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周游世界,向君主们推荐他的学说,但从未被重用。其中,齐景公在齐国时,对孔子以礼相待,态度非常好,但他从来没有重用过孔子。或者可以说,齐景公本来是想重用他的,但是被晏子的话压制住了,没有重用孔子。那么晏子说了什么改变了齐景公对孔子的态度
呢?晏子为什么说服齐景公不重用孔子?让边肖给你介绍一下。
1.晏子对孔子有什么看法?
孔子对晏婴评价很高。《论语》说:"颜善于与人交朋友,并长期尊重他人。"晏子是"儿子"姓氏,"颜"姓,名"宝贝",单词"钟","Ping"这是他死后的谥号。孔子的意思是,晏子,一个与人长期接触的人,会保持尊重而不失礼仪。这种评价和《论语》中近而怨远的小人正好相反。换句话说,晏子是孔子认可的君子。与人相处久了,很难保持分寸,也很难以礼待人。
但从《晏子春秋》来看,晏婴对孔子的态度显然并不友好。
齐景公说他年纪大了,没有精力去雇用孔子在齐国推行他的思想,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如果我们看看晏子的《春秋》,我们可能有别的东西要隐藏。当孔子来到齐国时,齐景公想奖励孔子,把他留在齐国,但颜英明确表示不同意。
晏婴认为孔子为人倨傲,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放纵人民,不要让他统治人民。对服饰、外貌这些外在事物的追求,并不能从内在的道德上引导和教导民众,所提倡的礼乐使世界变得奢靡,民众的行为更加轻浮。晏婴认为孔子虽然学识渊博,却不能为世人树立榜样,对人民没有帮助。人们两辈子都学不会他的理论,也搞不清楚他所谓的"仪式"再多的钱也买不起他提倡的礼乐。所以孔子只是用繁文缛节粉饰异端来迷惑君主,当然不能稳定齐国民众,改变齐国风气。
2.齐景公为什么不重用孔子?
荆听出晏婴讲得很好,就以礼待孔子,不赏赐,也不听孔子的治国之道。这样,孔子在齐国待不下去了,只好离开。
晏子应该非常反感儒家的理论观点和行为,完全反对儒家的孝道。一旦齐景公在"路上睡觉"我听到外面有哭声。"路上睡觉"它相当于正殿,是专门处理公务的宫室。哭的人是孔子的弟子永裕,他哭是因为母亲去世。知道的人都会告诉齐景公,镝作为儒家的弟子,对礼乐丧制度非常精通。他母亲死了,葬得很重,然后他哀悼了三年。他哭得很伤心。齐景公非常听了镝的行为。晏子对此极不赞同。
颜英觉得古代的圣贤不知道这些规矩和仪式,但也不用它们来教导百姓,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复杂的仪式对活着的人来说很烦,很浪费时间,而死去的人却不知道。儒家礼仪对死者无用,对生者严重伤害。这是一个失去世界的政策,应该禁止,而不是提倡。
《晏子春秋》中的这段话听起来不太真实。如果镝哭母亲的哭声能被宫中的齐景公听到,那就除非它离得很近。如果距离近到可以听到哭声,孔子会不禁止镝吗?孔子非常注意每个场合的礼节,以及他对任何地位的人采取什么态度。他怎么能让匡宇在公路外哭呢?
况且镝的妈妈已经去世三年了。镝会哭得这么伤心吗?儒家的葬礼并不是疯狂地试图表达悲痛,但它"仪式"就是要有约束。亲戚刚去世,一直哭,不择时。在100天内举行"死与哭的牺牲"有时候会变成哭,就是一天可以哭两次,一天一次,一夜一次。三年后,整个葬礼结束,任何时候想起来都哭不出来。
"礼的运用,和谐是珍贵的"儒家讲究礼,在乎心,不只是礼,也不是越复杂越好。儒家也不讲究厚葬,只讲究符合自身身份的丧葬。
3.孔子在齐国的遭遇。
齐景公问孔子国家治理,孔子说:"君君,部长,父亲,儿子。"意思是君主要像君主,大臣要像大臣,父子也要像对方,国家才能走上正轨。
乍一看,孔子是对的。大家各守本班,各司其职。自然什么都不会发生。但是,当出现利益冲突时,如何解决?有些人会善良有礼,有些人不会。单靠儒家思想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几天后,齐景公召集孔子讨论国家政治。孔子说:"政治就是省钱。"这意味着节俭。当齐景公听到这些,它是有道理的。他准备给孔子封地,重用孔子。
当时,齐国的一位医生颜英听说了这件事,跑到齐景公给他出主意。
晏婴当时说,"儒者和儒者都很有趣,难以追踪"就是儒家口若悬河,讲得很好,却没有相应的成文法来规范。到了现代,儒家只能画饼,定理想,却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去执行,相当于空中间的城堡。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当然有用,但仅仅用儒家思想是没有用的。
颜英接着说,儒家的人傲慢自以为是,很难用他们做臣子。而且儒家重视葬礼,为了隆重,不可能形成氛围。颜英的话道出了一个道理。孔子一方面提倡节俭,一方面又提倡奢华的丧事,而且非常善于伪装。说白了就是虚伪。
最后,晏婴说,四处游说,祈求官位的孔子,不能任用。而且,自从王文、周公等圣贤死后,周朝也衰落了,礼崩乐坏已经很久了。孔子又注重仪容服饰,复杂的上下宫廷礼仪,刻意注重步伐的繁文缛节。这些东西几代人都学不会,根本说不清楚。所以,用儒家的东西去改变齐国的习俗,恐怕不是一个好主意。
这一点,西汉末年的王莽解释得很好。王莽借用儒家的虚伪,成功伪装自己,获得巨大威望,成功篡位。后来王莽希望全面恢复周朝的礼仪和制度。结果天下大乱,新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
晏子的话应该代表了当时大多数诸侯国贵族的想法。齐景公不是一个坏国王。听了晏子的话,他没有重用孔子,直到孔子自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