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汉武帝为什么要弃用战车?古代战车利弊分析(汉朝为什么不用战车了)

汉武帝为什么要弃用战车?古代战车利弊分析(汉朝为什么不用战车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177 更新时间:2024/1/16 14:31:29

在先秦时期,战车是很常见的作战车辆,战时可以冲锋,平日可以搬运辎重。据说在夏朝就已经有了使用战车的小规模战斗,而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战车一般都是各国军队中最重要的装备之一。但此后,战车的使用逐渐退出战场,到了汉武帝时期,直接废弃了战车。为什么

?其实战车有利有弊。当人们发现战争中使用的战车存在巨大缺陷时,只能接受被淘汰的命运。

题记:战车曾是古代战争的王牌产品。在古代,战车因其独特的运载能力而在当时备受青睐。从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人开始使用战车到公元13世纪印度人最后一次使用战车,战车在战场上驰骋了3000多年。中国虽然不是最早使用战车的国家,但是使用战车的时间最长,数量最多。可以说,中国是真正的"战车王国"。

车辆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在夏初就出现了,但车辆用于战争却是在夏末。商汤灭夏之战,用了70辆战车。虽然不能确定战争初期使用的是车辆,但从使用的车辆数量少可以推断,当时的战车使用时间不长,可以想象当时的战车并不是直接用于作战,主要是供各级指挥官使用,相当于一"活动指挥所"。这说明在战争初期,战车是意气风发地走进历史的。

从商代开始,战车逐渐由交通工具装备,具备了初级作战水平,开了战车全面进入历史。

在战斗中直接使用战车是在商朝。但在商朝,战车并不是主要的突击力量,只是步兵的配角。商朝末年的牧野之战,封王失败是因为"前弟子叛逃"很明显,商军队的主力是步兵。虽然出动了容战车300辆,虎将3000人,但只是全军4.5万兵力的零头,说明战车并不是周军的主力,战车成为军队的主要兵种和主要突击力量,大约是在西周时期。西周在统计兵力时,战车往往列在步兵之前,而计算战俘时,甚至只统计车马,不包括步兵。如西周青铜器丁羽记载,当时一位将军统率"容车百诚"。这说明战车的地位已经跃居步兵之上。

因为战车已经成为陆军的主要兵种和突击力量,车战成为主要作战形式。西周懿王时代的青铜器记载了一个名叫卜式的人的战斗命令,其中没有提到步兵,而只有战车的运动。诗经}西周一些描写战争的诗歌,几乎都是关于车战的。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当时车战的区域不仅遍布黄河流域的平原旷野,而且延伸到江淮流域的河网。汽车大战的规模是几百倍,大的是几千倍。最大的一次是王玄的南征,他派出了三千辆战车。这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在奴隶制时代,赫梯人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中使用战车最多的。他们在公元前1372年与埃及的战争中使用了2500辆战车。因此,中国在西周时期比其他国家更多地使用战车。

春秋战国时期是战车发展的高峰。当时,战车不仅是军队的主要突击力量,也成为军队的象征。军队的编制是以战车为基础,进攻的战斗队形也是以战车为基础。中间一辆战车,前后左右四个步兵,车上三个士兵,一共75人,称为一骑。所以在春秋时期,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军队的多少,不是以士兵的多少来描述,而是以战车为单位。比如称霸已久的晋国,平时兵力1000人左右,战时4900人,秋苹联盟4000人,之前可谓空。与晋国相抗衡的楚国虽然无法知道其士兵总数,但仅在其边境三郡就能调动3000兵力,实力不会比晋国少。其他大国也有很多战车。鲁有千骑,齐秦各有八千骑。即使是二三流国家,战车也有几百辆。中国国家战车如此之多,尤其是战车作为计算兵力的基本单位,在世界军事史上绝无仅有。这说明古代中国比其他国家更重视战车的使用。

