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一定要记住有一首七步诗。三国时期,曹丕故意刁难弟弟曹植,命他七步之内写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首七步诗,怨叹兄弟不能和睦相处,曹植得以保全性命。但是,正史中并没有这一事件的记载。反而是《世说新语》中的第一次记载,不是正史。那
么,真正的曹植写过这首诗吗?
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继位。据说曹丕夺了曹彰的兵权,怕弟弟们与他争权,逼曹雄自杀,命曹植留在七步之内以"兄弟"就题目即兴创作一首诗,但不能在诗中呈现"兄弟"两个字,否则他将被处决。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我们本是同根生,何必互相炒!"曹丕听后泪流满面,只把曹植贬为安乡侯。那么,历史上曹植写七步诗是真的吗?
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曹植不可能写出如此直白的感情,直指曹丕的诗。曹丕登基后,一度与曹丕争夺皇位的曹植处境艰难,在明里暗里都遭到了曹丕的排斥和打击。人在屋檐下的曹植,只能选择把不满藏在心里。而且,表面上,我还得表现出对曹丕的惶恐。被贬为安乡侯时,曹植写了《谢初封安乡侯表》。黄初四年,又写了《冯鄄城王谢表》。这些诗虽然流露出难以言说的内心苦闷,但还是尽量让文字委婉含蓄。
在《白马王彪》中,曹植曾借兄妹分离之感表达对当局的不满,但仍注意措辞,矛头指向其他地方,对曹丕保持尊重的态度。从这些可以看出,多次被迫害的曹植变得非常谨慎。还有"我们同根生,何必互相煎"这句话显然是对曹丕不顾亲情的声讨,也是对他虐待自己兄弟的强烈控诉。这种表达与他一贯忍气吞声低头做人的风格大相径庭。
《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实。"七步成诗"“世说新语文学”的说法源于南宋刘义庆:"文帝试图让董的分七步写诗,失败的人做了大事。答案是一首诗:‘煮豆当汤,发酵豆当汁。蜂蜜在壶下燃烧,豆子在壶中哭泣。同根生,何必互相煎。“皇上深感惭愧。"而《世说新语》具有小说性质,不能作为证据。元末明初,《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把这个故事写进了他的小说,发展了这个情节,从而使这首诗《七步走》家喻户晓。
很多人认为七步诗是曹植写的。毕竟历史上的曹植有着无与伦比的才能和才华,谢灵运也曾称赞:"天下只有一石,曹子建有八斗,我有一斗,从古至今分为一斗。"可见曹植的才华和智慧,所以曹植写一首七步诗是完全有可能的。曹植的《七步诗》写得很匆忙,但在语言上没有经过锤炼,却很真诚,为后人所称道。很多人认为《世说新语》作者距离曹魏时代不远,描述有一定依据。
然而,仍有许多人怀疑《七步诗》是不是曹植写的。首先,曹植一生出版过两本书,一本是他自己的自传,里面记录了一些他自己写的诗,另一本是魏明帝为曹植编辑的,说有100多篇,但是这两本书里没有关于七步诗的记载。
其次,这首诗最早引自《太平广记》,与《世说新语》不同。当时的限制条件不是七步写一首诗,而是"走一百步"与《世说新语》相比,《太平广记》具有更高的评价和真实性。这种比较七步诗的故事,更有可能是夸张的,不靠谱的。即使追根溯源,这首诗也是基于小说家的话,未必真实可靠。
最后,曹植当时写七步诗的背景也不是很合理。七步诗的创作场景是曹丕继位后两兄弟相遇的时候。但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曹丕在取得权力斗争的胜利后,开始贬低自己的兄弟(曹操有25个儿子),命令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地,保住自己的位置,保住自己的财富。曹丕继位后,曹丕曹植见过他几次。有一次,他喝了点酒,说了些胡话,做了些傻事。醍醐灌顶之后,他觉得不妥,就去找曹丕谢罪道歉。曹丕对曹植的惩罚是"砍掉爵士乐,避免成为庶人"。所以《世说新语》记载曹丕逼曹植使"七步诗"传说基本是小说家的故事,经不起历史的推敲,可信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