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韩信的评价似乎有些两极化。认为他厉害的人认为韩信是楚汉之争中最厉害的人物,不喜欢他的人认为他只是运气好,真正的实力没有那么强。其实韩信的人生并没有那么光鲜,早年在项羽手下也没有得到重用。到了刘邦那里,他被视为威胁。但萧何在月下追韩信
的典故也证明了韩信的价值,至少有人欣赏他。
秦末汉初有四大军事天才,分别是西楚霸王项羽、韩信、齐王、楚王、淮阴王。梁王,九江王,还有项羽、韩信、和英布。
在楚汉之争中,韩信武力夺取了齐国,占领了大半个中国的领土。这个时候刘邦和项羽是胶着战,尤其是项羽。由于他过早封王,其他诸侯各行其是。另外他封王的时候权力大,私心太重。刘邦的人能说会道,他成了各路诸侯攻击的对象。虽然项羽本人天下无敌,但再厉害的老虎也扛不住更多的狼。他左右为难,情况相当危险。项羽看到韩信已经占领了田忌的地盘,知道自己以前的手下已经不是吴国手下的阿蒙了,就派谋士去劝韩信叛汉归楚。
韩信小心翼翼的接待了吴奢,但是听完吴奢的讲述,他不假思索的拒绝了。韩信出身平民,通过战斗获得战功。他做出的贡献越多,获得的权力就越大。他终于当上了齐王,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大臣。虽然他对权力有很大的欲望,但是他要求刘邦让他做一个假齐王。但是这个时候,韩信就满足了,"我老婆跟我很亲,我对此一无所知,虽然不容易死。"而韩信很不爽项羽在他手下的时候没有重视他。韩信在项羽帐下工作的时候,虽然提了很多建议,但是项羽一条都不采纳,所以韩信觉得项羽不是个好主。
韩信不想反对,但他的手下蒯通不这么想。快通是谁?太史公说他是"论战国的偶然性,八十一歌"光武起义时,陈胜一口气说服了范阳县令徐公,直接导致30多座城市投降叛军。当韩信攻打齐国时,刘邦的谋士施立已经投降了齐王田光。正是他说服韩信武力占领齐国,让韩信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刘邦消灭了一个潜在的敌人。
蒯通认为韩信应该和项羽合作。他的建议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他假借自己很会面相,说按照韩信的面相,可以拜侯,但也可能是担心自己的性命。但从韩信的背影来看,他将来的身价不菲,远不止于此。韩信一听,知道里面有玄机,马上请他进里屋详谈。
蒯通见了韩信的钩,进了里屋后马上跟他分析天下形势,说当今天下最强大的两个诸侯是汉王和楚王,但是他们的命运掌握在你的手里。如果你帮助汉王,汉王就赢了。如果你帮助楚王,楚王就赢了。你可以借此机会自立自强,共享天下。然后你可以用你自己的力量占领赵岩和其他地方,并尽力占领足够的领土。到时候,世界上所有的诸侯都会臣服于你,而你也会像周一样成为世界的共主。但韩信拒绝了,理由是不能为利忘义。
蒯通见韩信不为所动,决定再劝一次。这一次,他因为韩信对刘邦的好而拒绝造反,做了重点反驳。蒯通举了常山王、程、的例子。张耳和陈郁认识很久了。他们一起逃亡,一起做地方吏,刘邦也曾经和他们混在一起。后来,他们追随光武起义的陈胜,并劝说陈胜慢慢称王。他们感情不深。
在军阀混战期间,张耳为赵王效力,陈郁是他的部下。当张耳和赵王被巨鹿包围时,陈郁拒绝出兵救援,他们结下了一个敌人。后来项羽分封诸王,陈郁觉得自己和张耳一样有名了,但只是被封了一段时间。张耳是常山的国王,他非常生气。在楚汉之争中,刘邦希望陈郁出兵相助,但陈郁竟然要求刘邦杀了张耳才出手相助,可见两人之间的怨恨之深。但是因为张耳曾经是信陵君的食客,而刘邦又是信陵君的铁杆粉丝,所以刘邦没有杀张耳。他只是找到了像张耳这样的人来欺骗陈郁。后来,陈郁被刘邦杀死,张耳自然死亡。
