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朱元璋称帝后,为什么家乡凤阳的乞丐越来越多?

朱元璋称帝后,为什么家乡凤阳的乞丐越来越多?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685 更新时间:2024/1/19 11:09:08

很多人都知道,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朱元璋就是从这里一步步当上皇帝的,如果一个地方有皇帝,对这个地方的人来说应该是好事。毕竟这里是皇帝的故乡,他给这里一些优惠政策是很正常的。但历史上,朱元璋称帝后,凤阳乞丐越来越多。原因是什么?为

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这些乞丐会变成乞丐?

1.朱元璋称帝后的政策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有九年饥荒。大家庭卖田,小家庭卖孩子。只有我家不卖,扛着锣鼓走来走去。"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首耳熟能详的民歌,尤其是配合凤阳花鼓的曲调。听起来既愉快又悲伤。为什么有点凄凉?因为这种民歌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类人,比如凤阳乞丐,甚至一度成为招牌。人们一提到乞丐,第一印象就是凤阳人!

再来看凤阳花鼓,这是这首民歌的配乐。鼓很小,和我们平时吃的瓷碗一样大,鸡腿很细,两根,跟筷子一样。是的,凤阳花鼓最早的原型是一双筷子和一个碗,是凤阳乞丐的初级装备。也正是有了这套设备,它走到哪里,就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凤阳花鼓。

然而,当我们仔细看歌词的时候,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按理说,朱元璋当了皇帝,一定要集中全国的力量,大力发展凤阳。凤阳应该很有钱。他怎么能卖田卖子,当乞丐呢?

这就要从明朝洪武到永乐年间浩浩荡荡的移民政策说起:移民不是明朝发起的,而是朝廷逼迫大规模移民,明朝应该是第一个。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主要是受战争影响:比如东汉末西晋初,由于中原连年战乱,"中原户口,十不存一。"一方面中原地区的人们逃往相对稳定的南方,另一方面北方和西部的少数民族也内迁,这也造成了南北两朝的对峙。

然后就是"安史之乱",导致中原大量人口南迁:"天下衣冠,避吴栋,永嘉南迁,却不在此。"

然后到了后来的宋朝"靖康之难"整个宋朝皇室南迁,同时也有很多人随之南迁。

但是,这些迁徙都是战争造成的,是民众自发的行为。然而,明代的迁徙却并非如此。这是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强制迁移。由于元末的战乱和中原地区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大量的人失去了生命。明朝建立后,面对中原地区土地贫瘠、人口稀少、财政收入锐减的情况,朱元璋开始筹划大规模移民:"大乱之后,中原波涛汹涌,人丁稀少。所谓开荒,增加户籍,是中原的当务之急。"

现在在中原,凡是有家谱的家庭,回去翻看家谱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一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洪通槐树。那恭喜你了。我们是老乡。我们都是从明朝初年比较富裕的山西搬过来的。

那么凤阳这个并不富裕的地方,根据移民的特点,也不会是首选。而且移民凤阳只是明朝大移民大潮下的一个小环节。为什么外地移民不能留下乞丐,为什么凤阳移民要勾搭乞丐?

其实这完全是朱元璋好心办坏事!

这种做法有什么问题?

这件事还得从朱元璋登基后关于都城建在哪里的争论说起: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应天)称帝,国号大明洪武,但关于都城在哪里,朱元璋陷入了困境。按照我们的理解,他是从南京(应天)出发的,把南京作为首都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当时的环境存在很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世界不确定,北方还在打仗,从南京运粮草到北京(大部分)成本太高。如果你想通过陆路送一卡车的粮草到北京,你得带着一卡车的粮草在路上吃。走海路不顺利,走海路很危险。就算不翻船,一路上的海盗也惹不起。如果真的能发到北京,成功率只有40%。

另外,朱元璋有一点迷信:自古以来,以南京为都城的朝代,大都是短命的,比如东吴,东晋,南北朝的宋、齐、梁、陈。最多不过百年,所以南京绝不是朱元璋首选的都城。但此时元朝尚未灭亡,天下还有大片土地不在朱元璋手中,一时半会儿是不可能选择都城的。

朱元璋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登基后,大臣们不敢轻言定都。必须由皇帝自己决定。这正是项羽所说的:"富贵不归故乡,似夜行,谁知!"

