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的具体位置在哪?

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的具体位置在哪?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224 更新时间:2024/1/16 4:30:44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绝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地朝历代都有无数文人对诸葛亮表达自己的哀思,可见诸葛亮在世人心中地位之高。

乱世出英雄,混乱的三国时期,涌现了无数的豪杰,但像诸葛亮一样,过了千百年仍为后人所追忆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诸葛亮是一个智力超群的将领,在他的辅佐下,蜀汉得以凭借微弱的优势在曹魏和孙吴的夹缝间生存下来。

打动诸葛亮的是刘备当年三顾茅庐的诚意,刘备以礼贤下士换来了诸葛亮的一生忠诚,这份忠诚在刘备死后也依然存在,只是被诸葛亮转嫁到了刘禅身上。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刘备的死十分突然,给当时一片凄风惨雨的蜀国又一沉重打击。诸葛亮力挽狂澜,继承刘备遗志,势要完成刘备所未能完成的北伐,也因此达成了一生六出祁山的事迹。

这个典故为大家所熟知,也勾起了很多疑问,祁山是在今天的哪个地方?为什么诸葛亮对它青睐有加,屡次从这里走?

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讨伐曹魏,刘备已经故去,无法完成这一伟业,所以诸葛亮自觉接过担子。

与一出祁山相关联的事件都十分著名,其一发生在出军之前,诸葛亮写下《出师表》,以此向刘禅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其二发生在出军之后,诸葛亮收复了姜维,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接班人;其三也就是这次北伐的结局,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最终导致街亭失守,葬送了蜀国的优势和自己的性命。

虽然出师未捷,但诸葛亮并没有就此灰心丧气,而是厉兵秣马,等待时机,其后又接连四次出军,可惜次次铩羽而归。

也有人认为,这接连北伐其实不是明智之举,连年征战之下,百姓难以休养生息,造成了蜀国的国力衰弱,为其后来与曹魏的对峙埋下隐患。

除此之外,这一次次的出征也耗尽了诸葛亮的心血,他为蜀国燃尽了自己的生命,最终在五丈原油尽灯枯。

同时我们需要知道一个事实,六出祁山这个说法出自三国演义,历史上诸葛亮以北伐曹魏为目的出了五次祁山,第六次是被动出军,抵抗曹魏侵袭。不过,还是六出祁山这个说法流传更广。

为何选择从祁山出兵

诸葛亮六出祁山,意图取得长安的控制权,进而掌握关中,真正实现兴复汉室。虽然诸葛亮六次出军都取道祁山,但是事实上,可选择的道路其实不是一条,而是三条。

第一条路径就是穿过斜谷道,进攻郿县。斜谷道又名褒斜道,得名于此地的两条河流,一条是向南流淌的褒水,一条是向北流淌的斜水,两河之间的谷底被开辟出了一条南北向的道路,可达关中。

但是蜀国知道此地重要的战略,曹魏也心知肚明,自然要派重兵把守,如果大军由此地而出,要面对的不只是敌人的严防死守,还有作为屏障遮蔽关中的秦岭,行军难度很大,因此此条路径被弃用。

第二条路径就是走子午谷进攻长安。子午谷连接其关中和汉中,全长六百六十里,沿途都是些高山深谷,因此行军不易,却是条捷径,由此道只需十天就能到达长安。

长安曾经是西汉的首都,掌握了长安,所谓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就完成了一半,同时,长安也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可以说是曹魏的咽喉。

第三条也是最终被采用的一条道路,就是出祁山,攻陇右了。为什么会选择这条道路,我们看一看祁山的位置就知道了。

祁山位于今天的甘肃省礼县东,其附近有一条古道,有着出川入蜀的作用,这一条道路比较平坦,取道于此更符合诸葛亮的谨慎个性。

背后深意

祁山的优势不止于此,蜀军如果从祁山出发的话,还可以壮大自身兵力,方式就是在沿途向当地少数民族示好,吸引他们加入队伍,当时少数民族的特点就是骁勇善战,他们的加入会给蜀军带来优势,同时使蜀军和曹魏兵力之间的差距缩小。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正是相对弱小的蜀汉所应该采用的方略。

更妙的是,在汉水与岐山相连之处,有着一处山谷,地形平坦,而且地势较高,可以远远监视曹魏方面的动向,随机应变。

如果在此地修建一处军事堡垒,既可以分散敌人的兵力,更可以窥探消息,必要时可以凭借易守难攻的特点作为最后一道屏障,诸葛亮正是心中存有这一想法,才会坚持从祁山出兵。

出了祁山就是陇右,少有高山峻岭的阻碍,利于军队行军,不会延误战机,但是这条道路并非没有缺点,事实上,很多人认为正是这一缺点导致了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失败,那就是路途遥远,战线拉得太长,粮草难以运往前线。

