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为何会出现妻、媵、妾?地位有何不同?-趣历史网

古代为何会出现妻、媵、妾?地位有何不同?-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083 更新时间:2024/1/9 17:04:34

华夏明横跨了时间线长达五千年之久远,是现如今最古老且传承最完整的文明。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古代,家庭是统治者实现社会管理的最小单位,夫妇就成为了伦的本原,婚姻也就成了万事之基点。

所以要对于配偶人数和范围加以限制,小则是一个家庭和谐必不可少的因素,大则是整个社会和平稳定的基础支点。

古代各朝都对配偶人数和范围的法律十分重视,以至于现在各国也都将这一问题当做是婚姻家庭法律的重要方面。

婚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两性的结合,反映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要求和社会文化的特点。

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嫁,谓女适夫家。娶,谓男往娶女。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合好之际,谓之婚姻。

这是中国古人对婚姻的理解,受儒家等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古代中国形成了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思想为主要原则的婚姻制度。

周朝创立宗法制,重视家族组织,通过婚姻这种形式,双方的家族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从《礼记·昬义》中所云的“昬礼者,将合二姓之好”即可知婚姻为两姓之事。

这种好合之事,看似是一个新的家庭的成立,实际上则为旧家族的扩大和延续,无论是对夫家还是对妇家:“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先是男女之间缔结婚姻,结婚后方可生子,一变而成为继承本族血统,繁衍一家子孙的结果。

一:古代关于配偶的人数的硬性规定

关于配偶的人数,也要合乎于“礼”。

配偶人数的确定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不断变化,而逐步成型的。

原始社会时,“乱婚”现象严重。

当时,男女双方都没有固定数量的配偶,更不能提固定的配偶,在这里我们不妨称之为“多夫多妻”制度。

周朝兴盛以后,礼制兴起,开始重视起宗法制度,律法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度。

但是实际上为了繁衍子嗣,男子是可以多娶的,只是嫡庶和尊卑要有所区别,不能“多妻”,但可以“多妾”。

所谓的嫡妻,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正室,依照礼制的原则,只允许有一个,不允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以阴阳之分比喻夫妇之间的关系的,以日月之明表示皇帝和皇后的地位(天曰皇天,地曰后土)。

古代典籍中也以“伉俪”等词语来表示男女婚配关系。

我们还要知道“妻者齐也”,正妻的地位与夫君的地位是绝对平等的。

所以,虽然多娶并未被礼法所否定,但是“妻”与“妾”之间的地位一定是要严格划分的。

类似“并后匹嫡”(将妾与后并列,拟同于王后,庶子地位与嫡子相同)的事情都被看作是“乱之本也”。

春秋时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就是“毋以妾为妻”。

由此例,足见嫡妻以妾之间严格区分在古代婚姻之中的地位,以及古代社会发展与统治之间的重要性。

婚姻礼在制度上推重一夫一妻制,所以媵妾制度作为男性实现“多娶”的一种方式就有了其存在的意义。

从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都可以让同姓的女子随嫁,只不过根据地位的不同,所随嫁的女子数量不同罢了。

置于庶人只能有一妻,不可以“媵制”。

这种制度兴盛于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期渐渐衰落(芈月传中,芈月的母亲氏是楚王的宠妾苣姬的随嫁女,后来芈月也是以随嫁女的身份随姐姐芈姝嫁至秦国)。

从地位上来说“媵”是属于“贵妾”,在“媵”之外还有“贱妾”。

这种身份的女子除了没有经过三书六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作主张照婆家的“奔者”之外,还有由于犯罪被惩罚而成为贱妾的。

也有由于被买卖而成为贱妾的,这种身份的女子与后期的婢女地位相差无几。

在总结了这么多关于配偶数量的情况之后,我们不难看出,在宗法社会中,一方面为了胤嗣之续,传宗接代可以“多娶”。

另一方面又要重视嫡庶之分。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恰恰是婚姻的目的和古代社会宗法制所导致的。

主要是为了达到“繁衍子孙”的目的,而认可“媵”“妾”制度,允许广纳姬妾。

又为了维护宗法制的地位,所以严格区分嫡和庶,使“礼”之“亲亲尊尊”不受到破坏。

而这也完全符合千百年来统治者和人民的需求,被统治者所接受,人民所信服。

所以这套制度才能够稳定实行千百年,而不受社会和民众抵制。

二:古代男女嫁娶的范围规定

先就男女双方之间的族系关系而言,还是从周朝开始说起。

周在部族时代采取外婚制,在礼制上表现为以代表昔时部落的姓用以“别婚姻”(这里的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同姓代表着有着同一女性祖先),“使同姓不得相娶”。

在法律上即所谓的“同姓不婚”制度,这一制度对于西周乃至后世的婚姻缔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到了战国之后,“氏”开始出现,“姓”与“氏”不分。

