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公和三省六部有什么区别?详解古代最高官员的发展史-趣历史网

三公和三省六部有什么区别?详解古代最高官员的发展史-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676 更新时间:2023/12/19 7:42:10

还不知道三公和三省六部有什么区别?其实所谓三公,就是秦制下中央的三位最高长官: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总揽朝政、负责监察和掌管军事;而三省则指的是中书(负责拟旨)、门下(负责封驳)和尚书(负责经办)三大机构,六部则专指尚书省下设的吏、礼、兵、刑、户、工六部。

三公,据说起源于商周,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太师、太傅、太保,这三个职务都是帮助君主辅政的大臣。其中,太师掌管军事,太傅则负责礼法,太保则主要负责保护君主。如果用部落制的眼光来看待当时的国家的话,这三个人的身份更像是在部落里具有超然话语权的长老。

另一种则是司马、司徒和司空,这三个职务就没有辅政的作用,而单纯是君主下辖的官员了。有意思的是,司马和司徒也分别对应着军事、礼法,而司空则主要负责水利土木。

等到秦朝统一天下时,秦始皇也设置了三公。他当然不需要三个什么事都能对自己指手画脚的老头子当什么长老,只需要能帮他处理政务的助手。因此,在司马、司徒、司空三公的基础上,他把三公改良成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由于皇帝自己本身就是最高军事指挥官,因此太尉的位次就放在了第二位。)

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随后的西汉则全面承袭了秦制,也在中央设置三公。早期,这三个位置是真的能左右甚至扭转皇帝决策的。比如刘邦晚年属意小儿子刘如意,就是御史大夫周昌公开站出来反对,才让此事作罢;刘邦不但没动他,反而死前把刘如意托付给了他。又比如,吕后死后,朝臣和诸侯王们一起共同剿灭诸吕,最后要选皇帝的时候,说话管用的并不是这些刘氏宗亲,而是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

因此,当汉文帝被陈平他们扶持上台以后,首先要对付的就是这帮功勋贵戚。他用了很多手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效果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的个人威信和功臣们的逐渐老去。三公对皇权的牵制,仍然没有消除。

这个问题,要到汉武帝时才有所解决。汉武帝时期的丞相换得像走马灯一样勤,而且大多数都不得善终;御史大夫也只是作为汉武帝操纵官场的工具人,很难对皇帝形成压制;至于太尉更是几乎不常设。除此以外,为了对付以三公为首的外朝官,汉武帝还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种新的制度——内朝官。

所谓内朝官,就是从皇帝的贴身侍从里挑选一些人来帮自己处理政务,从而分散外朝三公们的权力。这些人有的是阉人,也有的不是(而且在汉武帝时还居多),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三个职务,就是尚书、侍中和中书。

这三个职务,本来都是皇帝身边的小官,级别不高,权力也不大。但是皇帝为了分三公们的权力,就得给他们加强权力;他们也逐渐从皇帝的私人班底走向外朝,变成了外朝的实权大臣。

而三公们发生了什么呢?他们被越来越边缘化了。因为汉武帝不仅推出一些文官制约丞相和御史大夫,还通过外戚炮制出了两个分散太尉权力的职务:大司马和大将军。

大司马最先授予卫青霍去病,本来也是用来取代太尉的,后来逐渐变成了和太尉类似的外朝军事首领;而大将军就要纯粹多了——历经整个汉朝,大将军一职基本都是授予权臣(绝大部分是外戚)的,到东汉时更是变成了外戚的禁脔,并且凌驾于整个官僚体系之一,成为了事实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因此,到了东汉,整个权力结构就变成了大将军-三公(此时的次序变成了太尉、司徒和司空)-百官的体制,而百官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尚书令,享有在御前独坐一处的权力(与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合称“三独坐”)。到后来,权臣要么兼任尚书令,要么挂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总之都得控制尚书台的权力。

等到魏晋,中书令、尚书令和侍中更加演变成了事实上的宰相;而在南北朝时期,这三个职务的班底进一步细化,逐渐形成了三大中央机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并在隋唐时期终于形成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制。

那么三省六部制就稳定了很久吗?也没有。比如尚书令,这个曾经存在了数百年的职务在李世民担任过后就成了虚而不设的位置。而从总体上看,由于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对皇权有很大的牵制力量,所以皇帝就势必再扶植一些新的力量来牵制分权,比如翰林学士,又比如后来成为实际宰相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其实,无论是此前的三公,还是唐初的三省,亦或是丞相、大学士、军机大臣,这些曾经在中国官僚体制里站到过最高峰的人,都需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帝的不信任。皇帝总是有要分散最有权力的大臣的权力的倾向,而他们最习惯推出来分权的人一般都是自己的身边人:有的是秘书,有的是亲戚,有的干脆就是服务员。

