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川口之战宋朝占据优势 宋朝为什么还是输了-趣历史网

三川口之战宋朝占据优势 宋朝为什么还是输了-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307 更新时间:2024/1/9 7:14:29

对三川口战役,占据优势的宋朝,为何最终输掉战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川口之战是北宋和西夏爆发的一次边境战争,这场战役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是这场战争对于北宋和西夏后来的历史走向,影响非常的大。

这场战争的结果非常出乎意料,实力更强的北宋被弱小的游牧民族党项人打败。

为什么占据优势的北宋,会输得这么惨?

内部分裂、谋求独立

党项族自唐代以来,都是一个保持高度自治的民族。他们承认中原王朝为宗主国,称臣纳贡,双方保持友好的往来。

但是这种相对平衡的局面,在公元981年被打破。

党项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以部落为基本单元生存,不同的部落之间互不隶属,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制度。所以为了争夺利益经常混战,互不买账。

他们名义上的最高长官,是定难五州节度使。

当时的节度使叫李继捧,但是这个李继捧也只是名义上的领导,他也没有任何实权去控制调解党项人的内部问题。

眼看自己要顶着个虚衔混日子到退休,这哥们干脆想来个公司融资重组。

他便学了个东汉王朝的引董卓进京的办法,把定难五州作为筹码,一股脑送给北宋朝廷,并请求北宋政府派兵来接管。

当时的宋太宗赵光义因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失败,威风扫地。

为了能继续重振威望,见到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那肯定是两眼发光坚决不能放过,于是连吞带咽吃掉这张“大饼”。

这下党项族可不愿意了,我好好的蛋糕别人你说分就分,所以接连爆发民族独立运动战争,党项和北宋双方展开了数十年的游击战。

最后在辽国的军事介入下,北宋政府无法两面作战,只得承认党项独立。

虽然如此,但是没有人会觉得党项的实力比北宋强,他们觉得党项人只不过是主场作战,靠游击战消耗北宋。北宋政府也只是觉得负担大而撤兵,并不是军事实力不如党项。

而三川口战役影响深远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场战斗是西夏组织大规模军事武装和北宋军队正面作战,真刀真枪硬碰硬,并且取得胜利的第一次正规战,此战改变了两国此后的军事格局。

那为什么北宋会输掉这场战争呢?

轻敌冒进、思想轻视

第一点是北宋政府轻敌,误判形势。

此时的西夏虽然和北宋进行了数十年的游击战,但是他们自身的实力一点也没有削弱。

相反,此期间党项人不断向西发展,控制了丝绸之路的重镇沙洲瓜州等地。

这样他们就有了财税收入来源,不差钱的党项人迅速组织起了常备军队,建立了完整军工体系,最终形成了国家政权,再也不是散落在各地的部落民族。

并且他们还打造出了,铁鹞子这些领先北宋的军事装备。

相反北宋对西夏的认识,还停留在土匪部落非正规武装的阶段,根本不清楚西夏如今的实力和自己对比,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元昊对这场战争是憋了许久的爆发,他并不是贸然的发动战争,而是经过在边境地区采取骚扰战术,把边境上的宋军的防备情况,包括驻军人数、有无少数民族同盟、领军将领特点、地理位置等摸得一清二楚。

北宋朝廷在建立之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武将的地位限制得比较严格。

崇文抑武的政策虽然带来了国内的和平稳定,最大限度地阻止了拥兵自重的大将犯上作乱的发生,解决了五代时期的军阀割据问题,但是带来的却是宋军在武备方面的孱弱战斗力。

这种战斗力不高的问题,不仅体现在军队的直接作战方面,而且在政治上,尤其是政府内部上下都充斥着一种不想打仗的求和思想。

大家都觉得,反正有的是钱,花钱买和平何乐而不为?

这种说白了就是一种怯战思想。比如之前宋军在占据战略优势的局面下,依然和辽国签订盟约,对形势对战略判断失误,就注定了北宋军事上的被动。

外行指挥、备战失误

第二点是准备不足,指挥混乱。

西夏的李元昊制定军事目标的时候,经过前期的不断试探,他把目光放在了延州。

此地是北宋边境防御力最薄弱的地方,而且周围的防御力量也不强,利于西夏李元昊撕开突破口。

李元昊用兵一向虚虚实实,发动进攻之前,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欺骗战术麻痹宋军。

