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国时期的英雄,应该是现在最受欢迎的,因为三国演义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厉害的人物,包括后方的武将、谋士。当然,诸葛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所以他一定是里面最聪明的人。这是真的吗?我们不妨详细研究一下。
很多人认为三国第一谋士诸葛亮不仅能发号施令,而
且能巧妙算计。不过这些都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的艺术夸张,所以鲁迅评价:"看起来像诸葛亮的智慧,又接近妖。"
其实在正史中,公认的第一谋士不是诸葛亮,而是贾诩。
最早推崇贾诩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他不仅把贾诩和于迅、荀攸合二为一,还称他"善良和平的亚洲"陈平和张亮是协助刘邦建立汉朝的开国功臣。陈寿对贾旭的评价还是挺高的。
但陈寿的评价遭到了裴松之的拒绝,裴松之甚至认为:如果荀攸是夜明珠,贾诩不过是一根蜡烛。裴松之也认为,只有于迅和荀攸才能勉强与张亮和陈平相提并论。
那么贾诩的真实怎么对得起这样的评价呢?
接下来请听小奔详细讲解贾诩传奇足智多谋的一生。
1.情况危急的时候,他能果断的想办法活下来。
公元147年,贾诩出生于汉衡帝开国元年。公元184年,董卓征服韩遂,贾诩加入董卓军队,成为他的幕僚。
公元192年,司徒王云和吕布杀了董卓,计划清算董卓的部署。群龙无首的凉州军团猝不及防,准备解散回家。
20年前的贾诩再次面临生死危机。危急之际,贾诩又出一计,拦住李珏、郭汜等人。贾诩道:"长安打算杀凉州人。你抛弃了你的军队逃跑了。一个普通的馆主都能抓到你。不如领兵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你幸运地成功了,你就能逃脱死亡。如果不能成功,再逃也不迟。"
最后凉州兵团十万人入侵长安,王允等数万官员和百姓惨遭屠戮。从此,东汉朝廷作为中央政府的权威彻底丧失。
要不是贾诩,凉州兵团早就垮了,东汉中央的威信早就恢复了,献帝也不会颠沛流离,最后投靠了曹操。
不得不说,贾诩的别出心裁,在某种程度上扭转了历史的潮流。
第二,在局势混乱的时候,他能以慧眼看清天下大势。
曹操迎汉献帝许都后,北方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状态,其中袁绍、刘表、曹操等人是较大的一派。在这种情况下,眼力极其重要。
诸葛亮提出《隆中对》为刘备规划未来,鲁肃也为孙权指明了东吴的发展路线。事实证明,贾旭也是这样的人才。
当时,贾诩投靠了董卓部下张继的侄子张绣,并因贾诩的计策而保全了凉州军。张绣倚重贾诩的智慧,凡事听从贾的意见。
官渡之战,袁绍派使者与联络,贾诩劝谏,“太尉;袁绍和袁术是两个人,但是兄弟还是合不来。他们怎么能容得下别人?"他还力劝张绣去投奔曹操,理由是袁绍比曹操强,现在是归顺曹操的最好时机,就像抄底股票一样。
另外,贾诩从张绣和思想上分析了刘表"刘表在盛世可以三公,但人多疑,优柔寡断。这样的性格,深陷乱世,注定失败。"
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许多官员秘密向袁绍表示效忠的大量信件。可见当时很多人只是被表面所迷惑,根本无法识别世界大势。
贾诩的智谋无疑证明了他确实高人一等。
第三,两军对垒的时候,他可以用很多招数打胜仗。
三国中,曹操一生都在当兵,他带兵打仗的能力位列NO1之后。但却是曹操连续多次在战场上被贾诩击败。第一次,贾诩说服张绣偷袭曹操。大将典韦被杀,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被杀。就连曹操本人也差点被活捉。
这场惨败不亚于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贾诩和荀攸提议曹操奇袭袁绍的粮仓。曹操恍然大悟,攻打吴朝,烧粮仓,而且是成功的,袁绍大败。
建安十六年,贾诩六十五岁。他跟随曹操进入关中,讨伐马超和韩遂。两军相持之时,贾诩试图离间曹操,曹操在战前先是假装和韩遂耳语,实际上什么也没说。马超起了疑心,曹操假装给韩遂写了一封信,马超对韩遂更加怀疑。
不久,曹操无力去齐新,突然开拔,马超、韩遂果然大败。
至此,关中全部归曹操所有。
曹丕篡汉后,拜贾诩为太尉。四年后,贾诩病逝。
三国时期,无数英雄壮烈牺牲。在这样的世界里,贾诩多次化险为夷,一路走到最后,让人为之赞叹。
所以,贾诩因其聪明、愚笨、言传身教而被称为三国第一谋士是再合适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