长勺之战是战车作用最集中、战车装备最完善的时代,导致了春秋战国的剧烈动荡。

春秋时期的战争,除了少数例外,几乎都是车战。《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记载了许多车战的事例。在公元前684年的齐鲁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到鲁军战车追击齐军的场面。公元前632年,晋军与楚成淮交战时,晋军骑着的700辆战车,分左、中、右三路排列,左边骑着披着虎皮的马,一举击溃了楚军。公元前597年那之战,楚庄王亲自率领近卫战车30辆,士兵3000人,分两路夹击金军先头部队,乘金军三军统帅意见不一,战斗心不稳之机,在人与人之间冲出。"汽车疾驰而去",奋勇前进,一下子就将晋中军和布军击溃。挤你的钱,然后动员预备队"幽州"四十一回,击退金。在其他战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对车战的生动描述。

随着汽车战的发展,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汽车战战术,各种战术,攻、守、追,一应俱全。进攻时一般是左、中、右三种排列方式,有时也是两种排列方式;每条路都排成一个正方形,台阶交错。战车一字排开,步兵或在战车前方,或在战车两翼和后方。防御或行军时,全军分为前进、正面、中央、左、右、后卫六个梯队。比如公元前550年齐国攻打魏国时,齐军的行军队形包括先锋、神驱、二广、齐、齐五个部分。或者分为前锋、锋线、左翼、右翼、后卫五个梯队。比如公元前541年,晋国和太原之间的战斗,在舒威的带领下没有结束和集团"互相给对方留了五个陈"即前拒、前、后、左角、右角。追击中,为了提高移动速度,一般只用战车。

战国时期,骑兵虽登上历史舞台,但地位仍不如战车,主要作战任务仍由战车承担。战国末期的军事家刘韬说:"车为军羽,困固阵,必强掩北。骑手也是军队服务的,所以跟在敌人后面,没有办法提供食物。如果他们罢工,他们将被打败。"战车的任务是突破敌人坚固的队形,邀请进攻,拦截敌人的退路,而骑兵的任务是追击敌人,切断敌人的粮道,打击敌人的小股部队。显然,战车的作用更重要。所以当时人们评价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弱,还是以战车数量为标准。孟子曾说,有千骑之国,有千骑之国。有时候,虽然战车和骑兵是一起提的,但是战车是列在骑兵之前的。按照战国政策,秦、楚、赵各有"千车骑,万马骑",魏国有"坐六百车,骑五千马",阎已经"尸廊七百车千马"。描述作战部队时,连骑兵都不列,只列了战车和步兵。比如秦朝攻打魏的时候,就产生了"几万人死,几百辆车骑",伐吴,出"皮车一千次,死一万人"。赵和燕救了魏。前者带了10万军队和300辆战车,后者带了8万军队和200辆战车。直到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李牧组织军队时,以战车1300辆为主,骑兵13000人为辅。

到了秦朝,由于对抗西北游牧民族的需要,骑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战车并没有失去主导地位。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有三个坑。其中11号坑为步兵俑,正面210人,第二个均匀排列成三排。主体是38路纵队,各队之间有61天战车,可见是统帅的坐骑。二号坑有89辆战车,400多匹战马,近千人,可以假设是100辆战车的方阵(由于腐烂不足100辆)。三号坑有一辆战车,六十八个勇士,显然是最高统帅的位置。从这三个坑的部队配置可以看出,当时的指挥官并不骑马坐车,战车已经作为独立部队使用。可想而知,当时的战车地位还是高于骑兵的。这种情况直到秦末农民起义才得以改变。陈涉和刘邦的军队任丽仍然是战车。成陈,实力大增,有"六七百名乘客,一千多名骑手,数万人死亡。按照“六塔”来说,乘坐火车的比例是一比十。陈涉的战车比骑兵多,而他派出去攻打秦国的只有战车和步兵。从冯、裴到占领咸阳,刘邦拿"骑兵趣味攻击"胜利也说明战车是刘邦军队的主要突击力量。