朱元璋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也很虚荣,也是为了报效家乡。于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即两京制,大力建设家乡凤阳,成为明朝的都城。

这个地点在林好(原濠州),朱元璋把它改名为中和殿,并给出了修建的理由:"站在世界中央,集四海之民!"

既然是建设之都,人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凤阳常年挨饿。不然朱元璋当初也不会造反。所以当时地广人稀。为了建设自己的家乡,朱元璋连续将四种人迁到凤阳:

第一种人是工匠,在施工中不可或缺。这样的人很多,估计有几十万,都是从全国各地抽调的。第二种人是军队,这很正常。中都修建时,必须有人看守,修建过程中也需要军队监督。第三种人最惨,江浙富人,被朱元璋逼迁;第四种人是罪犯,一种是犯下种种恶行,被发配去做苦工的罪犯,另一种主要是皇族或被关押在这里的官员。

"二月,午时,犯死刑以下之罪者,官私犯者,皆败于凤阳,作为一种赎罪。"

然而,经过六年的建设,凤阳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方面,这个地方真的没有危险可守;二是没有城市基础,成本太高;第三,激起民愤。要知道,元朝之所以被推翻,就是因为徭役太重。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的手下大部分都是凤阳人。一旦到了凤阳,又担心会空,不利于统治。

虽然中都没有建立,但人们搬到了这里,随着中都建设的停止,大部分工匠都被招募到南京建城。至于军队,根本就不是建的,自然不需要那么多。大部分都驻扎在外地。只有第三种人,也是人数最多的,命运悲惨,痛恨朱元璋。

3.朱元璋为什么要把这样的人迁到凤阳?

其实恨是相互的。他们恨朱元璋,是因为朱元璋先恨他们。要知道,江浙一带的富庶地区是张士诚的统治区。张士诚是个坏人,但他对人民很好。红巾军起义遍布全国的时候,资助张士诚的是江浙的有钱人。作为回报,张士诚保护了他们的生命财产。这也导致了朱元璋在扮演张士诚上的巨大努力。得天下之后,他自然对这群人恨之入骨。

把这些有钱人赶到凤阳,朱元璋原本是希望他们发展凤阳的经济。可惜凤阳是个地方:"三年烂水,三年大旱,三年蝗灾!"另外,土地那么多,物资也不丰富。外地富豪的到来无疑提高了当地的消费水平。结果,有钱人活不下去了,当地的穷人也被折腾的够呛。

这样的生活实在难受,于是江浙的有钱人想尽办法回去。不幸的是,朱元璋下令禁止他们离开凤阳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每次农闲的时候,通常是冬天,他们以成群结队乞讨为生,回江浙老家。等到明年开春,再从老家成群结队回凤阳。毕竟地要种,旱要开...

还有凤阳花鼓"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有九年饥荒",明朝的时候肯定不敢唱,毕竟朱元璋杀人不眨眼。这首民谣真正的流传其实是在清朝,凤阳还是凤阳,还是天灾不断。人们今天不敢攻击皇帝,只好把老朱从锅里拉出来。

但无论如何,朱元璋的凤阳移民政策无疑是造成这一幕的原因。当然,除了凤阳移民,中原移民无疑是一个利好政策。

我想把家乡建设好,但是没想好。我被这些凤阳叫花子怪罪,传遍天下。真正受益的原凤阳人有几个出去乞讨了?

标签: 凤阳朱元璋明朝

更多文章

  • 详解朱棣为什么要反朱允炆(如果朱允炆不撤藩朱棣会反吗)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迪,兵权,造反

    最近,许多人都说这个朱允炆当皇帝的时候其实是好的,他不是一个坏国王。为什么这个朱迪还想造反?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大家一起探讨。今天,我们将详细讨论为什么朱迪必须反对这个朱允炆。如果你有兴趣,不要错过。让我们来看看。1、朱允炆收回朱迪的兵权。事实上,朱迪反对朱允炆的一个核心原因是,朱允炆想收

  • 汉朝名将关英是个什么样的人,又是怎么死的?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邦,将军,项羽

    关颖这个名字可能不是很多人特别熟悉。他是刘邦建立汉朝的众多开国功臣之一,被誉为项羽的终结者。后来,他被任命为总理,这表明关颖仍然很强大。但是为什么这么厉害的人在历史上却不出名呢?关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多厉害?关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今天就让边肖带你去看看吧。1.关颖是个什么样的人?汉朝开国功臣是太尉

