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即位后,虽然想挽救明朝日渐衰落的局面,但却无力回天。眼看叛军就要进犯京师,崇祯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命令他的妃嫔和皇后上吊,而他选择在景山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崇祯皇帝是有机会逃到南方的,这样至少可以留一把火,但是崇祯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其实崇祯想逃也逃不掉的原因有三。了解崇祯的性格,就能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
王朝覆灭,很多末代皇帝都会选择逃亡。但是有些皇帝不愿意逃,想和他的王朝一起灭亡。比如崇祯皇帝,李自成来北京的时候,在隆隆的枪炮声下逼妃子自杀,亲手砍死女儿。最后他跑到景山公园上吊自杀了。
崇祯皇帝的所作所为在后世也赢得了一些赞誉。有些人甚至用"国王死了"去赞美他,把他和"谁搬到了北京;田字保卫国家"合在一起,楚帝展现了明帝的性格。
其实如果崇祯皇帝没有上吊,而是逃往南方。到了南方,他出面组建南明政权,带领大家对抗李自成叛军和清军,毫无胜算。即使终究不可能收回全部土地,也不是不可能在南方建立割据政权,像南宋和东晋那样。
但是崇祯皇帝非常坚决的上吊自杀了。那么,当时的崇祯皇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为什么他没有继续打,而是很干脆的想上吊?
第一,傲慢。
傲慢伴随崇祯皇帝一生,是他最大的心理状态。
当年,晋松大战之后,其实明朝关外之地已经失守,只剩下吴三桂带着三万残兵留守宁远孤城。当时皇太极想和崇祯皇帝谈判,让崇祯皇帝承认自己的合法地位,承认自己击落的领土。
其实不管承认不承认,皇太极其实是拥有的。如果崇祯皇帝灵活一点,还不如假装承认。假装承认,你还能找到拳手,说不定还能反败为胜。但是他绝对不会那么做,哪怕是直接和皇太极谈。而是向大臣们发布诏令,让他们给皇太极送个口信。这种傲慢让皇太极很不高兴,所以最后谈判失败,皇太极加紧进攻。
还有,李自成进京的时候,也想和崇祯皇帝谈判。他告诉崇祯皇帝,如果崇祯皇帝愿意让他做西北王,他就带着农民军进攻满清。不管李自成的说法是真是假,总之崇祯皇帝没有吃亏。毕竟人已经到了北京城下,一切结果肯定比被李自成俘虏要好。但是崇祯皇帝拒绝了。
这两个例子都含有崇祯皇帝看不起别人的意思。在崇祯皇帝眼里,皇太极只是个大会半决赛,李自成只是个土匪。这样的人怎么有资格和他说话?所以他不屑于用策略,表达和平。
往南跑,显然会伤崇祯皇帝的自尊心。他怎么能这么做?
第二,绝望。
崇祯皇帝不往南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感到绝望。
崇祯皇帝认为就算去了南方也没用,还是打不过李自成的农民军和满清军。崇祯皇帝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并不是他认为李自成和满清军队有多么强大,而是他对大明的大臣和军队失望了。
直到去世的最后一刻,他还说自己不是亡国之君,大臣都是亡国之臣。他认为失败是因为大臣们不够努力,大臣们怕死,大臣们贪财受贿。总之,是大臣们害死了他。
正是因为他对大臣们绝望,所以他认为即使逃到南方,对一批大臣来说,显然也是没有希望的。
第三,名声。
许多古代人不怕死。他们之所以不怕死,是因为他们的理解和我们不一样。他们认为死亡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肉体腐败,但灵魂依然存在。一个人死了,可以看到那些早死的祖先。
因为这种认识,古人在活着的时候特别注重自己做了什么。因为这一切,不仅需要历史的检验和评价,也需要先人死后的评判。
如果崇祯皇帝逃跑,首先他认为逃跑的结果也一定是死。这种情况下,他不仅会在历史上留下耻辱的名声,而且转入地下也无法向祖先交代。
既然这样,不如干脆自杀,达成"国王死了"效果。在那种情况下,他的悲剧行为肯定会得到原谅和同情,也许还会受到赞扬。
出于以上考虑,崇祯皇帝做了这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