所以,那些换来换去的官名,以及外戚、亲王或者宦官干政的现象,说到底都是皇帝和权臣(一般是宰相),也就是皇权和相权斗争的产物。皇帝如果强势,那么大臣就是给他干活的(比如汉武帝),皇帝如果受到大臣抑制,那就会想办法培植出一股新的力量来抗衡。而中国历史上宦官干政最深的三个朝代:东汉、唐和明,无不都是这一原因在背后起作用。

所以,历史上那些纷繁复杂的事,说到底也是有内在规律的。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古代的监察官制度是谁发明的?后来又为什么取消了?-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百科

    众所周知在皇权独大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决策相关的辅助机构以及监察官制度,那么这个制度是谁发明的?后来又为什么取消了?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一、监察官制度的兴衰及特点1.监察官制度的发展沿革我国监察官制度的最初确立是在秦朝时期,完成六国的统一之后,朝廷对原本六国的旧有封地进行了

  • 古代赘婿有继承权吗?宋元时期赘婿财产继承权介绍-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众所周知“赘婿”就是“倒插门”的女婿,不论古今,他们的地位都不是很高,那么在古代赘婿有继承权吗?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一、赘婿的由来1.春秋时期的赘婿记载“赘”这个字在古代是有文字解说的“以物质钱,从敖贝”。意思就是说古代想要买东西大多数用贝壳,如果没有那么从儿到孙无论男女

  • 古代储才制度是什么样的?详解其特色-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百科

    众所周知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央管理人才的轮换,古代社会除了完善人才选拔制度以外,还产生了一种专门的人才储存制度。那么古代储才制度是什么样的?一、连接封建社会的储才制度初期1.早年秦国的储才制度雏形中国古代的储才制度在奴隶制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西周时期,在中央人才选拔方面采用的是世卿世禄制度,在宗法制的大框

  • 历史上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盟主是谁?是曹操吗?-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百科

    历史上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盟主是谁?是曹操吗?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关东各地方群雄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虽然曹操出兵,及后到的孙坚夺战,但其他军队只驻军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弃洛阳,挟天子迁都长安,关东军起了内讧,联军决裂,形

  • 董卓为什么放走袁绍-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百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董卓手下的人才有哪些?详解贾诩和李儒-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董卓手下的兵力原本并不多,只有廖廖几千人,然而他却利用这几千人成功的震慑住了当时所有的朝臣们,那么董卓手下的人才有哪些?两位谋士前面说道董卓有两个非常厉害的谋士,那么这两位谋士到底是谁呢?他们就是贾诩和李儒。那个时候放眼天下应该也找不到几个能超越他们两位的谋士,他们都是那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想要得到

  • 董卓的女婿李儒是个怎么样的人?结局如何?-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还不知道:董卓的女婿李儒是个怎么样的人?结局如何?李儒这个人本是做学问的行家里手,在汉朝朝廷里做了郎中令,这个官属于九卿之一,仅次于三公,也算是很大的官了。但是此人野心颇大,对于自己的地位很不满意,于是一直等待时机。终于他等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大将军何进政变失败,董卓借此带军入京,控制了朝政。李儒见

  • 为什么把刘墉叫做浓墨宰相?详解其原因-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百科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趣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清朝乾嘉时期的政治家刘墉的故事。刘墉(1719-1805),字崇如,号石庵、青原、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他诞于书香门第,长于显宦之家。他的祖父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

  • 郭嘉为曹操提供哪些计策?达到了哪些目的?-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百科

    郭嘉为曹操提供哪些计策?达到了哪些目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来了解一下郭嘉这个人。郭嘉是颍川人,在他出山以前,其才能就已经被世人所传颂了。生逢三国乱世,年纪轻轻的按说应该会迫不及待的出山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干一番大事业,然而他却不同于别人,偏偏在自己20岁的大好年华选择隐居。虽说是隐居,但郭

  • 明朝原杰弹劾宁王朱奠培,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百科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您走进明朝官员原杰弹劾宁王朱奠培的故事。原杰是明朝中期的一名官员,出生在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于正统十年考中进士,后被授予了南京御史的官职,没过多久又改为北京御史,并负责前往江西巡按,其间其强力追捕了诸多巨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