蒯通借用张耳和陈郁的故事告诉韩信,这个世界是冷酷的,在利益面前,任何友谊都是徒劳的。他还说,以韩信现在的贡献,无论是加入汉还是楚国,都不可能取得他们的绝对信任,因为高震才是主宰。蒯通对韩信说:你不想好死。你愿意以后暴毙街头吗?韩信这次似乎有点动心了,但还是拿不定主意,说要考虑一下。
蒯通看到说教很有效,决定增加更多的火。过了几天,他又劝了。这一次,他针对的是韩信的优柔寡断,告诉他犹豫不决的老虎比不上蜜蜂。像虞舜这样的大才子,如果不说话,肯定比不上常人。他必须早点做出决定。俗话说机不可失,你这样的大人物一定要趁早做出判断。可惜韩信最后没有听蒯通的,于是蒯通离开了韩信。他知道韩信一定会死无葬身之地。为了逃避未来,离开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蒯通对韩信的劝说很有道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韩信此时的处境,其实是在刘邦的危墙边缘。就像蒯通说的,韩信公伟大,无论谁归顺他,都不会被信任。他被毁灭只是时间问题。毕竟功劳太大了。没有一个皇帝能允许他的部下做出比他自己更多的贡献。最重要的是皇帝自己也不放心。你这么能干,而且功劳大,雇佣兵多。谁知道你以后会怎么样?
当然,另一方面,也不能怪韩信。当时战国刚过,秦国统一的时间不长,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停留在诸侯割据、天下共主的观念上。韩信以为未来的天下也是如此,刘邦是天下共主,他韩信是分封国一方的诸侯。虽然是刘邦的附庸,但也各自独立,做了一辈子的喜报,也就心满意足了。韩信没想到,时代变了,未来的世界会被君主国垄断。韩信再老实,刘邦也管不住他。书里说蒯通思想太守旧,还纠结于春秋五霸梦,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相反,于思觉得作者太理论化了。在当时的概念中,金文和齐欢是大多数州长的想法。韩信要是听了蒯通的话,可能早就被刘邦吞并了,但是战死沙场总比以后这么窝囊的死好。
书中还说,刘邦和韩信的矛盾不在于功劳有没有奖励,而在于功劳有多少,需要封多少,而且他认为韩信不应该主动奖励刘邦,代价太高。我不是很赞同这个观点。感觉作者是站在刘邦的角度讨论事情。韩信功劳很大,为什么不能要赏,用他的功劳做王也不为过。只是统一后,权力向中央集中是大势所趋。韩信虽是大才,比不上整个汉帝国,但也不能只有大势而无对错。如果韩信能听蒯通之言,与项羽结盟,天下三分的可能性很大。到时候谁会死真的不好说。也许汉朝会成为齐国,而韩信也可能成为高启皇帝。但是,就行政能力而言,韩信确实比不上刘邦。如果有利于社会进步,于斯还是希望最终的赢家是刘邦。毕竟汉朝四百多年的盛世不是建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是独一无二的。
明智读史:韩信是将军,是帅才,但不是皇帝的人才,就像现在很多管理者当不了董事长一样。如果韩信现在活着,一定是同一边的大商人,可惜了。当然,我们也可以借鉴。刘邦与项羽交战,拥有田七土地的时候,他最有资本。如果他能抓住这个机会,他出价的能力就会大得多。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机会时,我们应该抓住并一起利用好它们,这样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才会更好。有时候十字路口的一个正确决定,可以让我们少奋斗十年,也可以彻底颠覆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