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刘瑾贪成明朝首富,朱厚照抓他时为什么不舍?-趣历史网

刘瑾贪成明朝首富,朱厚照抓他时为什么不舍?-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708 更新时间:2023/12/26 12:08:24

刘瑾(1451年—1510年),兴平人,明朝权宦,正德年间宦官。本姓淡,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改姓刘,净身入宫当了宦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说起明朝的政治生态,恐怕不少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起宦官干政的问题。而明代宦官干政的集大成者,毫无疑问当属“九千岁”魏忠贤,毕竟明代天年间的朝政,几乎完全被“阉党”所统治。但魏公公虽然权势熏天,可要论收掠钱财,“九千岁”大人倒还真不及自己的一位老前辈。

公元1510年,一群刑部人员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抄家活动。为什么要用“轰轰烈烈”来形容这次抄家呢?因为经过清点,刑部总共抄出来了1200多万两黄金,2.59亿两白银,而魏公公抓钱抓权了7年,最后抄家也只抄出来了2000万两白银,实在是甘拜下风。

那么,这位“明朝首富”是何许人也?他又是怎样积聚的如此雄厚的财富的呢?

明朝有三位祸国殃民的大太监,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话,第一个是明英宗时期的王振,他把持朝政,陷害忠良,最后搞出了“土木堡之变”,害得明英宗被瓦剌抓走,差点把明朝搞出了亡国之祸。而第二个就是我们这次的主角,“立皇帝”刘瑾。

刘瑾原姓谈,6岁净身入宫,认了一个叫做刘顺的老太监当干爹,也就改姓了刘。根据史书记载,刘瑾这个人实在不凡,胸怀大志。而他的偶像却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上面提到过的王振。

说实话,刘瑾把王振视为偶像,实在是让人颇感意外。虽然明英宗复位之后,把王振“平了反”又立了庙,但公道自在人心,王振的名声是什么样子的,基本早就有定论了。

所以,如果该史料不是后世史学家抹黑的话,那看来刘瑾这小小年纪就不学好,三观实在很成问题,难怪后来也成长为了一个祸国殃民的大奸宦。

不过,刘瑾虽然心术不正,但是脑子还是有的。根据记载,刘瑾颇为奸滑,很能来事儿,因此,虽然在明孝宗时期犯了死罪,但也没有杀头,而是被贬去服侍当时还是太子的朱厚照

而这个处分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绝对是捡了大漏了,毕竟谁都知道,明孝宗的感情非常专一,只有一个皇后,而朱厚照是他的独子,大明王朝独一无二的接班人。跟朱厚照打好了关系,日后绝对不愁东山再起。

刘瑾也很懂得这个道理,他使出浑身解数,变着各种各样的花样陪朱厚照玩,史书中记载的是:“为狗马鹰犬、歌舞角斗以娱帝”。不光唱歌跳舞,还有勇士决斗,以及各种刺激的宠物。

当然,光刘瑾一个人,是不可能承担得起朱厚照的所有娱乐需求的。毕竟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少有的精力充沛,爱玩爱闹的皇帝。

与“道士”嘉靖皇帝、“宅男”万历皇帝、“木匠”天启皇帝不同,朱厚照极其好动,完全不乐意在宫墙里宅着,他甚至干出过半夜冲出神武门,跑到边关找仗打的事情。

所以,当时陪朱厚照玩耍的不是刘瑾一个人,而是包括张永、谷大用等八个宦官,人称“八虎”,而刘瑾正是这“八虎”的领头人。朱厚照登基后,对这几个玩伴也非常够意思,立刻升了他们的官职,而且允许他们参与政治决策。

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是一个与文官关系非常好的皇帝。朱厚照上台后重用宦官,文官们自然不服气了起来。于是他们准备联手逼宫。又是上折子又是闹辞职,折腾的朝政不得安宁。朱厚照哪里见过这阵势,一时间手足无措,“八虎”也是惶惶不可终日,天天抱头痛哭,等待皇帝下旨把他们拿下。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刘瑾展现出了他的机智。他力劝“八虎”冷静下来,然后带着八虎找到举棋不定的朱厚照,告诉他,现在您是皇帝,您有权力做任何事,千万别被那帮喷口水的文官吓倒。我们这八个人跟您感情深厚,您真的忍心抛弃我们吗?