楚汉战争是战车和骑兵地位变化的转折点。公元前204年,在刘邦命令韩信张耳进军魏国之前,他问了他的魏军将军的名字。他问的第一个是冯帅,第二个是骑马的将军,第三个是骑马的将军。这是偶然的疏忽吗?显然不是。这说明骑兵已经取代战车在军队中占了第一位。事实上,在韩信对赵的战斗中,进攻赵营的先遣部队是2000骑兵。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项羽被逼得走投无路,吴江被关英将军麾下的骑兵迎娶。骑兵成为主要突击力量,很大程度上离不开项羽的积极倡导。按照班固对古代兵家的分类,项羽就是所谓的"情境主义者;的代表。其指挥特点是集中兵力,猛打猛冲,强攻硬取。骑兵比战车机动性强,所以更适合"情境主义者;战术应用。所以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多次使用骑兵击败刘邦。这种情况迫使刘邦组建独立的骑兵部队,作为解决战斗的重要手段。

汉武帝攻匈奴,开启骑兵时代。战车的实用逐渐被淘汰,骑兵为追求速度闪电战而登上历史舞台。

战车在汉武帝时代终于被赶出了战争舞台,武帝发动了几次对匈奴的战争,都是骑兵获胜。其中,元寿四年(公元前119年)的一场战争中,出动了10万骑兵,"私信马"十四万匹马。一次派出这么多骑兵是史无前例的。从此骑兵完全统治了战场,战车不再是作战武器,而沦为交通工具。汉武帝为了主动进攻匈奴,从宏观上认为战车不再有任何优势,战车也因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中国征战了1000年的战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现象,而是历史的必然。我们知道,战车的历史与奴隶社会的历史人体是平行的。在奴隶制时代,只有奴隶仁慈阶层才有资格当兵。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一样,这些特权阶级也应该在战争中维护自己的尊严。乘坐战车是表示宽大的一种形式。而且由于中国古代汉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不发达,骑兵出现较晚,战车成为中国古代唯一的机动手段。这是中国奴隶社会战车高度发达的根本原因。随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逐步过渡,军队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大量农民涌入军队。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这些"普通人"当然不能和以前的奴隶主贵族相提并论,所以不能享受乘车作战的特权。同时,由于骑兵的出现,部队获得了更具机动性的新生力量,对战车的需求大大降低。

战车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它被历史淘汰的重要原因。战车比步兵有更高的机动性和更强的突击力,但这种优势只有在空flat地区才能发挥出来。由于车体笨重,难以驾驶,遇到山地崎岖地带机动性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不如步兵。例如,公元前709年,在晋朝晋义的限汾之战中,所骑的车马被什么东西挂着不能动,就被晋国俘虏了。公元前541年,晋与群帝太原之战,晋军战车遇险受阻,无法前进,被迫"毁坏一辆汽车是可以的。放弃战车,改用步战。随着战争区域的扩大和强度的提高,战车越来越不适应战争的需要,必然会被新的快速移动的部队——骑兵所取代。)

汉朝与塔尔坎作战。

少数民族的影响也是战车衰落的直接原因。骑兵是中国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的产物。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是靠骑射建立起来的。与战车相比,骑兵受地形限制更少,机动性更强,更容易维护。随着汉人的作战目标越来越转向少数民族,原来的战车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为了对敌斗争的需要,汉族被迫效仿敌人,放弃战车,发展骑兵。

标签: 战车骑兵步兵

更多文章

  • 大禹治水的新证据是什么(大禹治水劈山的证据)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洪水,治水,都城

    以顾颉刚先生为首的古生物学家对大禹治水的真实性提出了诸多质疑。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白鸟仓吉就认为尧、舜、禹不是历史人物。这些说法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国内大多数学者并不认同顾的观点。毕竟很多早期文献都有关于禹治水的故事,不可能抹去。只是这些故事中确实包含了大量的神话,需要认真清理,才能弄

  • 叉积方向怎么判断(叉乘方向怎么判断)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方向,向量,判断

    在向量运算中,叉积是计算两个向量的乘积以及它们之间夹角的重要工具。然而,正确判断叉积的方向对于解决许多几何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介绍叉积方向的判断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概念。第一,右手定则叉积的方向可以由右手定则决定。将右手放在两个向量形成的平面上,沿着第一个向量的方向向第二个向量的