  • 雍正成为皇帝后“四爷党”成员的结局都是怎样的?(雍正和几个阿哥最后怎样)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世宗,世宗,四爷

    说起雍正和四爷党,真的有很多故事要讲。四爷党可以说是雍正争夺皇位道路上最大的威胁。此时有人问,既然是最大的威胁,那么这个四爷党在雍正后来称帝后的结局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和揭示真正的问题。呼叫"四爷党"它本身是否存在是有争议的。在中国古代,皇帝最反感与虾兵蟹将结成朋党,清圣贤(康熙皇帝)也不例外。

  • 我最喜欢的季节英语作文(我最喜欢的季节英语作文五下秋天)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秋天,季节,喜欢

    我最喜欢的季节性英语作文我最喜欢的季节是秋天。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在忙着收割庄稼。这个季节有许多不同的水果,如苹果、橘子、香蕉等等。中秋节是中国秋季的传统节日。人们经常吃一顿丰盛的家庭晚餐来庆祝它。一家人吃月饼,晚上在户外赏月。秋天天气凉爽。所以秋天是旅游的好季节。国庆节是在十月一日。很多人

  • 不易之论与不刊之论的区别都有哪些(不刊之论不易之论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变性,理论,发表

    当表达文章或文字的准确性和不变性时,我们经常使用习语的“不发表论”和“不变性论”。这两个成语虽然相似,但实际上意思不同。本文将讨论“不出版理论”和“不变性理论”的区别。一、不发表论“不发表论”是一个习语,通常用作宾语来描述一篇文章或讲话的特点。意思是讲话准确无误,无可挑剔,不能修改或抹去。这个习语强

  • 曾国藩是怎么改掉好色的毛病的?(曾国藩为戒色想出两个办法)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曾国藩,自己,父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即使是一些历史上被称为圣人的人,也曾长期对自己的缺点深感困惑。不到最后我是不会决定改变自己的,因为只有敢于改变才会有更好的明天。As"完美的时代"曾国藩本人也有很多问题,比如他曾经记载"第一,停止吸烟,第二,停止说谎,第三,停止不尊重"这三戒是曾国藩的短板。他吃烟的时候更容易改

  • 为什么说严嵩之子严世蕃是冤死的?(为什么说严嵩之子严世蕃是冤死的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严嵩,嘉靖,严世蕃

    严嵩和严世蕃在历史上名声不佳。严嵩被认为是一个天才,但他的聪明并没有给他带来好名声。反而日后被骂得很惨。严世蕃最终被皇帝处死,这是他为自己的恶行所得到的报应。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严世蕃的死不是他自己造成的,而是被冤死的呢?今天让我们来看看严世蕃的死因。是一些冤案吗?1.严世蕃是怎么死的?有一次,严嵩

  • 西晋灭亡后,孙吴为什么不复辟国家?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东吴,江东,西晋

    说到西晋国家的灭亡,还是比较有争议的。都说西晋虽然灭国,但其实当时东吴很多宗族都可以复辟国家,只是东吴没有这么做。为什么?其实仔细想想,东吴最后是不是帮助建立了西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让我们和边肖一起继续揭秘分析吧!东吴没有趁机复辟是因为江东士绅对东吴没有感情,对西晋有好感。题主指望东吴

  • 荀和曹操的矛盾是什么?荀对是无奈却无能为力。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曹操,汉朝,汉家

    荀和曹操是知心朋友,但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荀/克洛克-0/无奈无能为力。事实上,荀凌俊错怪了曹操。他认为曹操可以继续为汉朝效力,但曹操的做法是一步步取代汉朝皇帝,所以两人才会产生冲突,导致荀不再被重用。曹操之所以能拥立皇帝做诸侯,荀功不可没,但恐怕事后会后悔,但汉朝的衰落是不可阻挡的,被取代只是

  • 张飞战斗特点介绍面对吕布丝毫不畏惧(张飞的战绩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吕布,关羽,张飞

    就三国武将的综合实力而言,张飞可能一直被低估。很多影视剧喜欢把张飞刻画成一个鲁莽的人,导致很多人对他产生误解,觉得张飞冲动,缺乏谋略。其实老版的《三国演义》张飞比新版的好看,人物也细腻很多。战场上的张飞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坦荡无畏,这也是作为一个军事统帅非常难得的品质。而且张飞也不是蛮干,比战略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