朱厚照刚当上皇帝,还没有使用权力的经验,一听刘瑾这句话,立刻茅塞顿开,凭什么我要被这些文官牵着鼻子走?我是皇帝,我想用谁就用谁,你们想辞职,那就辞呗,想当官的人有的是。

于是,朱厚照一声令下,将“八虎”纷纷予以要职,而领头的刘瑾,自然就当上了号称“太监之王”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文官们一看朱厚照完全不像他父亲,也只能偃旗息鼓。从此,明朝正德的前五年进入了刘瑾的时代。

为什么说刘瑾担任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太监之王”呢?因为这一官职专门掌管皇帝的印信,可以决定任何诏书的合法性。

明朝的内阁可以制定国家政策,但这些政策的决定权,则在司礼监手上,司礼监不给盖章,内阁的决策就是废纸一张。

有了这个身份,刘瑾自然是大权独揽,人送外号“立皇帝”,也就是“站着的皇帝”。毕竟朱厚照天天玩,给哪个文件盖章还不是刘瑾一个人说了算,他不是皇帝谁是?

但有一说一,太监本就是皇帝的家臣,理论上来说,盖章这事儿也只是替皇帝代劳的,到底还是得找皇帝知会一声。但刘瑾是何许人也,他专挑朱厚照玩得尽兴的时候找皇帝奏事,结果自然是朱厚照大手一挥,这事儿你自己不会看着办?然后刘瑾兴高采烈地自行决断去了。

太监作为一个生理结构不健全的人,很容易产生偏执的情绪。明朝三大权宦中,王振和魏忠贤比较喜欢抓权,而刘瑾掌了权之后,便把这份偏执用在了收敛钱财上。

但是在贪污敛财这块,刘瑾干得相当没品位,什么白手套、背锅侠全都不用,就是甩开膀子硬捞。刘瑾曾经忽悠朱厚照下令,要求全国各地方将其财产悉数上交到京师,理由是帮朱厚照改扩建自己的皇庄,但是改扩建个宫廷才需要多少钱?毫无疑问,这些钱财中有不少都进了刘瑾的腰包。

除了贪污工程款以外,刘瑾还下令,任何外地官员进京述职,都必须要给自己交钱,不然考核不通过。而索贿金额则视各地财政状况评定,但最少也得千八百的,一些比较富裕的省份甚至能索到五千两白银,搞得各大地方官上京如上坟,管这笔账叫做“京债”。

除了“见面费”以外,刘瑾还派出了不少自己的属下,渗透到各个地方,替刘瑾搜刮钱财,至于卖官鬻爵更是不在话下。

不得不说,刘瑾的敛财手段虽然高效,可吃相实在太过难看了,不挨骂是不可能的。但刘瑾大权独揽,朝中有谁敢阻拦他他敛财,刘瑾立刻就能罗织罪名迫害他,而且刘瑾作为宦官,估计是有点心理问题,杀人都不好好杀。

比如说,刘瑾曾经专门找人制造了一个几十斤的大枷,要是有人说他的不是,就把这个大枷给人套上,让他戴着这个沉重的东西游街。一般的文官摊上了这个刑罚,多半是九死一生。

但刘瑾的酷烈手段管得住庙堂,却堵不住民间的汹汹之口。挨骂挨得久了,刘瑾也开始“要脸”了起来,打算收敛一下捞钱的力度,尝试有“技巧”的贪污方法。

于是,刘瑾和他的党徒商量了一番,琢磨出来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清理军屯。

这个设想其实非常完美。明朝到了中期,土地兼并日渐严重。明朝在军事上采用的是“卫所”制度,军人们和平时期屯田种粮,打仗时拿起刀枪就能上战场,自给自足,还能给国家纳粮。

但是到了明代中后期,军人们仗着自己手里有刀枪,开始大肆侵吞自耕农的土地,这些土地他们也自然不会跟朝廷报账,上面种出来的东西就被军队吞了下去,而破产的自耕农则会变成流民,而流民向来都是不稳定的因素,最后葬送明朝的李自成大军,其主力正是流民。

因此,刘瑾下令,清理军屯,把军队吞掉的土地还给自耕农,这样一来,自耕农获得了土地,也会给国家上交更多的赋税,刘瑾也能从中多贪一点,实在是个利国利民,更利他自己的完美计策。

然而谁都没想到,这个办法却要了他的命。

原因很简单,军队手里是有刀枪的,叫军队把已经吞进去的土地吐出来?就凭县太爷手里的那点县衙捕快?所以,这个命令是根本没法推行的。但是圣旨已经下来了,按照刘瑾的设想,财政收入是必须要比之前高一截子的。既然法令在军队推不动,那这多出来的钱该从哪里要呢?