  • 秦国灭亡的时候南征的秦军为什么没有回来(秦国灭亡为何秦军不出现)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始皇,秦朝,岭南

    秦朝的短命灭亡,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遗憾,但也是历史的必然。毕竟在当时这样的情况下,秦朝如果能活下来,那真的是奇迹中的奇迹了。在秦朝即将灭亡的关键时刻,已经被秦始皇派往南方的军队依然岿然不动,最后甚至建立了南越国。为什么?既然是秦国军队,为什么他们不回来保卫秦国?1.不是秦始皇的命令。有人可能会认为

  • 明朝三大营是哪三大营?(明朝三大营是哪三大营)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营,神营,明朝

    最近大家都在看大明风华,三大阵营,大家看到都很兴奋。所以有些人问过,也看过,但是不太了解。所以有人问了,这是哪三个阵营?这三个营在明朝的地位和战斗力如何?大家一起来分析揭秘吧!明朝的三营是:五营、三千营、姬神营。当然,明朝三营的地位是很高的,当时的实力已经接近无敌,太牛逼了!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建立了

  • 伊朗和沙特为何仇恨那样大?(伊朗和沙特为什么关系不好)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沙特,伊朗,美国

    说起伊朗和沙特,其实都是很有意思的国家。虽然同为中东国家,但完全没有兄弟情谊的感觉。他们不高兴地看着对方,几乎都讨厌对方。所以我们想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仇恨?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一起分析一下吧!沙特与伊朗的仇恨几乎与两国历史一样悠久,涵盖历史传承、大国关系、教派、政治等多个维度。两国的世

  • 为什么说夏姬是春秋第一艳妇?(夏姬是春秋时代公认的四大美女之一)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季夏,夏正,楚庄王

    说到严复,知道这个故事的人还是很多的。其实严复在今天和古代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所以在理解上有很多不同的含义。所以在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叫季夏,他似乎被称为春秋第一严复。那为什么呢?让我们跟随边肖来揭开这个秘密吧!中国古代美女太多了。除了四大美女,历史上还有很多女人留下了名声,但这名声大多是贬义大于褒义,

  • 英国最传奇的女王是谁?一生未婚活到了岁(英国最传奇的女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伊丽莎白,英国,一世

    在我国历史上,女性的地位并不是很高,所以女性当皇帝的唯一例外就是武则天。有人可能会说,还有慈禧,但要知道,慈禧只掌握最高权力,不是皇帝。但这种事对英国人来说是家常便饭。英国历史上有很多女王,她们把英国管理得很好,并没有因此而衰落。特别是有一位女王,她在位期间让英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就凭这一点

  • 武则天出家寺院在哪武则天出家的原因是什么(武则天寺庙出家几年)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武则天,唐太宗,李治

    不得不说,武则天是天生的女政治家。她很擅长察言观色。虽然在李世民时期并不受宠,但她却成了李治最宠爱的公主,一步步坐上了王位。李世民死后,武则天做了尼姑,带了一些无儿无女的妃子,但李治一直关心武则天,所以最后还是被接回了皇宫。很多朋友都很好奇武则天是在哪个寺庙出家的。今天借此机会给大家讲讲武则天出家的

  • 谁提出法布里齐奥的绳子不会弯曲?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韩非子,法律,思想家

    虽然“法布贵之,绳不弯”这句话被广泛引用,但是提出法布贵之绳不弯的人,却来自中国古代的另一位思想家——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在《韩非子》一书中写道:“君子之道,是言而有信,行而有果,学而有信,简而实,不乱而不谋,好而不急,故法不贵,绳不柔。”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 楚成王为什么没称霸(楚成王是怎么上位的)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楚成王,楚国,若敖

    在楚成王统治时期,他扩大了自己的领土,打败了宋襄公,统治了中原。楚成王为什么不是春秋五霸之一?恐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楚王在城濮之战中被晋文公打败,导致了楚国没有成为真正的霸主。其实楚成王一生成就斐然,只是结局尴尬。最后被太子逼自杀。在楚国王乘登基初期,由于他的仁慈和与其他国家结盟,他没有成为五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