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蜀汉末年的太监黄浩是什么人?他是杀害蜀汉的凶手吗?

蜀汉末年的太监黄浩是什么人?他是杀害蜀汉的凶手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977 更新时间:2023/12/30 23:44:26

说到姜维,他曾经为了避祸,不得不在栈中填海造地,而这是朝中宦官黄浩的干涉。本来姜维想直接杀了黄浩,但是被正真拦住,无奈之下走了出去。然后你要让人好奇。黄浩是个什么样的太监能让姜维敬而远之?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太监闹国事的事情,但这些事实或者说辞

是后人为了逃避而想出来的吗?

原文:魏本游国,攻战多年,功业不立。宦官黄浩等人卷入权力纷争,右将军严羽被拿来与谢浩相提并论,而殷浩欲废魏淑玉。魏也对此表示怀疑。所以害怕危险,再也不回成都了。——《三国志·姜维传》

姜维本被发配异国流放,连年征战无果,而宦官黄浩等人则在朝廷玩弄政治。右将军严羽和黄皓乱成一团,黄皓密谋废掉姜维,用严羽取而代之。姜维也怀疑黄皓,所以害怕,不肯回成都。

一般认为,这个名叫黄浩的太监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这个论点没有什么新意。国亡,皇帝是对的,文官是对的,武将是对的,太监是背锅的自然人。谁让他们丢了东西呢?平心而论,蜀汉的覆灭确实有黄皓的因素,但这是一个非常大而复杂的问题,黄皓这个小身体承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

黄浩的罪名是什么?三国志只有三篇。

第一,独裁。据《列王传》、《董允传》、《陈友传》记载,黄皓在被压制多年后,终于掌握了国家大事。宦官掌权,无论好坏,都是犯罪。

第二,拉帮结派,排挤忠臣。黄皓主政后,与陈佐、严羽内外呼应,使诸葛瞻保持沉默,先后排挤了刘禅的弟弟柳永、范俭、罗先、姜维等人。最牛逼的是姜维曾经要求处决黄浩。在被刘禅拒绝后,他邀请自己收回土地,不敢回到成都,因为害怕被黄皓陷害。

第三,主动行动,隐瞒关键军事问题。众所周知,邓艾的突然袭击直接导致了蜀国的灭亡。其实姜维已经意识到了防线的漏洞,并且已经写了一封信,"据说钟要统治关中,如果他想取得进展,他应该让张仪廖化守着阳安关和桥以防万一。"但是黄皓算命断定魏不会进攻,就压下了这个关键性的军事部署要求,根本没有看到。

黄浩的人生轨迹至少和四个人有关。第一个当然是刘禅。皇帝刘禅实际上非常谦卑。从诸葛亮开始,一批大臣就一直拿着始皇帝的遗志,压力很大。只有和黄浩在一起的时候,刘禅才会放松。面对黄皓的迎合,刘禅能体会到做皇帝的乐趣。因此,刘禅会信任黄浩,重用黄浩。

第二个是董云。作为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董允接过了诸葛亮的责任,"一方面是评判高手的正确颜色,一方面是郝的责任"在董云的力量下,别说黄浩,就连刘禅都不敢炸他的翅膀。在董云的刻意打压下,"在最后诺言的世界里,郝只不过是黄"玩皇帝的小太监。

第三个是陈佐。陈墨接掌董允之后,不仅放松了对黄浩的限制,还与他勾结起来控制国家事务。

第四个是姜维。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年复一年对曹魏发动北伐,企图复辟汉朝。认识到黄浩的危害性,他写信要求处死黄浩,但没有得到。因为黄皓在朝廷很有势力,姜维怕被报复不敢留在朝廷,自邀平定田地,连成都都不敢回。

开始给黄浩明不公正。黄浩是刘禅身边一个值得信任的太监,侍奉刘阿斗是他的工作,迎合奉承是应该的。刘禅压力很大,黄渤试图给刘禅减压似乎没有错。黄浩独裁似乎并没有造成太坏的后果。《三国演义》第113、15回直接把姜维在两次战役中占优但最终战败归咎于黄皓。但是三国演义不是历史。

至于派系,即使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益州的地方派系和外国派系就一直在不断地争斗。之后北伐派和休息派同样争吵不休。政治斗争,文官武将都可以,为什么宦官不行?隐瞒纪念馆的后果更严重,但换个角度想想。就算阴平小道没有奇袭,舒还有救吗?不一定!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刘禅投降时,蜀国只有28万户94万人,却有10万大军,4万官吏。平均不到三个家庭要负担一个军人,七个家庭要负担一个官员。人民早已不堪重负,国家濒临崩溃。我们先来看看刘备入川前的郡县史。东汉末年,巴蜀有117.5万户,522.4万人。由于地理因素,此处未灭,中原大量户流入益州,故庞统曰:"如今益州富强,户口百万。"

从刘备入蜀到刘禅投降,近50年间人口减少了80%。在这种情况下,连生存都是问题,北伐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蜀汉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而黄浩的罪过并没有那么大。

有一种观点认为刘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知道事情做不成了,他果断投降,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避免了人民进一步遭受战争之苦。从这个角度来说,黄渤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据史书记载,邓艾攻陷成都后,听说黄皓是叛徒,想杀了他,但黄皓最后还是让邓艾侥幸逃脱了。

