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战争中,士兵吃的都是什么食物呢?-趣历史网

古代战争中,士兵吃的都是什么食物呢?-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618 更新时间:2023/12/17 7:19:47

现代战争中,军队的后勤可以说是非现代化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可见古代军队对后勤的重视,那么在漫长的战争史中,我国古代士兵吃的都是什么?

其实古代军队没有条件去挑食,只要能吃的东西就行。特别是远征时,实在不行杀马凑合吃,两军交战双方必互有损伤,有些军队就是靠“以战养战”,特别是古代蒙古军队,就是这种典型。

说到蒙古军队,就要提一下古代军队黑暗的一面。其实古代军队的食物远不是我们所想像的普通食物,那些化不高的古代武夫,什么都可以吃,如果战胜了敌人,没有了粮食就掠夺,甚至会吃敌人的尸体。

否则,以古代时期那薄弱的补给线,根本就无法支撑起一支数十万人的军队远征时所需的口粮。所以古代军队打仗,平民百姓都会躲之不及,将其称为“兵灾”。

在我国古代,其实军队还是算是比较有军纪的。吃饭这一环也是治军的一部分,那时带兵打仗一出战就是万八千的。粮官等安营扎寨完了就开始准备起火做饭,一堆人摘菜,一堆人洗菜,一堆人做菜,一堆人再排队领饭,很多情况应该是轮流吃饭。

纵观我国历史,商周三朝是中国军史的正式开端,当时的军队组成人员只是国家内的成年男子奴隶,战时上前线打仗,战后务农或是打猎。所以,这个时期的军队口粮一般来自田猎和采集。而烹饪方式则是用鼎,把粟、小米、野菜、肉放在一起加上盐煮成糊糊的样子,然后食用。至于现代影视剧里那些夏商时代就出现的炒菜、米饭、馒头,纯粹就是胡扯!

到了春秋战国,已经有专门的军队出现,不过也并不是职业化军队,而是战时打仗,战后牧耕的农民。这个时候文明的中心在北方,华夏子民吃的自然也是以小米、粟、高粱等五谷杂粮以及一些驯化后的蔬菜。偶尔可以吃到自己养的狗、羊等肉类食物,那时猪其实并不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队战斗力很高,往往也是左右战争的核心力量,比如魏国的魏武卒。这时候军队吃的东西和老百姓一样,没大的区别。做饭用的器具也是鼎,烹饪方式也是像以前一样,把粮食、蔬菜、盐放在一起乱炖,做成糊糊。秦汉时期,其实秦和西汉早期军队吃的东西和战国时代比较接近。当时的普通百姓吃的主要是以小麦、粟、稻做成的米饭,和今天的有些不同,外加食盐、蔬菜、肉蛋。普通人一天可以吃两顿,贵族吃三顿,皇帝吃四顿。

军队里的士兵也算是普通人,所以军队里一般也是吃两顿。汉朝时的烹饪方法和前朝没什么区别,也喜欢将粮食、蔬菜、盐混在一起熬成稠粥。其实吧,在以前,华夏族和汉族都是这样吃饭的。但汉朝军队相比以前又出现了一个新变化,就是干粮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当时的干粮是将食物煮熟,晒干做成的。在需要食用时,用开水泡好即可,这很像现在的泡方便面。另外,汉朝出现了豆腐,汉末的三国时期,在四川出现了馒头。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的年代,同时也是民族融合最集中的时代。当时北方胡人在入侵中原时,也将他们的生活习俗带到了中原,例如烧烤、穿胡服等等,也出现在了军队中。当时的军队组成人员其实还是主要由汉人组成,而汉族还是比较喜欢吃五谷杂粮。但在南方的各个朝代,因为比较靠南,于是也将水稻开发成了百姓的主要粮食,军队也随之食用水稻。

到了唐朝,因为国家的统治范围很广,北到北海,南至交趾,西到帕米尔高原,东至朝鲜半岛。在这么广的范围内,必须进行大规模驻兵。而古代运输困难,为避免浪费,国家推出诸多政策。例如隋朝规定,盗边粮1升以上,斩首,籍没其家。士兵遗弃米粟者斩首。军队需要在可能的战场和行军路线设立补给仓库。可长期保持食品,就不需要经常担心过期损坏,经常更新。

