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死金牌是个很厉害的东西,不管有没有这么牛逼的技能,但是我们觉得还是蛮厉害的。毕竟它可以避免一次死亡,但实际上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不是有句话叫死可以避免活的犯罪吗?如果得罪了皇帝,某种意义上可能死了更好。
所谓"在历史上;免死金牌"其实只是民
间流传的一个通俗名称,它的本名是"丹书铁券",也称为"丹书铁骑"(丹书:用朱砂书写;铁契:用铁制成的证书)是古代帝王授予历代英雄和重要官员享受优待或免除刑罚的一种特权证书。"丹书铁骑"它既不是金的,也不是牌子,而是一个半圆形的瓦形铁板。当时为了取信和防止伪造,将铁券切成两半,左半部分颁给功臣,右半部分留在宫中。
但是,"丹书铁骑"真的能避免死亡吗?
据史书记载,最早是授予"丹书铁券"主人公是刘邦,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笼络英雄,授予英雄一张丹书铁券作为表彰。但是在这个时候"丹书铁骑"只是一种晋升爵位的凭证,并没有免罪免死的特权。在被给予铁券的英雄及其后代中,不乏被定罪甚至处死的人。
北魏孝文帝经常给宗亲和亲近的大臣颁发铁券,甚至有大臣向皇帝乞求铁券作为保护象征的现象。隋唐以后,被授予"铁券"已经成为常规制度,所有开国元勋、中兴英雄、少数民族领袖都给"铁券"甚至一些宠官太监都获得了"铁券"是的。
到了南北朝,"丹书铁券"有权利避免死亡。早期的铁券次数多在3次以下,一般1-2次。从北魏到唐代,避死次数不断增加。晚唐时期,得到铁券的人的后代可以用铁券免死一至三次,唐朝最有名"钱柳铁券"甘宁四年(897年),唐昭宗把它赐给了吴越王钱镠。这张优惠券可以是"大清赦九死一生,子孙三死"(即皇帝可由钱镠本人免死刑9次,其孙可免死刑3次)。它现在仍然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隋唐时期,"铁券"世界上的朱砂填字逐渐改为黄金填字,所以后人称之为"金书铁券",在民间戏剧"免死金牌"这就是这个名字的由来。
宋·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叛变,成了黄袍"后周朝从柴氏手中夺得皇位后,为了安抚民心,下令善待柴的后代,把柴"丹书铁券"即使柴的后代犯了罪,也未必会受到惩罚。小说《水浒传》中描述"小旋风"柴进的"丹书铁券"确实有其历史依据。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是洪武三年(1370)的开国功臣。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被授予公爵、侯爵称号,并被授予"金书铁券"。然而,此时"丹书铁券"内容中规定不是所有的罪都可以免于死刑。第一,谋反不取胜,只有其他死罪;二是避死的次数少了,子子孙孙难免一死。所以朱元璋笔下的英雄一般都是"叛逆"被惩罚或定罪。
明朝的创始人朱迪掌权后,帮助他夺取了26"的皇位;京南"英雄们也获得了铁券。明朝末年,崇祯皇帝还把铁券颁给了大太监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庆。
在清朝,"丹书铁券"这个制度被废除了。
王立群教授曾在《百家姓》节目中说,"丹书铁骑"不能保证得到"丹书铁券"人的生死安全。和朱元璋一样,他曾经授予"金书铁券"比如李善长,曾经帮助朱元璋打基础,治理天下。77岁时,朱元璋杀光了全家70多人。所以有"丹书铁券"也不行。在当时的体制下,最终决定生死的是皇帝的好恶,而不是"丹书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