虽然刘禅"不思蜀而乐",曹魏终究不会把这么亲密的朋友放在刘禅身边。所以黄渤后来的结局也成了一个谜。在浪漫里还是比较简单的。早在119世纪,刘禅迁都洛阳,当年司马昭因黄浩祸国殃民而处死了他,结束了他的命运。

三国时期是宦官历史的低潮期,黄浩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既然是最出名的,当然要背黑锅。历史从来都是这样的。

标签: 诸葛亮宦官益州

更多文章

  • 唐代诗人陈子昂是如何出名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陈子昂,古琴,诗人

    很多人都知道唐代诗人陈子昂,知道他的诗史无前例,但他出名的方式与其他诗人截然不同。还有很多人找到当时的著名文人,呈献自己的作品,或结交名人,或博取功名,但陈子昂却很标新立异,他给自己另辟蹊径的炒作,被称为唐代第一网络名人。那么,陈子昂是怎么出名的呢?"没有人能看见古代国王的古代智慧,只有那些看不见来

  • 应余是一个怎样的人?三国中被忽略的忠义之士(应犼百度百科)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南阳,东丽,南阳人

    这次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三国历史上相对冷门的人物。虽然《三国演义》中对他的描写不多,但他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忠义之人,这个人就是喻影。喻影是南阳人,官职是南阳郡功曹。东汉末年,天下被各路诸侯瓜分。当时,宛城的指挥官侯寅发动了叛乱,并准备在蜀汉避难。在此期间,喻影献出了自己作为一家之主的生命,帮助太守挡了七

  • 厚养薄葬的主张是谁提出的?魏晋时期为什么盛行薄葬?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魏晋,南北朝,曹丕

    其实“养贫葬贫”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在古代,尤其是在皇帝家里,是不可能进行厚葬和薄葬的,都是厚葬和厚葬,每个皇帝死后都想葬。但是到了魏晋时期,薄葬之风突然盛行,曹操曾经告诉自己,死后的葬礼从简。或许很多人都想不到,野心如此之大的曹操竟然主动提出要薄葬。他的后代也遵循这样的规则,曹丕是第一个提倡

  • 为什么汉朝骑兵如此强大?与塔尔坎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匈奴,霍去病,骑兵

    汉朝打败强大的匈奴,也是以匈奴闻名的骑兵阵容。其实很多朋友还不知道汉朝的骑兵有多厉害,和塔尔坎有什么区别。汉武帝以前,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基本上是通过联姻来维持的,因为当时双方处于交战状态,汉军无法取得绝对的上风。直到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优秀将领的崛起,也使得汉朝的骑兵有了飞速的提升,在与匈奴作战

  • 儒林外史沈琼枝人物性格(儒林外史沈琼枝遇到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琼枝,儒林外史,儒家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的代表作之一。《儒林外史》沈琼枝《儒林外史》小说以儒林外史为背景,描写了栩栩如生、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其中,沈琼枝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女性形象。她的性格特征丰富多彩,有着非常显著的人格魅力。沈琼枝是一位美丽聪慧的女子,文学知识很高,被誉为“才女”。在小说中,她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 清代奴婢的地位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奴婢,主人,可以

    中国清朝时期,奴婢的种类很多,身份也各不相同,这取决于她能不能买卖,妻子儿女的地位,被赎、开户或放生的机会,离开主人后的地位和权利。总的来说,清代各类奴婢受《奴婢法》、《尊卑法》和《大清律捕逃奴条例》管辖。它们的共同特征如下:1.它们是商品。清代奴婢除了刑奴,都是可以买卖的。这种个人买卖可以通过公章

  • 因仰慕曹操放弃高官厚禄却为何不得曹操信任并终身不受重用?(曹操为什么不让曹植继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曹操,一个,朱令

    好鸟选择木头居住。在古代,朝臣都希望找到一个贤明的主,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中国历史上不乏男主,曹操就是其中之一。"治天下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他就是正在谈论的那个人。他虽然多疑狡猾,但在爱情方面的才华三国无人能及。否则,魏不会有这么多的文官和武将追随他。但是,这样一个爱才之人,

  • 历史上的名将南霁云是怎样的人(南霁云是怎样死的)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南纪,叛军,贺兰

    南纪云这个人物,可能很多看过梁羽生《大唐游侠传》的人都很熟悉。他是主角之一,南极云这个人物也确实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他叫南霁云,是唐朝、玄宗、唐肃宗时期的名将。你知道历史上的南纪云是个什么样的人吗?南继云为什么被称为一代名将,他的人生是怎样的?今天就让边肖带你去看看吧。英雄往往出现在动荡的时代。只有

  • 朱大同到底是烈士吗?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大同,国民党,反共

    二战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无数中国军民死于侵华日军的枪下。正是在这种危难时刻,中华民族无数军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入侵。但与此同时,仍有不少汉奸畏死投靠侵略者,成为日本侵华的帮凶。对于这些汉奸,无论在哪里,在哪个国家,都是零容忍的态度。一个背叛国家人民的人,真该死。日本宣布投降后,很

  • 关羽到底有多大意才能把荆州弄丢了?(关羽不大意能保住荆州吗)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关羽,荆州,孙权

    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个故事很多人也很熟悉,但是这个故事的重点不仅仅是荆州的丢失,还有"总体思路"。换句话说,如果关羽当初深思熟虑,冷静思考,就不会丢掉荆州。但这种事情毕竟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关羽也不是三岁小孩。他为什么会这么不小心丢了荆州?这得有多粗心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对于荆州的丢失,关羽需要承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