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红楼梦众多女子中,有哪些人是商贾出身?

红楼梦众多女子中,有哪些人是商贾出身?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377 更新时间:2024/1/16 22:45:25

红楼梦中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很多闺阁趣事跟美艳女子。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红楼梦》里写了几个商人之女,薛宝钗薛宝琴、夏金桂,还有有一个袭人。袭人也是商人之女,如果不是家道中落,她被卖进贾府,袭人也会是小家碧玉,凭着袭人的心机手段,她是小家碧玉版的薛宝钗。

为什么说袭人是商人之女呢?

袭人的母亲死后,贾府过元宵节,宝玉回到怡红院看袭人。他悄悄进去。

只见袭人和一人对面都歪在地炕上,那一头有两三个老嬷嬷打盹。宝玉只当他两个睡着了,才要进去,忽听鸳鸯叹了一声,说道:“可知天下的事难定!论理你单身在这里,父母在外头,每年他们东去西来没个定准,想来你是再不能送终的了;偏生今年就死在这里,你倒出去送了终。”袭人道:“正是,我也想不到能够看父母回首。太太又赏了四十两银子,这倒也算养我一场,我也不敢妄想了。”

鸳鸯的话里透露了以下几个信息。

第一,袭人不是家生子。袭人单独在贾府,她的父母兄弟在外面。

关于袭人不是家生子一节,贾母也说过,“他又不是咱们家的根生土长的奴才,没受过咱们什么大恩典”。

袭人是因为家里穷被卖进贾府的。袭人对母亲和哥哥说:“当日原是你们没饭吃,就剩我还值几两银子,若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

这说明,当初袭人家突然间穷了,没饭吃,可能有些夸张。于是把袭人卖了,换点银子。就这样袭人进了贾府。贾母说袭人“从小儿伏侍了我一场,又伏侍了云儿一场,末后给了一个魔王宝玉,亏他魔了这几年”。

第二,袭人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因为他们“东去西来没个定准”。

如果袭人的父母是农民,守着几亩地生活,那么他们就会世世代代留在土地上耕作,不会离开家,不会东去西来的没有准时候。

在那个年代里,只有商人到处做买卖,他们才东去西来没个定准。白居易有诗云:“商人重利轻别离”。

薛宝琴的父亲是做生意的,他们家就始终在路上,薛姨妈说,他们家十停的天下走了六七停。袭人家也一样,她的父母为了做生意到处走,而且他们的家也不止京城一处。因此鸳鸯担心,袭人无法给父母送终。

第三,袭人的家至少有两处。

为什么说袭人的家有两处呢?因为袭人是金陵十二又副册里的金钗。金陵十二钗是原籍金陵城的女子的命运的簿册。这说明袭人的老家是金陵。

我们知道袭人的家在京城,离宁荣二府不远,宝玉还去过。但是鸳鸯的话透露,袭人的家不止京城一处。

鸳鸯因为知道袭人的父母“每年他们东去西来没个定准”,担心袭人无法给父母送终。这说明袭人的父母兄弟不是长期在京城居住,他们可能到外地做生意,也可能在外地居住,因此他们在外地还有家,父母年纪大了,人如果有病有灾的就愿意回老家。落叶归根,所以他们在老家金陵肯定有房产,他们有可能就死在老家。那样的话,袭人就不能送终了。

鸳鸯的娘在金陵死了,鸳鸯就没有去送终。没想到袭人的娘“偏生今年就死在这里,”袭人倒出去给娘送了终。

袭人家小有资产,如果她没被卖做丫头,也是一位小姐。

宝玉去过袭人家。袭人家离贾府不过一半里路程。家里有院子,有几间房子。宝玉去花家的时候,袭人的哥哥就在院内嚷道:“宝二爷来了。”

花家的经济条件应该不错,宝玉来了,他们马上就另摆果桌,给宝玉倒好茶。

况且花家还起过赎回袭人的念头,是袭人不同意袭人的母亲和哥哥花自芳才打消了念头。而且宝玉回贾府的时候,花家有钱雇轿、雇车。

袭人对母亲和哥哥说过,“你们却又整理的家成业就,复了元气”。显然袭人家原来也是有钱人家,现在只是恢复了元气。

如果袭人回到花家,也是一位小姐,只不过这个花家的小姐,不过是商人家的女儿,没有地位,还不如贾府的丫头过得尊贵,袭人在贾府的“吃穿和主子一样”。因此袭人对母亲哭闹一阵子,说死也不回花家。