在宋朝,士兵的口粮和唐时代变化其实不多,首先就是要求有漫长的保质期,这也是其军粮所最看重的方面,至于口感,依旧是古代军队所最不重视的。当时大宋禁军士兵月粮才为2.5石,厢军2石,到后期禁军才8,9斗月粮,继而糙米充好米,小斗换大斗。直到南宋末期开始经常拖欠军粮。随着口粮不断减少,宋军战斗力也相应呈现出一路下降的趋势。

明朝时代,军队口粮才有了一些变化,干粮得到了大规模运用。明军发明了穿孔烧饼,每人可以背一串饼,行军作战。大饼泡饭和茶水成为宋明军队主食,一般来说大饼馒头这种食品是很晚才成为军粮的。

中国古代最出名的军用干粮叫做“锅盔饼”。

烧饼到了明朝得到更新发展,明军为可以在山区林地,长途追击敌人。将圆饼,以炭火烤炙,酥脆咸香,中戳小孔,以绳串之。方便士兵携带食用,这就是明朝的“压缩饼干”。

古代军队也是由人组成的,只要是人就离不开衣食住行。虽然说古代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但是由于粮食产量低下,所以要养活一个人不容易。当时的生产力甚至很难满足农民基本需求,更不用说养活庞大的军队了。但即使如此,朝廷往往仍会优先保证军粮的供应,即使发生了民间饥荒,也会“以大局为重”。因此,古代的军队一般都不会断粮,就是“口感”太差。因此许多无业的青壮年,为了活路,往往也会选择去军营从军。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蔡伦一介宦官,为何会去改进造纸术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百科

    古代中国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无外乎是四大发明,其中的造纸术更是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人们依旧在纸上写字,可以说纸是存在时间最长的承载文字的工具了。提起造纸术,我们脑海中第一反应就是蔡伦,我们都知道蔡伦是一个宦官,当时身为宦官的他为啥会接触并改进造纸术呢?蔡伦在十四岁时就已经入宫做了宦官,一心想要向上爬的他

  • 古人为何在竹简上刻字也不用布来写字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我们大家了解古代文化的人应该都知道,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人们想要记录什么东西就只能刻在竹简上,其实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经历的,那么我们应该还知道的是其实当时已经有布了,因为很多人身上穿的就是布,那么为什么他们宁可在竹简上刻字也不在布上写字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今天小编就要来说一说这件事情。首先,小编觉得

  • 红楼梦中探春真的想取代王熙凤的位置吗?-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百科

    探春,《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以上问题趣历史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贾府里的女人们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今天要说的这一个,更是将凤姐与整个贾府都算计在内,而贾府的逐渐没落,更是成就了她登堂上位的野心。(第五回)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 红楼梦中香菱为何不能像娇杏一样,改变自己的命运?-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里,有很多命运迥异的主仆。以上问题趣历史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英莲是隐居乡宦甄士隐的掌上明珠,是甄家的千金小姐,而娇杏则是甄家的丫鬟。在古代,阶层固化,等级分明。如果不是后来的意外,英莲会有一个十分富足安康的人生,而娇杏也一直会是个地位卑贱的丫鬟。可谁也想没想到,这主仆二人后来的命运

  • 红楼梦中史湘云真的是个小肚鸡肠的人吗?-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百科

    史湘云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趣历史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红楼梦》里的人物各具特色,没有雷同。作者的笔下,除了王夫人、薛宝钗和袭人没有缺点,其他人都有缺点。其他人都有招人喜欢和不招人喜欢的地方。总体来说,很喜欢史湘云,喜欢和湘云做朋友,喜欢湘云的豁达、

  • 太平广记·卷一百零二·报应(金刚经)·新繁县书生具体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太平广记》是中国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作者是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4人,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

  • 太平广记·卷一百零二·报应(金刚经)·赵文昌原文是什么内容?-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百科

    《太平广记》是中国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作者是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4人,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

  • 水浒传中武松被发配后,施恩为何要带两只熟鹅来送行?-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百科

    武松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武松被张督监陷害,最后被发配。施恩前来相送。此时的施恩“包着头、络着手臂”,身上着伤。施恩给武松带了两只熟鹅,一个包裹,包裹中有一包碎银子,还有两件衣服和两双鞋子。施恩提醒武松这两个公差不怀好意,然后施恩

  • 太平广记·卷一百零二·报应(金刚经)·赵文若具体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百科

    《太平广记》是中国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作者是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4人,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

  • 太平广记·卷一百一·释证·渭滨钓者原文是什么内容?如何理解?-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太平广记》是中国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作者是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4人,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