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明王朝是真的穷吗?明熹宗朱由校到底算不算是昏君?

明王朝是真的穷吗?明熹宗朱由校到底算不算是昏君?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411 更新时间:2023/12/11 5:45:57

明王朝前期的确很辉煌,但是在经过明英宗朱祁镇的一顿操作之后,国势迅速急转直下;此后虽然也出现过景泰帝、成化帝、弘治帝、隆庆帝等明君缝缝补补,但却架不住那些个昏君作践啊,所以就整体而言,明王朝的国力是不断衰弱的。直至明王朝中后期时,国力竟然衰弱到连一个人口不到百万的辽东政权都打不过。

明王朝是真的穷吗?其实不然,就整体而言,明王朝皇室可能是历史上最贫穷的皇室了,但明王朝的百姓,或者说是那些达官贵人,却是个个富得流油,以至于海瑞这样的清官都被当做楷模,可当官不贪不应该是最基本要求吗?可是皇帝敢怒不敢言啊,因为明朝的官员们表面看起来党派斗争激烈,但是在涉及关键点的时候(比如钱),却是极为团结,让皇帝无计可施。

崇祯皇帝为何亡国?还不是因为没钱,据说崇祯皇帝曾去苦苦哀求那帮大臣,让他们捐点钱守北京,结果那些大臣把崇祯皇帝当乞丐打发了;结果李自成攻入北京城,专门抢那些大臣,却是抢得金银珠宝亿万;这就是大明朝的臣子们,看得太通透,看得太明白,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家族,换个主子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但他们没想到,李自成不按规矩出牌……

其实关于这些个大臣们的嘴脸,明熹宗朱由校看得清清楚楚,他知道依仗这些表面“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私底下捞钱比谁都狠的人,国家迟早完蛋,所以他决定当一个“昏君”,什么样的昏君呢?他装成一位不理朝政只爱木工的皇帝,然后又找来一个傀儡——魏忠贤,利用魏忠贤去打压那群文人士大夫阶级。

当然,朱由校不可能完全放权,其实魏忠贤只是一枚棋子而已,如果魏忠贤的权力真的如此之大,也不至于后期会被朱由校轻松干掉,要知道唐末的宦官,那才是真的掌握实权,甚至可以废立皇帝;而魏忠贤与之相比,相差太远。其实魏忠贤的真正地位,和刘瑾差不多,只要皇帝觉得脱离了掌控,那就随时可杀。

而魏忠贤最重要的任务就两个,其一是为皇帝“捞钱”,其二是打压东林党。东林党起源于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海内士大夫多依从他。“东林”之名从此而始。后来“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发生,整个朝廷如同在打官司。与东林党相对抗的,众人便把他们为邪党,在东林党势力最庞大之时,朝中几乎都是东林党人,如此强势,可以说废立皇帝也只是党魁一句话的事。

东林党真的在乎国家吗?也许其中有部分真正的爱国人士,但绝大部分都是可以为了自身利益或者党派利益放弃国家利益之人;势大如斯,皇帝又怎么会不恐惧?于是就有了魏忠贤的“阉党”上台,也就是说,其实“阉党”和“东林党”的斗争,可以理解为皇权和相权之争,总体来说,以魏忠贤的“阉党”略胜一筹,但魏忠贤的名字也就彻底臭了,文人墨客为了抹黑魏忠贤,那是不遗余力。

而真正的幕后黑手——朱由校却是在偷偷乐,手中有钱好办事,更何况“阉党”也不全是作奸犯科之人,还是有一批很有能力的,朱由校就拿着魏忠贤搜刮来的钱财,补充着国家;所以终朱由校一朝,虽然有危机,但都没有太大的过错,勉强支撑了下来。但那些士族也不是傻子,没过几年,就猜测出朱由校是幕后黑手,虽然朱由校是皇帝,但他们依然决定报复。

在公元1627年时,朱由校突然心血来潮,带着掌印太监王体乾和魏忠贤等去游湖泛舟,结果一阵风刮来,朱由校被吹入湖中,虽然被救了起来,但自此一病不起;后来尚书霍维华就进献了一种名为“灵露饮”的“仙药”,因其味道清甜可口,朱由校便天天饮用,以致得了肿胀病,逐渐浑身水肿,最终一命呜呼。

首先,这朱由校也算是小心谨慎了,王体乾和魏忠贤都算是绝对的心腹了,结果却被一阵风吹到水里去了,差点被淹死;本来只是受到惊吓并落下病根,但终究没性命之忧,但霍维华却来进献“仙药”,这霍维华起初也算是魏忠贤的党羽,也就算是朱由校的心腹,但奇怪就奇怪在,魏忠贤及其党羽被查的时候,霍维华没点问题,反而升了官,这里就有点问题了,因为按理说,霍维华算是害死朱由校的凶手之一。

看看“红丸案”,泰昌帝朱常洛死后,引发了一场震动国本的大惨案,但朱由校去世后,却是波澜不惊,他的弟弟朱由校不仅没有处罚害死朱由校的凶手们,反而是把哥哥最倚重的魏忠贤等人扫除了个干净;结果是东林党一家独大,崇祯皇帝朱由校吃饭都拮据,就别说给边疆将士封赏了,其实崇祯皇帝时期的很多能臣,都是朱由校在位时期提拔起来的,可惜朱由校自己无福消受了。

