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朱元璋得以建立大明的功臣之一。后人似乎对刘伯温很感兴趣,对他的事迹编造了许多神话。很多人喜欢把刘伯温和诸葛亮放在一起比较。如果论预言和计谋,刘伯温甚至比诸葛亮还要厉害。当然,他们两个在世人眼中的地位很高,自然会出现崇拜和傲慢的现象。
据说刘伯温临死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这是什么意思?不了解他的人恐怕一时半会理解不了。
刘伯温是明朝的政治家、军事家,精通天文、地理、兵法、数术。刘伯温从小就异于常人,非常聪明,很有天赋。再加上家庭氛围,他年轻时非常喜欢读书和思考,对儒家著作和百家争鸣了如指掌。
而且他的记忆力很好,一目十行,一目十行,而且他的文笔也很厉害。后来他写的那些书成了当时的畅销书,而刘伯温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童渊元年步入仕途,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360年,明太祖两次邀请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出山,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成就大事。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明太祖也是一个贤明的君子,决定出山帮助他,同时也可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
刘伯温和诸葛亮都是辅佐明君的圣贤,所以后人经常把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还有"刘伯温"声明。在后人眼中,刘伯温和诸葛亮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军师,只是行事方式不同,刘伯温的格局更大。
当刘伯温第一次见到明太祖时,他就提出了自己的“时事十八策”。明太祖大喜,视刘伯温为心腹军师。当然,刘伯温也对明太祖忠心耿耿,积极参与谋划大业,帮助明太祖统一全国。
特别是他的先诱敌、挫敌锐气,再消灭张士诚的策略,非常成功。最后,明太祖在刘伯温的帮助下更加强大了。
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明朝。作为开国元勋之一,刘伯温受到了明太祖的嘉奖,还赦免了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赋税,封刘伯温的祖父和父亲为雍熙公爵。这种奖励还是很尊重的。
刘伯温多聪明啊。他知道死狗烹任的道理,也知道自己平时得罪了不少官僚和达官贵人,所以在事业有成的时候提出退位,退居青田县隐居。
然而,关于他的传说并没有因为他的退休而减少,反而在民间越传越邪乎。听说他在人民中的威望很高,明太祖很怕他。刘伯温非常害怕,他迅速返回明太祖,并表明他坚决支持皇帝的态度。
后来,他病了,在胡派医生给他治过病后,他明显感到身体不适,于是他把这件事告诉了。结果,明太祖很冷,只是叫他不要太担心,安心养病。
这时,刘伯温知道自己在明太祖这里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刘伯温为此一直郁郁寡欢,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刘伯温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就把自己写的书都烧了,只留下原来的《时事十八策》,然后每天去河边钓鱼。抓了满满一筐鱼后,他命令手下把鱼装在筐里放到坛子里,连同这份时事十八策,一起呈献给皇帝。
朱元璋作为一代开国君主,怀才不遇,加上与刘伯温多年相处,更加了解刘伯温。朱元璋还是理解刘伯温的反常举动。
从篮子里的鱼,罐子里的篮子,以及《时事十八策》这本书来看,刘伯温是想善待自己的后代。那时候他喜欢坐在一起,他很荣幸,树倒猢狲散。
刘伯温为当时的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全县人民都纷纷效仿。但他死后,他的后代和家乡的老乡们会不会也因为他而受苦?
他用这些礼物,希望讨回朱元璋对他的情谊,用篮子里的鱼来形容自己的后代。他们翻不起任何浪,希望能保住性命。
另一层意思写在《时事十八策》里:这个世界不是一个人的世界,只有贤者才生活在其中。
朱元璋不是出身皇族,而是一个卑微的布衣工人。他凭自己的能力创造了这个世界。他不仁政天下,必有他人揭竿而起,造反,这个国家就只能交给别人了。
正是在刘伯温的劝诫下,朱元璋一生勤俭持家,几乎没有一天休息,非常节俭。同时,他鼓励农民耕田,奖励开荒的人,兴修水利,提倡种植,减免赋税,严惩贪官,开创了洪武之治。
当然,对贪官是很严厉的。只有实行这种仁政,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如果一味地实行暴政,虽然表面上人民会投降,但实际上暗流涌动,人民的生活就过不下去了。自然会有人揭竿而起,到时候很可能亡国。
朱元璋早就猜到了这两个意思,但朱元璋当时并不明白最后一个意思,直到17年后才明白,但为时已晚。
这最后一层意思是只能囚禁王子而不能分封,让王子享受良好的待遇。如果他被囚禁在首都,他不应该被允许有实权。如果分封后诸侯有了实权,自然会继续壮大自己的势力,有了足够的能力,就会觊觎皇位,为了争夺权力很可能造成手足之情。
是因为朱元璋没有明白这个意思,对同姓王没有任何防备,而却很像朱元璋,有心计,有野心,有才干,有军政实力,有太子的高贵地位。
哥哥朱彪死后,太子空的位置就空缺了。朱迪认为他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王子。没想到,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侄子朱允炆,立朱允炆为帝,于是朱迪揭竿而起,赶走了朱允炆,导致他失踪。
通过叛乱,朱允炆当上了皇帝,而这场战争必然会给国家带来很多危害。如果朱元璋按照刘伯温的提示提前计划,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其实刘伯温的“筐中之鱼,缸中之篮”是什么意思?恐怕只有刘伯温自己知道吧。不同的人对他的举动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只能根据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猜测。作为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刘伯温此举必定有深意,但究竟意味着什么,永远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