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礼仪制度,那么清朝的礼仪是怎样的呢?清代礼仪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体现尊卑之分。因为清朝非常重视等级制度,所以跪拜的仪式是最基本的礼仪。只要看到比自己高的人,都要先跪下,有的甚至磕头。但这种礼仪制度往往是为了加强朝廷的中央集
权,并不存在公平或平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清朝需要遵循的礼仪。让我们来看看。
跪拜仪式是清朝最隆重的仪式之一,从朝臣到晚辈来拜谒,大部分都是跪拜仪式。如遇重大节日,也要三叩九拜。即使是其他国家的使节,见到皇帝也要跪拜。
清朝初年,外国使节漂洋过海来到京城,对清朝的繁荣和国力肃然起敬。乾隆年间,使节们频频以本国不低头为借口。最后乾隆皇帝让步,免除使臣跪拜。他们只需要用一条腿行屈膝礼,然后对朝鲜的官员说:"西方蛮夷,不知礼仪。既然礼仪不足,其他的事情自然无从谈起。"
到了清末,清政府腐朽昏庸。虽然西方国家仍然与清政府保持着经济合作,但他们随时准备挑战清朝皇帝的权威。在要不要下跪的问题上,清朝和西方使节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最后双方各退一步,使臣对皇帝的礼仪由单腿屈膝礼改为打躬作揖。从清初的跪拜仪式到清末的跪拜仪式,虽然只有几个动作有所变化,但暗示了当时的清朝已经衰落。
清朝最常见的礼仪是鞠躬。无论在大街上、茶馆里、戏院里,还是在宫廷之上,同级或同级的官员都用这种礼仪互相问候。双方一见面就用手低头,有时甚至跪到地上以示尊敬。在场上,官员之间有什么辩证法,都会先互相鞠躬,然后再谈。
虽然和后来的鞠躬握手相比,这个礼仪有点繁琐,但在当时已经是最简单的礼仪了。
清末,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开始融入中国,能体现双方平等的鞠躬握手礼仪逐渐被少数进步人士接受。但直到辛亥革命结束,清人才逐渐完成了从鞠躬之礼到鞠躬握手之礼的转变,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拜谒原本是明朝的一种军事仪式。到了清朝,绿营和清朝八旗依然沿袭这一仪式。
本来士兵见上级军官需要跪拜,将军见皇帝也需要跪拜,但是因为穿着铠甲,只需要屈膝一膝或者半膝。长期以来,不穿铠甲时也是单膝跪拜作为礼物,和鞠躬、鞠躬一样,含有问候的意思。
在清朝,无论是八旗世家,还是一些汉族官宦世家,晚辈见长辈,同辈,家奴见主子,都是先拜谒,于是屈膝称"问候我"。
清代打招呼的姿势男女略有不同。
这个人表达了他的敬意。敬礼者首先在被敬礼者面前直立,然后左腿向前,左手扶膝。他的右腿跪在原地,右手自然下垂。这个动作暂停几秒钟后,他站了起来。男人需要注意身体健康。询问时,眼睛要直,腰要直,两腿之间的距离不能太大。
女性打招呼的姿势和男性差不多,只是两腿之间的距离更小,动作幅度极小。双手支撑左膝,右手不下垂。在瞻仰的过程中,女子的上半身也保持挺直不动,整个动作都是行云流水,只有裙子在微微动。
在民间和普通人家,如果有客人,就会被奴才引进正厅。主客的座次安排也很有讲究。如果同辈或同辈相遇,两人面对面坐在下头的左右两侧。如果地位不对等,地位高的人坐主位,另一个人坐左下方的座位。即使客人多,座位排出也遵循这个原则。
乾隆时期,满族人久别重逢,或者即将远行,都会举行一次寒暄,仅限于亲属之间。清朝中期以后,满族文化大融合,满族逐渐觉得这种仪式不够优雅,逐渐改用汉族的牵手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