里面。除第九子福临当了皇帝,长子豪格很早封王外,也只有第五子硕塞和第十一子博穆博果尔被封了亲王爵。

硕塞是凭借的战功封王,博穆博果尔却是凭借母亲的身份封王,是唯一的例外。

博穆博果尔的生母娜木钟曾是蒙古最后的大汗林丹汗的正妃,还给林丹汗生下一个遗腹子阿布奈(康熙年间因叛乱被杀)。

阿布奈是林丹汗的后裔,黄金家族的直系血脉,在当时是清朝拉拢蒙古诸部的重要政治工具,顺治时期成为察哈尔亲王。

有曾是蒙古大汗正妃的生母,有蒙古黄金家族直系后裔的同母兄长,博穆博果尔因此得到了一个亲王爵。

而皇太极的其余四个儿子,贵为清朝开国皇帝之子,因为没有战功,也只能获得辅国公、镇国公这样的底等爵位。

清朝初期,皇子以军功换爵的基本规则,到顺治时期,就逐渐被打破了,这或许是因为清朝慢慢坐稳了江山,在规则上向中原王朝靠拢。

从顺治的儿子开始,大部分皇子已经可以坐等封王爵了,不再需要军功,顺治长大成人的儿子,除康熙继承皇位外,其余的,全部都受封了亲王爵。

此后的清朝皇帝之子,也大多如此,出生后保底或许就是个贝子,然后慢慢等着升上去,无非是参与了国政的升得快,没参与或少参与的升得慢。

清朝八旗的战斗力,从顺治朝后期开始,已经慢慢衰落。

康熙平三藩之时,起到主要作用的,基本上就已经是汉军绿营了,不知道,八旗战斗力的衰落是否跟改变了皇子获取爵位的方式有关?

皇子不怎么像创业时期的前辈,如代善、皇太极、阿敏、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那样上战场了,开始享受胜利果实,八旗子弟们,也同样如此。

没有皇子以身作则,八旗子弟的战斗力,肉眼可见地下降,到清末时,他们就拿不起刀了。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李悝和商鞅变法都使国家富强 世人为何只记得商鞅而不是李悝-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百科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同样是变法使国家富强,为什么后人只记得商鞅,不记得李悝?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和商鞅相比,主导魏国变法的李悝为何名声不显?在提起魏国崛起的历史时,最不应该忘记三个人,他们分别是乐羊、吴起和西门豹。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疑惑:魏国不是因为李悝变法而崛起的吗

  • 姜维奉行诸葛亮北伐的国策 诸葛瞻为何还要反对姜维-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百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姜维执行的是诸葛亮的北伐国策,为什么诸葛瞻还要反对姜维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邓艾带着两万军队偷渡进蜀国境内,刘禅派诸葛瞻率军前往抵抗。从《三国志》记下来的情况来看,诸葛瞻打这场仗,打得非常奇怪。有哪些奇怪的地方呢?(诸葛瞻剧照)一是当诸葛瞻带着军队

  • 姜维师从诸葛亮却输给邓艾 姜维到底输在什么地方-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百科

    对姜维学会诸葛亮兵法,为何斗不过邓艾?姜维到底输在哪里?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营之中,自此诸葛丞相北伐事业便告一段落,诸葛亮一生虽然尽其所能,但仍然没能匡扶汉室。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留下了千古佳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说

  • 关羽在败走麦城的时候 刘备为何会视而不见-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百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关羽败退麦城,为何刘备视而不见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在《三国演义》里,关羽与刘备是结义好兄弟。结果,关羽失守荆州却孤立无援。为何刘备却视而不见?究其原因真是万万没有想到。我们都知道桃园三结义里,刘备、张飞和关羽三兄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美好誓言。而

  • 邓艾既然打赢了姜维 后人为何更喜欢的人是姜维-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百科

    对邓艾打赢了姜维,为何后人更喜欢姜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后期,三国的三个政权都遇到了各自的问题。可在三国后期,还是有不少出色的将领的。邓艾和姜维都是三国后期比较出色的将领。邓艾灭掉了蜀汉,按照一般情况下来说,他的评价应该比千位药膏,可是在厚实的史书当中,人们对

  • 姜维和邓艾多次展开对战 两人到底谁更加厉害-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还不知道:姜维和邓艾相比,谁更厉害呢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我们都知道在三国的历史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可以说是宿敌,后来两人年迈,便逐渐退出了三国的舞台,而接替他们的便是姜维与邓艾两人。这二位也曾多次展开对阵,那么他们究竟是谁更厉害呢?邓艾此人出生于普通百姓家,从小就

  • 雍正死因被乾隆掩盖 乾隆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百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雍正帝驾崩后乾隆帝为何要对外掩盖其的死因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雍正帝是清朝最勤劳的皇帝,也是对清朝贡献最大的皇帝,他登基以后针对康熙末年国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在灭亡边缘的大清拉了回来,说是力挽狂澜也不为过。然而勤奋的雍正帝活得却不久,

  • 司马懿和诸葛亮是旗鼓相当的对手,为什么儿孙却差距那么大?-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百科

    众所周知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老对手了,甚至彼此之间都有些相爱相杀的味道,才华智力都旗鼓相当,那么为什么到了儿孙辈,诸葛亮的儿孙却比司马懿的儿孙逊色那么多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历史上的司马懿原本是汉朝的一个大臣。曹魏建立后,因其才华,被曹丕任命为辅政大臣。在此期间,他多次担任抚军大将军、大将军、

  • 元朝既然能横扫华夏,为何却打不过小小一个越南呢? -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百科

    历史上忽必烈曾经在元朝初期四处扩张,三次发动大军攻越南。那么元朝既然能横扫华夏,为何却打不过小小一个越南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感兴趣的朋友快来一起看看吧。1258年初,元朝大将兀良哈台一度攻陷安南都城升龙(河内),1285年再占升龙。但是,越南人在陈朝宗室、“兴道大王”陈国峻的带领

  • 张定边是什么人?为何他对陈友谅不离不弃?-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百科

    我们都知道,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长江争霸的时候,朱元璋的实力远落后于陈友谅。陈友谅原是徐寿辉的手下,他为了夺取徐寿辉的势力,先杀了骁将赵普胜,又杀了自己的首领徐寿辉,自立称帝。由于陈友谅的背信弃义,他的手下也开始离心离德,但是陈友谅手下有一员大将,却始终对陈友谅不离不弃,更是在鄱阳湖之战中差点在万军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