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却遭到反对,导致此后各地纷纷造反。项只先想办法平息叛乱,所以暂时无暇顾及刘邦,为日后楚汉之争的败局埋下隐患。想必大家都很好奇。项羽的分封计划为什么会引起大家的反对?有什么问题?其实项羽只是想稳住局势,为将来统一做准备,可
他万万没想到,最后还是被刘邦打败了,项羽最后还是错过了一招。
项羽在秦灭后分封,不能单纯用公平与否来评价,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对。其实他的分封计划是为他以后统一天下做准备。他的分封计划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下面我会详细分析。
在项羽的分封中,大量的前诸侯国被任命为新诸侯国,而旧诸侯国则全部被削弱:原魏王宝被任命为西魏国王,都城在河东,而不是战国时期的杜威大梁;原来的赵王协改名为代王,二被封为常山王,统领旧赵之地,赵封司马辰为殷王,连沈阳都被封为豫王;韩王城虽然被封在韩国原来的疆域——阳宅都城,但项羽并没有让韩王城封,而是把他带回彭城,杀了他。原来的王艳韩光(不是战国燕国后裔,而是陈胜尚武大臣的将军,后成为王艳)改名为辽东王,臧茶建立为新的;齐国虽然也被君臣所反,但部分原因是项羽的报复,所以在下一段会说明。
项羽所在的楚国也是如此。原来的楚怀王熊心被尊为义帝,被项羽流放,封在长沙郴县。他在项羽的不断催促下被封侯,在项羽的授意下被英布和岳父半路杀了。英布和岳父虽然属于项羽,但实际上他们的势力是半独立的,项羽也是为了拉拢他们而立王。原来楚国的,郭,也属于项羽拉拢的对象,被封为临江王。
总的来说,项羽分封山东六国后,积弊甚多,很快就出现了君臣相攻相杀的局面。燕国的臧茶杀了韩光,齐国的田蓉赶走了新齐天都,杀了胶东的王天城和济北的天安,自立为齐王。项羽杀了韩王城,要英布翁婿杀义帝。而这正是项羽所期望看到的,搅浑水,让他浑水摸鱼,从中渔利。
报复类的分封(或不分封)也有很多,比如刘邦,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过了刘邦,但这并不意味着刘邦没有防备:
王祥、范增疑沛公得天下,早已说明,却食言,恐诸侯造反。他们密谋说:"巴、蜀道险要,迁居秦国的人都住在蜀国。"——《史记·项羽本纪》
所以我把刘邦封在"巴山与楚水的荒凉之地"巴蜀和汉中,巴蜀是秦国流放俘虏的地方,项羽和范增想限制刘邦的发展。
本来是齐国的,辅佐哥哥的儿子齐国王天城,执掌齐国大权,只是因为项羽和打仗时,他在一旁观战,结果项羽故意不封王。和田蓉类似的还有陈郁,因为他也在观望,后来他和张耳一怒之下交出了兵权,所以才被项羽封了。
项羽的本意是报复那些不听劝、不帮他的人。另外,这些人能力太强,正好名正言顺地限制了他们。但没想到刘邦、田蓉、陈郁这么能干,让刘邦都不说话了。最后从巴蜀汉中这样荒凉的地方进攻,打败项羽,夺取天下。陈郁和田蓉也分别赶走了项羽封的新王,迎回了赵王谢,恢复了赵;田蓉更是干脆杀了惧怕项羽的侄子石天和战国末代国王田健的弟弟田安,赶走了投靠项羽的田独,自己统一了自己,自立为王。
可以说项羽的出发点是对的,只是没想到这些人能量太大,又都翻盘了,给项羽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又三分关中,王钦将离汉王而去。——《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把秦国旧地一分为三,分给投降的秦国将领张寒、司马欣、董昆,实际上是为了进一步限制刘邦的另一手准备。可见项羽对刘邦还是很忌惮的。在我看来,这是项羽最臭的一招。因为这三个人投降了项羽,关中的老秦二十万士兵被奸杀,被封在了老秦的土地上。民心不稳,根本没有群众基础,相当于刘邦嘴上的肥肉。
反观项羽手下的大将龙郄、曹咎、、普将军、、吕布、纪信,最多是被封为侯,甚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是不是被封为侯。他们的手下败将都能被项羽加冕为王,而他们这些项羽自己的亲信却不能称王。我觉得这些人肯定有看法。
如果让龙且等人在三秦之地称王,我想对刘邦的制约会更大。首先,他们绝对不会被刘邦逼投降。其次,秦人虽然恨楚人,但肯定没有恨汉奸那么深。刘邦也是楚人,约法三章就能赢得秦人的心。
所以项羽分封将领,连自己的将领都不封,对自己人不公平,也间接打击了自己军队和将领的士气。
综上所述,项羽看似高瞻远瞩的分封,确实包含了不少不公平的因素,但主要是为他后来统一天下做准备。但这种不公平的分封,刺激了那些有能力却没有被合理分封的人,而他手下的将领却没有一个被授予国王的称号,客观上影响了部队的士气和将领们的积极性。总的来说,项羽的分封制思想没有错,只是在一些具体细节上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