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一向团结结盟的吴、蜀决裂,似乎给了魏一个很好的机会。无论他们联合其中任何一方,攻击对方,只要魏国出招,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让被攻击的一方亡国。可是魏为什么不这么做呢?为什么曹丕一直不做?如果魏国联合蜀国攻打吴国,三国局势会不会被改写
,结果会是怎样?
夷陵之战期间,魏朝堂上曾就魏国如何应对发生过争论。当时,魏的意见主要分为三派:
一派以Si空王朗为首,主张坐以待毙,观虎斗;
王朗的意见是明确的,有根据的:让蜀和吴战斗到死之前,魏干预。曹操在世的时候,刘备和孙权在响水对峙,双方关系紧张,差点打起来。结果因为曹操已经先攻克了汉中的张鲁,刘备和孙权马上求和。如果现在魏干涉,很可能蜀吴不战。
一派以史忠为首,主张联蜀攻吴;
柳椰的意见也很明确,理由也很充分:刘备丢了荆州,关羽被杀,刘备进攻吴栋的想法很强烈。要不是魏,刘备早就动手了。即使魏这么做了,恐怕刘备也不会停止战斗,而吴进攻的意愿并不强烈。孙权最大的意思是保护江东,不主动进攻蜀汉。以吴攻蜀,不切实际。
另外,关于魏的军事部署,重点是,重兵主要在与吴交界的合淝、荆州、襄阳,以及与蜀汉交界的关中地区。魏国军事实力不强,蜀道难行,且路途漫长,运输困难。攻打蜀汉不现实,必须大规模调动兵力到蜀汉交界的前线,而孙权攻打蜀汉的意愿并不强烈,不可能徒劳无功。
一派以为首,主张联吴伐蜀。
曹丕的意见也很明确,理由很充分:孙权现在是魏国的诸侯,但魏国已经联合蜀汉攻打吴栋。那不是寒了天下所有王子的心吗?那还有谁会投靠魏?曹丕主要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看似合理。
经过充分讨论,曹丕最终放弃了与吴共攻蜀的计划,因为太难打,需要大规模部署,而蜀又路途遥远,运输困难,又担心一旦魏国出兵,刘备不会发动战争,于是返回益州,但曹丕放弃了与吴共攻蜀的计划,而是选择了坐以待毙,魏国按兵不动,魏国和吴国先动手。
个人认为柳椰的建议很有道理,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对蜀国和魏国来说,与蜀国一起攻打吴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对曹和魏来说,如果能灭一国,两国对峙,那么魏就统一天下了。对于蜀汉来说,如果能更有把握地夺取荆州的地盘,那么实力就增强了。唯一不利的因素就是唇亡齿寒。刘灿贝如何避免这一点,那么合作就有了基础。
这里先做个假设。如果曹丕选择了柳椰联合蜀国攻打吴国的计划,结果会如何?
站在刘备的角度,肯定会同意曹丕的建议。因为这对蜀汉有利,所以夷陵之战是刘备发动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夺回荆州。刘备必然拿下荆州。如果能排除曹魏对这件事的干扰,无疑是刘备利益的最大化。
刘备可以要求曹魏出兵合淝,但是在荆州前线,曹魏一兵一卒都不许派,蜀汉就要攻打荆州。双方约定东吴、荆州、并州归刘备,扬州、江东归曹丕。两岸以江夏为界,江夏西部(襄樊除外)属蜀汉,江夏东部属曹魏。
刘备的对策还包括在蜀汉夺取荆州后暗中支持孙权,试图让曹魏吃不了孙权。那样的话,他就不会唇亡齿寒,同时也遏制了曹魏一统天下的局面。
因为蜀汉和曹魏之间缺乏合作,他们之间会有一些不信任,但是如果双方真的合作,事情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刘备出兵攻荆州,随后曹魏也趁机出兵攻东吴的合肥和淮南。孙权两条战线都打不起来,只好放弃一方,但是合肥和淮南是孙权的根基,所以只能放弃荆州。东吴在荆州濒临崩溃,刘备成功占领荆州。然后孙权在暗中和刘备联手,在孙权的西线停止了战斗。孙权在北线竭力抵抗曹魏,但由于一个时间差,长江以北的领土全部被曹魏占领,孙权退守长江以南。孙权实力严重受损,无力再战。同时,他与曹魏和蜀汉讲和。既然各方目的都已达到,他们就无法利用,三国相继停战。
最后的结局是,吴栋元气大伤,曹魏在东线合淮之战中取得主动,蜀汉收复荆州,大致维持关羽失荆州前的疆域,略大于此。曹魏和蜀汉都得到了好处,但吴栋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于是三国暂时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