又有赐姓、改姓、义子袭义父之姓,还有胡族开始从汉姓等情况的发生。

“姓”之间发生混乱,仅仅依靠“姓”的异同已经不能准确的辨认血统关系了。

所以将“同姓不婚”加以完善,以“同姓同宗不婚”为原则,这是在族系之间缔结婚姻的认识与规定的一大进步。

《易·序卦》云: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也就是说天地为万物之本,夫妇为人伦之始,由此才会产生父子之亲,君臣之分,上下之义,从而构成整个社会国家。

还是回到古代社会的统治方式来,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国家或者君主不能够直接的实现对于个人的统治。

所以他们要找到一个可以最大限度统治人民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家庭。

所以他们通过礼制、法律来约束家庭,从而实现统治个人或整个上层统治阶层的目的。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历史上鲁肃借荆州给刘备,到底是对还是错?-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历史上鲁肃借荆州给刘备,到底是对还是错?关于这个问题,孙权是这样说的:“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

  •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五原文记载了哪些内容?-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政宣上帙二十五。起宣和七年二月十六日癸丑,尽二十三日庚申。十六日癸丑童贯至京师。十七日甲寅粘罕(改作尼堪)围代州崞县都巡检使李翼死之。武义郎奏差代州西路都巡检使李翼麟州新秦人宣和七年十二月七日金贼(改作人)拥兵南下翼屯崞县为贼(改作敌)所围十一日虏(改作敌)既陷代州则遣李嗣本降翼翼射却嗣本帅士卒坚守

  •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政宣上帙二十四。起宣和七年十二月十日丁未,尽十五日壬子。十日丁未斡离不(改作斡里雅布)陷燕山府。陷燕纪曰:十日金人立旗帜城上十二日斡离不(改作斡里雅布)邀蔡公已下当日於球场相见令东向拜传言曰:大金皇帝赦大朝官乃方议与斡离不(改作斡里雅布)相见之礼公曰:本朝之礼群臣见皇太子旅拜太子答拜金国与本朝讲好累

  •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百科

    靖康中帙一。起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庚申,尽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戊辰。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庚申即帝位(三字改作禅位於皇太子)大赦天下。门下我国家创业守成绍二百年之祚运宅中图大猷三万里之幅员肆及眇躬嗣膺神器永念缵承之重惧剧春冰载惟临御之艰忧深朽索矧今边陲未靖师旅方兴肆推旷荡之恩用慰迩遐之望可大赦天下应赦

  •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七原文记载了哪些内容?-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靖康中帙。起靖康元年正月三日已巳,尽五日辛未。三日已巳下诏亲征。诏曰:朕以金国渝盟药师叛命侵轶边鄙劫掠吏民虽在缵承之初敢怠付托之重事非获已师实有名已戒六师躬行天讨将士锐於敌忾梦卜兆於袭祥庶甯邦国之虞克绍祖宗之烈应亲征合行事件令有司并依真宗皇帝幸澶渊故事疾速检举施行。斡离不(改作斡里雅布)军渡河。是日

  •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八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百科

    靖康中帙三。起靖康元年正月六日壬申,尽七日癸酉。六日壬申行营辎重次尉氏李纲献议城守罢亲征以纲为御营京城四壁守御使。诏今来团结军兵捍御贼马如立到功效并当不用常例持加恩赏多出文榜晓示军兵。诏方今军兴应内外官司局所除留後苑作御前制造御前生活所应副道君太上皇帝外其馀一切依熙丰法令罢者并罢钱物并归左藏库送纳三

  • 《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百科

    靖康中帙五。起靖康元年正月十一日丁丑,尽二十日丙戌。十一日丁丑李纲沈琯与执政同议於东府。南归录曰:初十日琯见李右丞言贼(改作敌)骑不过五万能战者止万馀人太子营不及二千药师常胜约三千骑诸营部兵闻止有三万馀其过河者只有大半可以邀击李纲曰:待与诸公议遂留琯幕中十一日李纲与琯同入阁门续引至後殿少顷同赴东府见

  •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九原文记载了哪些内容?-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百科

    靖康中帙四。起靖康元年正月八日甲戌,尽十日丙午。八日甲戌郑望之与金人吴孝民来。上御崇政殿引见差知枢密院事李梲借工部侍郎郑望之为计议使副再使於斡离不(入作斡里雅布)军前。郑望之奉使录曰:八日同二使人到崇政殿门外幕次上御延和殿望之世则先引见具奏孝民所说及折他之语孝民似不悦今引见孝民等。若有所说乞未可遽答

  • 吕后的权势与武则天几乎一样,为什么却没有真正称帝?-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百科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也有认为汉始于公元前206年一说),史书又称为“前汉”“先汉”,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已经临朝称制的吕后为什么直到去世都没有真正当上皇帝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

  • 清朝妃子为什么都要带着长长的指甲套?-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百科

    清朝妃子为什么都要带着长长的指甲套?其实这些甲套除了好看和保护指甲之外,更多的是为了方便皇帝。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长指甲套的功效最直接是保护指甲论起满清王朝时期后宫妃嫔们人均佩戴长指甲套的原因,首当其冲的一点即是保护指甲;长长的指甲套除去上面所镶嵌的各色宝石之外,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