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入关,明朝灭亡。一直以来,这件事都被认为是历史上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认为是清朝错了。其实这个想法不是一上来就能否定的。毕竟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依据和理论,有道理。那么,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明朝末年清朝不入关,明朝继续,会怎么样?
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庄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公园(今景山)自缢,明朝灭亡。当时镇守山海关的明朝辽东连长吴三桂在得知崇祯皇帝殉国后,选择了向山海关外的清军投降。同年4月,李自成领兵在山海关附近的一块石头上与吴三桂、满清联军展开激战。最终李自成战败,满清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中国的新统治者。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当时清军没有入关,明末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首先要说说当时的情况。崇祯皇帝殉难后,中国除满清之外还有三大势力,分别是李自成指挥的大顺政权、起义军首领张指挥的大西政权和明朝在南京建立的南明政权。假设清军不入关,很明显三股势力开始争夺中原了。
对明末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可能知道,李自成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攻占了明朝的都城。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认为李自成的军队很有战斗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李自成的军队虽然一路所向披靡,但并不是他的军队太强,而是当时明朝的官军没有战斗力。在李自成东征的过程中,很少打硬仗,大多数时候都是"庄王"我军所到之处,官兵投降,包括最后攻占首都。守城的明军主动打开城门迎接"庄王"进入城市。崇祯皇帝连军队都没来得及集结,就被逼死了。
其实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李自成的军队根本没那么强。后来在与清军的较量中,李自成所谓的百万大军屡败屡战,仅仅一年就彻底溃败。所以清军就算没入关,以李自成的实力,想统一中国恐怕也不现实。
张是当时继李自成之后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明朝末年,他的主力在四川。张有几个干儿子都很能打。他们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这些人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尤其是后来成为南明栋梁的李定国,是明末清初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与李自成相比,张的干部队伍更具优势。李自成手下的几个将军,比如当朝最有名的将军刘宗敏,实际上比他更能牵制李自成。而张手下的这几个将领都可以独当一面。但是,张的缺点是他的势力范围太小,而且他只占据了四川地区。长此以往,很难与李自成或南明政权抗衡。因此,张想要统一全国的可能性比李自成小。
最后说一下南明。南明的情况比较复杂,经历了几次政权更迭。我们将谈论最有可能实现逆风翻盘的弘光政权。
弘光政权是由明朝遗老建立的,他们在南京拥立斧王和朱友松为皇帝,南京在明朝末期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从法律上讲,南明一定是最正统的政权。所以崇祯皇帝殉难后,依然忠于明朝的士人把希望寄托在南明政权身上。表面上看,南明并不弱,"江北四镇"而加上南宁侯左良玉的军队,总兵力超过百万。而且南明政权占据了中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但南明也有很多死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军队不受中央朝廷控制。从表面上看,南明看着陈冰的百万人口,坐拥江南,似乎很强大。但实际上,这些部队根本不是南京朝廷派遣的,只是听命于直属上级。所以南明的实际控制力很弱。更有甚者,这些军队虽然不听朝廷的命令,却一再向朝廷索要俸禄。百万大军无时无刻不在要这个要那个,没多久朝廷就为此买单空。
另外,南明百万大军也是子虚乌有。虽然人多,但大多是兵痞。这些人只是在部队生活,不可能真的让他们上阵杀敌。这在现实历史中也得到了验证。1645年清军南下时,南明的弘光政权正处于崩溃的边缘,很快就灭亡了。所以在南明的情况下,我想恢复祖宗恐怕很难上天。
综上所述,即使清军不入关,当时也没有人有能力在关内与这三股势力统一全国。明末中国最有可能出现的是三国时期那种三足鼎立,互相攻讦的格局。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可能是最坏的结果。因为秩序再差,也比没有秩序好。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怎么能想象生活在战争年代的人民的苦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