那说到底,明熹宗朱由校到底算不算是昏君呢?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是昏君,但却因此忽略了朱由校的真正能力,他16岁继位,在位七年,期间一直小心翼翼的平衡东林党和阉党,利用东林党治国,利用阉党制衡东林党,就是在朱由校这种治国方针的指导下,虽然期间明王朝出现了很多大事,但终究还算是有惊无险;所以在朱由校去世之前,还叮嘱朱由校要重用魏忠贤,但朱由校也许是身不由己,也许是没有听懂,除掉了魏忠贤后,国事迅速糜烂,可惜了。

标签: 朱由校昏君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侏罗纪和白垩纪同属恐龙时代,但两者的环境气候有何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侏罗纪,白垩纪,文史百科

    侏罗纪和白垩纪都是地质年代中的一个时间段,其中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记,开始于2亿130万年前,到1亿4500万年前(略有误差),共持续了5360万年。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开始于1亿4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略有误差),共持续了8000万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 翟衣是明朝皇后礼服,在什么样的正式场合才会穿着?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翟衣,明朝,文史百科

    翟衣是明朝皇后礼服,在受册、谒庙、朝会时穿着。在大型公共场合,比较正式的时候穿,相当于现在的礼服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洪武元年参考前代制度拟定皇后冠服,礼服有九龙四凤冠与袆衣等。永乐三年更定皇后礼服制度,并一直沿用。古人穿衣服真的是很麻烦,不知道穿了多少层,皇后的衣服更是

  • 长孙皇后是唐太宗的嫡妻,她一共生育了多少个孩子?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长孙皇后,唐太宗,文史百科

    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妻,一代贤后,她终年三十六岁,一共生育了七个孩子,三男四女,她对丈夫的皇帝大业辅佐得很好,可是对子女的教育却差强人意,三个儿子都不贤,女儿几乎都很薄命。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她的长子就是皇太子李承乾,李承乾有足疾,因为唐太宗对他的同母弟李泰过分宠爱,

  • 为何说韩琦是位老成持重的宰相?总能出来为皇帝分忧解难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韩琦,宰相,文史百科

    宋太宗、仁宗都曾在大名府郊外畋猎,并题数十首诗,被守臣贾昌朝刻在石碑上。韩琦到大名府任职后,把这些石碑藏在班瑞殿的衬壁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有人劝韩琦拓片摹本呈献给宋神宗,韩琦不同意,此人不理解他的用意。等到韩绛来大名府后,就把诗摹下,进呈神宗。韩琦知道后,叹息道:“我从

  • 马湘兰的命运也如空谷幽兰,她与王稚登的爱情究竟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马湘兰,王稚登,文史百科

    马湘兰,人如其名,一生爱兰,命运也如空谷幽兰,独守寂寞。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秦淮河畔,歌楼酒肆,美女如云。马湘兰容貌平常,眉目纤细,中等身材又如风中弱柳,皮肤白皙。并非绝色惊艳的那种美,却另有一番楚楚动人。马湘兰能诗善曲,又擅画兰,一叶兰独步画坛。文人名士,达官贵人争相求

  • 如果太史慈加入刘备的创业初期,那么他能与五虎将并列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太史慈,刘备,文史百科

    太史慈是笔者最喜欢的三国英豪之一,其忠义无双、英雄盖世,堪称当世人杰。加入东吴后被孙策视为兄弟,其地位甚至在十二虎臣之上。如果他在北海解围期间加入刘备集团,应该会与五虎齐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北海解围期间,刘备处于创业最艰辛的时期,极度渴望人才的加盟。正史中,刘备并没有参

  • 黄承彦作为诸葛亮的岳父,他为何会帮已被困住的陆逊?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黄承彦,陆逊,文史百科

    陆逊火烧连营,一把火烧掉了刘备的大半生基业,在败逃的过程中,多亏了诸葛亮布下的阵法,才得以拖住陆逊追击的脚步,这其中还有个小故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219年,关羽败走麦城,遭到东吴杀害,此后,张飞因报仇心切责打下属,死于非命,在关张二人死后,蜀汉皇帝刘备不顾众人反对,

  • 在嘉庆当上皇帝之后,和珅为何却成了最先出局的那个人?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嘉庆,和珅,文史百科

    很多人认为嘉庆杀和珅是因为他看中了和珅的钱财,真的是这样子的吗?在乾隆没事的时候,和珅就不得人心,他与许多大官都是死对头,唯独乾隆喜欢他,只要有皇上的喜爱,其他人再怎么讨厌他也拿她他没办法,谁让和珅有皇上这张王牌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和珅是一个精明的人,懂得怎么讨皇帝喜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

  • 古代的饮食文化是怎样的?餐具对饮食文化有何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古代,餐具,文史百科

    古代的饮食文化是怎么样呢?古人所用的盛放食物的餐具对饮食文化有何影响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实,饮食过程就是和食物交流的过程,若只是将食物塞进自己的胃里,那就不需要什么饮食文化了。当然在特殊岁月中,比如饥荒年代,吃食真的只是为了解决饥饿。有一个词“钟鸣鼎食”,指那些贵族家

  • 就单说诸葛亮,他究竟是不敢冒险还是行事过于谨慎?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诸葛亮,谨慎,文史百科

    当年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一计,却被诸葛亮否决了,多年之后,后人都在指责诸葛亮太谨慎,不敢冒险,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甚至还有人大胆猜测,如果诸葛亮采取了魏延的这个计策,兴许魏国就灭亡了。且不论这个计策能否成功,就单说诸葛亮,他并非是一个不敢冒险之人,他只不过行事谨慎罢了。抛开《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就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