由此一来,各地方人民所受到的压迫越来越大,最终,早有野心的安化王朱寘鐇认为时机成熟,便起兵反叛。明武宗则命令杨一清和监军张永前去平叛。

张永是“八虎”之一,但是为人还算有点良心,对刘瑾丧心病狂的敛财与迫害文臣的举动十分不满。杨一清和张永合计了一下,决定除掉刘瑾。杨一清写了一份翔实的弹劾刘瑾的奏疏,请与朱厚照关系不错的张永回京后,在庆功宴上揭发刘瑾。

而张永不负众望,果然在庆功宴上靠着酒量喝倒了监视他的刘瑾,随后立刻找到了朱厚照,数落起了刘瑾的罪行,直接表示刘瑾想谋反,您赶紧抓他。

朱厚照本来喝得也有点迷糊,听张永嘚啵嘚啵说了半天,最后随口附和了一句:“瑾负我。”嘴皮子磨破了的张永终于等到了朱厚照的“准话”,赶紧带人去把刘瑾抓了起来,然后抄了刘瑾的家。

经过统计,刘瑾的家中一共发现了1200多万两黄金,2.59亿两白银,这笔数字在当时看来,无异于天文数字。毕竟明朝末年的国库收入也不过3000万两-7000万两白银左右。当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笔数字过于夸张,用种种考证来证明它的不真实。但不管怎样,刘瑾当政的这五年是真没少捞。

但是朱厚照本来就是喝多了随口说一句,现在酒醒了,一看刘瑾真的被抓了,立即心疼了起来,他特别下令,给狱中的刘瑾送几件过冬的衣服。

但是朱厚照还没来得及继续发慈悲,就被抄家人员送来的几个东西震惊到了。原来,有关部门在抄刘瑾的家时,发现里面窝藏着大量兵器甲胄,还在刘瑾经常手持的一把扇子里发现了匕首。朱厚照瞬间冷汗直冒,意识到这刘瑾真不是省油的灯。于是下令以谋反罪判了刘瑾死刑,凌迟处死。害得无数人家破人亡的刘瑾,就这样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曾经权势滔天的“立皇帝”,就这样被朱厚照一句话给解决了,这可能让不少人大跌眼镜。但实际上,明朝的皇帝拥有着任免任何官员和宦官的权力,所以别看明朝的皇帝个个看起来不务正业,大事小事全靠太监和文官决定,但实际上只要他们想要管事,那么立刻就能重新将权力收揽回自己的手中。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曹操为什么不直接在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操为什么要把汉献帝带到许昌而不是继续留在东都洛阳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逃出长安的汉献帝迎奉至许昌,正式开

  • 曹爽当时与曹芳在一起,为何没有挟天子与司马懿一战?-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高平陵之变爆发后,曹爽为什么不敢挟天子与司马懿一战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权臣曹爽离开洛阳打猎的机会发动政

  • 在曹仁被围困的一年时间里,曹操为何没有派兵救援?-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在被周瑜围困一年时间里,曹操为什么不派兵救援曹仁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建安十三年(208年),由于赤壁之战的大败,曹操不得不退回北方。

  • 刘备为何一直待在白帝城而没有返回蜀汉都城成都?-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夷陵大败之后,刘备为什么不返回成都而是留在了白帝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章武二年(222年),刘备率领的蜀汉军在夷陵与东吴陆逊的作战中

  • 建文帝失败的原因真是他本身的性格“仁孝软弱”吗?-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百科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

  • “武周宰相”狄仁杰为什么没能成为凌烟阁功臣之一?-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百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为大唐复国立下大功的名相狄仁杰为什么没有进

  • 同样精通骑射的唐高祖李渊为什么不亲自带兵打仗?-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百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朝是中国古代最

  • 邓艾能灭蜀国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能取得胜利?-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百科

    根据历史记载,公元263年,魏国司马昭兵分三路,共十六万人进攻蜀汉,那么邓艾能灭蜀国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其中原因,一起看看吧。西路邓艾领兵三万出狄道,进攻沓中的姜维,中路诸葛绪领兵三万进攻阴平,以阻截姜维的退路,东路钟会率领剩下的十万进攻汉中。结果虽

  • 历史上黄皓肆意弄权,姜维为什么除不了他?-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百科

    黄皓是刘禅的宦官,蜀国后主无能,导致了宦官弄权。那么面对黄皓肆意弄权,忠臣姜维为什么除不了他?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对皇帝来说,宦官比任何势力都值得信赖,原因很简单,太监政治上可靠。何以见得?太监没有生育能力!第一,动机上,没有子孙就没有野心。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核心,没有孩

  • 汉中的地理位置非同小可,姜维为何守不住此地?-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百科

    汉中坐落于秦岭和大巴山之间,是出蜀和入蜀的必经之路,它可以作为粮草和士兵的中转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说汉中的地理位置非同小可,那么姜维为何守不住此地?建安二十二年,刘备发动汉中之战,战争持续了两年之久,蜀国和魏国双方各有损失,但是最终以魏国的将领王平投降刘备告终,曹操撤退,刘备占领了整个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