袭人与薛宝钗的身份,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袭人与薛宝钗是一样的人。他们都是商人之女,在自己家里的地位都很重要。袭人在花家的地位与薛宝钗在薛家的地位同等重要。袭人像薛宝钗一样也有一个哥哥,而且这个哥哥也像薛蟠一样爱妹妹。薛宝钗的哥哥是做生意的,袭人的哥哥也是做生意的。只不过袭人的哥哥花自芳比薛蟠有能力,薛蟠败家,花自芳兴家。

袭人在花家有地位,母亲和哥哥都听她的。袭人有主意,坚持己见,不接受母亲和哥哥的安排,不让家里赎她回家。

宝玉私自和茗烟去她家,临走,袭人【又命他哥哥去,或雇一乘小轿,或雇一辆小车,送宝玉回去】。花自芳听从命令把宝玉送回宁国府。

袭人对哥哥,就如同宝钗对哥哥一样,有绝对的话语权。

如果袭人赎身回家,她就是和宝钗一样的人,都是商人家的女儿。只不过薛家是红顶商人,花家是普通商人而已。其本质是一样的,均是商人家的女儿。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最后没有在一起到底是因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二人最后也没能在一起,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红楼梦里,不论是判词,各种续写版本,还是影视剧的结局,最终宝玉娶的都是宝钗,而非黛玉。宝黛之恋最终没有走入婚姻殿堂,如果以“结婚”为恋爱的成功标准,宝黛之恋确实是失败的。宝黛爱情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一、林如海之死在宝黛婚

  • 红楼梦中,贾宝玉真的会沿街乞讨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

  • 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其中林黛玉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什么?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林黛玉的人生最大悲剧不是爱情幻灭,不是身体羸弱,不是敏感刻薄,小肚鸡肠,而是幼年丧母,少年丧父。母亲是幼儿的守护神,是孩子生活的导师

  • 红楼梦中,薛姨妈真的疼林黛玉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其中有人说,薛姨妈真的疼黛玉,甚至超过了宝钗,真的如此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红楼梦》中的薛姨妈是一个精于算计的女人,她连女儿都算计,何况林黛玉?薛姨妈最喜欢薛蟠,其次喜欢薛宝钗。她

  • 红楼梦中,元春对林黛玉的第一印象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

  • 红楼梦中元春为黛玉准备的凤尾罗和芙蓉簟,为何在宝钗手里?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

  • 红楼梦中,元春真的赞成贾宝玉娶薛宝钗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其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位才貌双全难分伯仲的姑娘,她们与贾宝玉年龄相仿。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林黛玉从小和贾宝玉一起长大,他们青梅竹马,情投意合,郎才女貌,是一对才子佳人。薛家还鼓吹了金玉

  • 红楼梦中焦大醉骂说的养小叔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第七回,焦大醉骂可以说是这一章节的点睛之笔,发生在宁国府宴请王熙凤与宝玉之后准备送客时。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焦大是《红楼梦》中出场时间极短但是非常出彩的一个人物,他是宁国府的老仆,当年他跟着宁国公一同上战场还救了宁国公的命,所以当年宁国公对焦大另眼相看,焦大的地位也非同

  • 古代王朝都有宦官问题 宋朝为什么是一个例外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对宋朝宦官问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北宋和南宋享国共三百余年中,没有出现严重的宦官乱政、专权现象。而且宋朝二度覆亡,都是因为外敌入侵所致,成为中国历史上没有直接亡于内乱的王朝之一。这实属罕见。宦官乱政之祸,是很多朝代挥之不去的魔咒。宦官集团可以掌握皇帝的生死废立,甚

  • 梅妃江采萍曾极为受宠,为何最后被乱兵所杀?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百科

    江采萍,号梅妃,他是唐玄宗李隆基宠妃之一,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根据《梅妃传》的记载,唐玄宗时期后宫中曾有这样一位女子,她出身医道世家,自幼聪明伶俐,善于诗文歌舞,且气度高雅、清丽可人,简直就是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在被高力士选入宫中后,迅速独宠后宫,可惜受宠数年便败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