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中,孔融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毕竟孔融让梨在中国家喻户晓。历史上,孔融因得罪曹操而被杀,享年56岁。其他六个儿子后来怎么样了?据说当时爆发了一场瘟疫,导致很多人死亡。其中,陈琳、刘震、杨颖、徐干等都是瘟疫的受害者。其实对于古人来说,传
染病也是无奈之举。一旦控制不好,就会造成无数死伤。古代控制瘟疫的方法是什么?
建安七子是汉代建安时期(196-220)七位作家的统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灿、徐干、阮瑀、杨颖、刘真。
这七人大致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石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之外的优秀作者,"七子"曹丕写的《典论论文》名字开头:"今天的文人,陆有孔居,广陵陈张,王灿,北海徐干伟昌,汝南杨颖德联,东平刘真公干。七子之人,学业无所剩,言语无所剩,自傲千里。"
大家都很熟悉孔融,"批评时政,言辞激烈"所以最后被曹操杀死。至于七个孩子,关系不错,只是政见不太一致。孔融是反曹操的,但其他六人基本上都和曹操站在同一战线,试图靠曹操一命。历史上孔融死于208年,死于212年,王灿跟随曹征孙权,死于回北途中,享年41岁。
但其他四个儿子实际上死于同一年和217年的一场瘟疫。
曹植在《谈疫气》一文中描述了这场灾难:"建安二十二年,痈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满屋哀号。要么关门等死,要么包家败家。"
这场爆发于217年秋冬的瘟疫,在我国江淮、黄淮地区爆发,遍地都是。不仅是普通人,就连站在医疗卫生条件顶端的建安七子这样的人也无法避免。
曹丕后来在悼词中说"在过去的岁月里,疾病和流行病,亲戚朋友远离他们的灾难,徐,陈,应和刘都在同一时间去世。.....昔失弦于钟,失命于,伤友伤主。哲人虽不如古人,但此刻也很帅。"可见这些人真的是死于这场超级瘟疫。
其实中国古代就爆发过瘟疫。在古代,人们认为瘟疫是由瘟疫鬼引起的,所以人们有各种驱逐瘟疫鬼的措施等等。
但是后来随着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古人也发现了一些驱除瘟疫的措施。
《黄帝内经》记载"黄帝曰:‘吾闻五疫,不分大小,症状相似,皆易互相传染。没有救援和治疗,我们怎么能让那些没有改变状态的人?齐伯道:‘不相染者,内守正气,不作恶。避其毒气,天不回,气从脑出,即不作恶。"
这段话的意思是隔离,尤其是鼻子的隔离。
黄帝曾问齐伯:"听说五疫可以互相传染,大人小孩症状都一样。如果不依法处理,他们怎么可能不互相传染?"
齐波回答:"如果不想被感染,首先要保持正气,增加抵抗力;二是避开其毒气,避免接触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鼻子是最重要的地方,很多传染病都是通过呼吸传入的。"
后来,政府也把隔离列入治疗瘟疫的第一项措施。公元2年(汉平帝元二年),朝廷设立空公馆,集中病人,免费医疗。不仅如此,还给予了丧葬费用,及时埋葬死于瘟疫的人,一方面减少了疫情的传播,另一方面给生者以抚恤金。南北朝时期,齐王萧长茂等人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刘冰堂,专门用来收治需要隔离治疗的病人。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专业传染病隔离机构。
然而,在古代不仅要隔离,而且要治疗和预防天花,这一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直到明朝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治疗天花的疫苗,被认为是预防传染病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