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对台湾省的占领发生在明末和17世纪初。当时西方国家掌握了航海技术,成功航行到东方世界,而荷兰超过西班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原因是荷兰的航海能力和海军都很强。当时明政府已经逐渐衰落,荷兰乘势占领了台湾省的西南和北部,对当地人民进行残
酷的殖民统治。期间多次遭到岛内民众抵制,但因双方实力悬殊,均以失败告终。终于在1661年,郑成功率军击败荷兰,将荷兰人赶出台湾省岛,彻底结束了荷兰对台湾省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
自从新航路的开辟,西方舰队开始在各大洲之间游荡,随后东西方文化开始得到深入交流。然而,随着文化和商业交流,也出现了殖民侵略的现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荷兰人侵占了台湾省。
台湾省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东临琉球和太平洋,南接菲律宾群岛和中国大陆,自古以来就是海上贸易极其重要的中转站。三国时期,台湾省称为益州,东吴与之交往频繁。隋唐时,称柳丘。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省的治理,元朝设立了澎湖巡检司,但进入明朝后,基本沿用了元朝的管理办法,设立了澎湖巡检司。新航路开通后,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开始与明朝接触,由于台湾省地理位置的便利,荷兰开始考虑台湾省。
荷兰称之为明代的红发扇。万历二十九年(1602年),荷兰船队抵达澳门,要求与明朝通商。但葡萄牙人早在1553年就取得了澳门的居留权,于是葡萄牙人对荷兰的到来严加防范,最终荷兰人因葡萄牙人的阻挠而失败。然而,荷兰人并没有放弃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机会。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荷兰人占领澎湖,并在此基础上修建房屋和村落,以此剥夺其他国家与明朝的贸易,以获得与明朝贸易的专属权利,最终因明朝的武力威胁而放弃。然而,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人卷土重来,重新占领澎湖,最终在总督南居易的围攻下,迫使荷兰人放弃澎湖。
然而,在殖民贸易的驱动下,荷兰仍然没有放弃,将目光投向了台湾省。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开始占领台湾省南部。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荷兰人先后在台湾省建了台湾省城和千叶市。在此期间,西班牙人也开始寻求与明朝的贸易往来。因为他们担心荷兰人在台湾省的存在会威胁到西班牙与明朝的贸易,所以他们在天启中这样做了。西班牙侵占了台湾省北部的基隆和淡水。为了获得对台湾省的完全控制,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兰人打败了西班牙人,从而完全控制了台湾省。荷兰为了减少对统治的反抗,在台湾省建立学校,让孩子从小学习其文化,以达到奴役的目的,而在统治政策上,则选择当地"德高望重"那些负责治理的人,以建立傀儡的方式来稳定其统治。
由于明末动乱,明政府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才收回台湾省。经过激烈战斗,郑成功收复台湾省,从而结束了荷兰对台湾省的殖民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