包括派内应、使用反间计等,可谓是占尽局面的主动权。

而宋军这边的主要领导是一个文官,叫范雍,任延安知州。

此人也是个草包将军,根本不懂军事,属于赵括那一类的纸上谈兵人物。

李元昊击败李士彬,夺下延州北边门户金明寨,外围防线已经全部被拔掉,无险可守。

范雍得知消息后惊慌失措,水平有限的他,也没有能力去识破李元昊的计谋,甚至在匆忙之下和其他宋军将领传递情报,也采取直言相告的方式。

反而被李元昊利用假情报,设计调出延州周围的宋军前来救援,然后李元昊采取半路利用优势兵力伏击的战术。摸清情况的李元昊,在宋军救援的必经之路三川口设伏。

于是当宋军救援延州的将领刘平、石元孙和其他几路援军,共计1万多人赶到三川口时,却发现等待他们的是李元昊的主力部队15万人马。

在一马平川的地形上,1万宋军正面对付十几万的西夏精锐骑兵,后果可想而知。

经过三天的血战,宋军后部将领黄德和贪生怕死逃跑,刘平和石元孙战斗到最后一刻,被西夏军俘虏,宋军全军覆没。

三川口战役是西夏对北宋军事的转折点,奠定了西夏此后独立的军事基础。

之后一系列的战争,北宋和西夏互有胜负,双方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只得停战议和。

从此形成了辽、西夏、北宋三足鼎立的局面。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红楼梦中宝玉总是砸通灵宝玉,是因为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百科

    贾宝玉为什么总要砸命根子通灵宝玉?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红楼梦》里,贾宝玉几次三番要砸掉自己出生时衔的通灵宝玉。别人都把这块玉当成宝玉的命根子,偏偏宝玉不稀罕,他总要砸掉这块玉。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姐妹们和林妹妹都没有玉。宝玉喜欢在內帷厮混,喜欢钟

  • 红楼梦中妙玉生病后是如何治好的?-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中妙玉生病后是如何治好的?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妙玉是金陵十二钗最神秘的一位。她与贾家毫无关系,机缘巧合来到贾家,出场不多却位列金陵十二钗,不能不让人好奇。(第十八回)又有林之孝家的来回:“采访聘买的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

  • 红楼梦中王夫人不信任王熙凤?为何这么说-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中王夫人不信任王熙凤?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王夫人身为王熙凤的亲姑妈,按理说和王熙凤是利益共同体的存在,一直以来表面上是很关心王熙凤的。王熙凤生病的时候,王夫人到处找人参配药;甚至巧姐出天花的时候,王夫人和王熙凤是一样很着急的……可细心的读者早已觉察到,到了最后,王夫人却和邢夫人

  • 薛刚反唐第07回:程咬金朝房辩论,张天左忍气吃亏-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百科

    《薛刚反唐》是中国传统故事,作者是如莲居士,主要讲述了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所害,全家抄斩。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不肯屈服,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的故事。小说从讲史演进而来,故事情节多半出于民间传说,然而书中人物如薛丁山、樊梨花、陈金定、薛刚、薛金莲等等男女英雄都已成为民间脍炙人口

  • 薛刚反唐第08回:张天右教场受辱,樊梨花堂上生嗔-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百科

    《薛刚反唐》是中国传统故事,作者是如莲居士,主要讲述了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所害,全家抄斩。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不肯屈服,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的故事。小说从讲史演进而来,故事情节多半出于民间传说,然而书中人物如薛丁山、樊梨花、陈金定、薛刚、薛金莲等等男女英雄都已成为民间脍炙人口

  •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最后流落烟花地的人是谁?-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最后流落烟花地的人是谁?你们知道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后人解读“强盗”和“流落烟花巷”就是从甄士隐注解《好了歌》开始。现行说法流落烟花巷的有两个人。第一是妙玉,说她“欲洁何曾洁,终陷泥淖中”,是落入了最脏的风流烟花之地。这

  • 薛刚反唐第06回:江夏王救护真龙,通城虎打奸闯祸-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百科

    《薛刚反唐》是中国传统故事,作者是如莲居士,主要讲述了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所害,全家抄斩。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不肯屈服,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的故事。小说从讲史演进而来,故事情节多半出于民间传说,然而书中人物如薛丁山、樊梨花、陈金定、薛刚、薛金莲等等男女英雄都已成为民间脍炙人口

  • 公孙弘是什么人?他最后为何能得以善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百科

    公孙弘最后为何能得以善终?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公孙弘能够做到丞相之位荣休,因为公孙弘比较有危机意识。一来,公孙弘没有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二来,公孙弘懂得审时度势,总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外。但是要将公孙弘推到一个什么值得学习的楷模,或者是什么领军人物,也没有必要,因为公孙弘这个人

  • 曹冲幼时成名却在13岁早早逝世 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百科

    还不知道:曹冲绝顶聪明,为啥13岁便早夭了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这是古人在思及历史上那些少年时就显露出过人才华的神童时,不禁伏案挥毫写下的诗句。白纸墨字中的少年们穿着宽大的衣衫,在春风中嬉戏打闹。他们有着绝顶的智慧,有着绝佳的天赋,因自

  • 章邯为何没有选择投降刘邦?真相是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百科

    兵败于韩信后,章邯为何不愿归降刘邦?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秦末最后的名将章邯曾背叛秦朝,投降项羽,但此后在“楚汉战争”中,被韩信率领的汉军击败后,却没有投降刘邦,而是选择了自杀。既然有过投降经历,相比不会在乎再投降,和他齐名,且有相同经历的另外两位关中王司马欣、董翳就投降了刘邦,为何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