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为了剧情的需要,或者为了作者个人的好恶,对正史的改编或者虚构总是那么多,总会误导很多人以为这才是正确的历史,很多原本不是这个人做的事情也会被误认。所以,今天,我们来看看。书中关心汉朝,不给曹操出主意的徐庶是个什么样的人?
徐庶
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但他的描述与历史真相相去甚远。
《三国演义》中,曹操带着谋士程从颍川把徐庶的老母亲接来,程羽模仿徐的笔迹,伪造了一封信,骗取徐庶投奔曹操。为了报答刘备会见他的恩情,徐庶推荐了诸葛。到了许都后,许舒被母亲骂了一顿,许的母亲一气之下自杀了。从此,徐叔"身在,身在汉"千万不要给曹操定下终身大计。
与历史不符的情节主要有两个:一是徐庶推荐诸葛;第二个是母亲的自杀。
其实,罗贯中关于徐庶向诸葛举荐的文字是有瑕疵的。据《三国志·舒舒与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年轻时,"每次我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我都不能做出承诺。而渤陵的崔和颍川的则直爽爽朗,为人友善,堪称忠厚。"也就是说,徐叔不仅是一个光明的知心朋友,还被他的才华深深折服;而且徐叔侠义大度,绝对不是庞涓那种爱吃醋的人。他害怕诸葛亮会矮化自己。况且诸葛亮隐居的襄阳隆中离刘备的新野不远,显山不难。有了以上三个因素,徐庶直到投曹才推荐诸葛,与其说是对刘备的感激,不如说是不忠的表现。
他为什么不早点介绍诸葛亮?可见罗贯中对此有所疏忽。刘备在新野的时候,徐庶是军师。但是徐庶做了这么久的军师,为什么不告诉刘备,这附近有很多重要人物呢?为什么不帮刘备安排这些人出山?会不会是诸葛亮、庞统这样的人抢了他们的风头?徐庶走的时候,徐庶把这些人的情况告诉了刘备,让刘备邀请诸葛亮。之后,徐庶去找诸葛亮,请他帮助刘备。而诸葛亮听了徐庶说他母亲的话,知道徐庶要死,却没有阻止他。那不是很有趣吗?
据史书记载,徐庶在取得刘备信任后,确实立即推荐了诸葛亮。而刘备的《三顾茅庐》也正是在徐庶的帮助下完成的。《诸葛亮传》里写得很清楚:"已故的主说,“你跟我来。”舒悦:“这个人可以见,但不能冤枉他。将军应该白开了。"如果不是刘备对徐庶的才华深为赏识,对他言听计从,那么即使刘备再重视下士李习安,广纳贤才,也不会如此有耐心。在张观的投诉下,他亲自邀请了一个刚满26岁的年轻人来帮助他。据史书记载,公元207年诸葛亮出山,208年徐庶投奔曹。所以诸葛亮并没有接替徐庶成为刘备的军师,而是两人一起在刘备的军中效力了一年。
至于徐庶的母亲,《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与正史大相径庭。查一下《三国志·舒威·程羽传》,你会发现程羽和徐庶投曹没有关系。徐庶的母亲不是被曹操从徐庶的家乡颍川迁来的,而是在208年9月刘备在大阪战败时被曹骏俘虏的。这在《三国志》和《资鉴》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三国演义》中,关于许都一个普通母亲自杀的官方记载,毫无疑问都是罗贯中编造的。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罗贯中对许穆这位刚直刚毅的古代女性的刻画并非空穴来风。许穆之死的原型是楚汉相争时刘邦将军之母墓。
公元前205年,汉朝在荥阳守墓,项羽出不去。他气得派人去沛县抓太后,想利用皇陵最孝顺的事实,最后太后不肯自杀,终于让项羽的如意算盘落了空空。
但罗贯中对这种替代方法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试想一下,徐叔是一个豪放不羁的人。如果他母亲死在许都之日,恐怕许舒也不会愿意在曹操那里虚度一生。正是因为有老母亲伺候,徐庶不得不向曹操许下空头承诺,但又不得不忍让,不送。他不可能像关羽一样弃曹操而归汉,重新找到自己的旧主。
总而言之,徐庶的一生是个悲剧,很难表现出对刘备的野心。为了母亲,我会抛弃主人,虚度一生。从封建传统道德来看,徐庶似乎做到了忠孝兼备,但是"我辜负了凌云的大手笔,我一辈子都没放下"有天赋并不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