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楚汉三杰之一的韩信,最终被萧何和吕后所杀。韩信最后死了吗?其实韩信本可以得到更好的结局,只是这个觉悟来得太晚了。当时的韩信确实有着超群的作战理念和独特的大局观。如果没有韩信在渭水全歼20万楚军,楚汉战争最后的赢家很难说。只是韩信对大一统
的汉朝还是不太了解。对刘邦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可能他之前做的贡献越多,就会越危险。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是汉朝最杰出的武士。但两千多年来,韩信的真正成就一直饱受诟病。批评家们常常抓住韩信,死在吕后手里,指责韩信名存实亡,说他只是碰巧遇到了乱世,在杰出领袖的权威下侥幸成就了事业。
那么韩信的真实水平如何呢?既然我们在评价一个战争将领,就要重点考察他的军事能力。
首先,韩信有着超越时代的战略头脑。
刘邦被项羽赶入汉中后,汉军很多将领都觉得重返东方无望,很多人丧失了斗志,甚至半路出逃。
一个好的战士不善于谋划局势,一个好的战略家短于临阵退缩。大部分都有这个缺点。文臣萧何、陈平,武将周波、关迎、樊哙等等,没有一个人提出战略层面的想法。只有韩信,看着天下大势,提出了夺取关中,灭秦三王的战略计划。
其实东进陈仓,占领关中的计划,从后人的角度来看,一点也不复杂。大臣们没有提出来的主要原因是,擅长军事的人丧失了政治精神,有政治头脑的人根本没有军事经验。只有综合了两种力量的韩信,为刘邦画出了明确的进取方向。
后人称韩信为田雷"柏寒",那么"柏寒"有高低之分吗?个人觉得还是有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战略规划远比率先垂范重要。方向决定胜利与否。田雷的胜仗大多是在秦朝同意大战略之后进行的。当然,胜败必取体现了良好的战术能力,但他并没有系统地提出灭赵之策,与朝廷意见不合后直接退出。这就是差距。
其次,韩信有鬼魅灵活的战术。
韩信在战场上的对手有张寒、陈郁、田蓉、龙且、项羽等人。在他担任总司令的大多数战斗中,他都赢得了辉煌的胜利。
井陉之战是一场决战,二十万赵国军队对抗数万汉军,这是"围绕它的十条规则"韩信一点优势都没有。但他从看似死棋的危机中,通过战术变化和大胆指挥,成功扭转敌我态势。
韩信发掘了陈郁不愿抄后路,敢于孤注一掷,把军队挂到敌人的地盘,这是他的胜利之一。敢于打破"与水抗争"的禁忌,大胆地把部队投入绝地,这是第二次胜利;敢于将处于数值劣势的部队一分为二,采取根本战术,当场击垮赵军士气,是其三胜。
普通的将领,能出招,就已经很了不起了,韩信能连续使用多种战术变化,这真是了不起。
最后,韩信治军是全才。
韩信不仅能打仗,还能练兵。
刘邦曾经问韩信他能带多少兵,韩信骄傲地说"多多益善"。这句话有点狂妄,却是韩信训练能力的真实写照。
汉军除了刘邦的主力,还包括韩信、彭越、刘嘉等多路军队,都处于独立发展的状态,但只有韩信的力量壮大了,成为可以与汉军主力匹敌的军队。
尤其是灭赵之后,刘邦带走了韩信的大部分主力,但韩信还是能够在短时间内重新组织军队。后来齐国被攻克,战斗力完全不受影响。
要知道,军队的扩军不仅仅是招募壮丁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征兵体系、训练体系和作战训练模式,让新招募的士兵快速晋级为能打仗的士兵。然而,这只是第一步。
新组建的部队除了训练战斗技术,更重要的是积累经验,提高战斗信心。古往今来,有多少军队扩张得像吹气球一样快,却往往因为没有经验和信心,一败就全军覆没。
但是韩信重组的军队完全避免了这些灾难。打败齐军可以说是一次奇袭,但是渭水之战消灭了楚军,完全是一次正面交锋。韩信实力的恐怖在这场大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至于韩信最后为什么不得好死,跟他的天赋有关。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好弓藏。坐稳皇位的汉高祖不再需要能打仗的将军,只需要听话的大臣。
韩信越能打,刘邦越担心。从齐王到楚王,再到淮阴侯,最后沦为阶下囚。神童韩信没能逃脱命运的羁绊,留下了悲壮而孤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