军队由士兵组成,而要维持士兵的战斗力,粮草是必不可缺的,如果粮草供应不足,士气低落是一方面,士兵战斗力的直接下降更是不可想象的。

正是因此,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六出祁山,始终失败,都是吃了粮草不足的亏。

小结:

诸葛亮的这一战略决定没有太大的瑕疵,如果一切按照他计划好的发展,那么“兴复汉室”可能会从一句空泛的口号变成现实。

但是,命运是之翻云覆雨手,惯于使人的理想破灭,天不假年,死亡来得猝不及防,诸葛亮在五丈原溘然长逝,姜维接替了他,继续推进北伐大业。

之后,变故丛生,在姜维此生最后一次北伐后,司马昭派出邓艾钟会两员大将攻打蜀国,之后邓艾偷渡阴平,连拔数城,造成局势危急,刘禅不堪重压,选择了投降,蜀国最终不复存在。

标签: 祁山

更多文章

  • 东汉末飞熊军的统领是谁?飞熊军战斗力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飞熊军

    飞熊军是《三国演义》中董卓的私人精锐部队,旗帜上绣有肋生双翅的飞熊图案,由董卓的心腹大将李傕等人统领。飞熊军全部是由西凉军中的精英和能人异士组成,如董卓军中的胡车儿,据说其“力能负五百斤,日行七百里”;飞熊军装备十分精良,拥有西凉铁骑和经常与外族作战的西凉将士,战斗力十分强

  • “醋坛子”典故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醋坛子

    古代有名的人有许多,那些名人都在各自的地方有所成就,有些人文学才干高,所创作出的诗篇直到今天还在被人吟诵,而有些人则在朝廷有所成就,为百姓和国家做出许多功绩,比如说房玄龄就是其中一个,据说他和妻子之间也有轶事,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房玄龄与妻子的轶事房玄龄其实叫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县人,也就是

  • 吴中四士是指哪四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吴中四士

    唐朝时有许多名人,例如初唐四杰,还有吴中四士。吴中四士指的是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四人。因为四人都是江浙一带的人,这一带在古代又叫做吴中,再加上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因此人们将四人并称为“吴中四士”。吴中四士是指哪四位张若虚张若虚是扬州人,曾经做过兖州兵曹。在唐中宗时

  • 三气周瑜是哪三气 三气周瑜真的存在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周瑜

    相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赤壁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吧,这一战之后其实就发生了三气周瑜中的其中一气,诸葛亮当时和周瑜进行了约定,但后来却提前夺取了荆州,直接让周瑜气的不行,三气周瑜是哪三气呢?下面就跟着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三气周瑜是哪三气三气周瑜中的一气是诈取南郡,周瑜在南郡一战中中了箭,诸葛亮当时就

  • 周天子是谁?周天子是怎样从天下共主走向凄惨灭亡的?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周天子

    周天子是谁?周天子一般指周朝君主。周朝君主是周朝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姬姓,黄帝后裔,又称周天子。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共传30代37王,周朝后期周天子虽然大权旁落,但在当时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共主,仍然是名义上华夏的最高统治者。周天子分封诸侯大约在周武王元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诸侯联军推翻了残暴

  • 古代大臣上朝手里举着的板子有什么用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上朝

    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朝中就有了笏,它是大臣觐见皇帝时必带之物,一直沿用至明末清初时,才逐渐废除。笏上窄下宽,有一定的弯曲度。它具体的尺寸,在《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笏长两尺六寸,中宽三寸。”按照一尺大约相当于20厘米来计算,笏大约长50厘米,宽5厘米。那么,笏板有什么

  • 徐晃投降曹操的过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徐晃

    徐晃,字公明,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徐晃是曹操五子良将之一,在投奔曹操之前,徐晃曾为杨奉部将,曹操将汉朝皇帝掌握在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徐晃曾跟随杨奉讨伐曹操,曹操看到徐晃,很喜欢他,于是,让许褚出战,两个人最终大战五十合战平,后来,满宠偷偷地

  • 唐朝“秦王府十八学士”为什么会有十九个人?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

    根据史书记载,“秦王府十八学士”的具体名单为: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刘孝孙,一共十九个人。“秦府学士”出现的时间是武德年间。武德四年(

  • 中国古代“外戚”的历史由来 外戚为什么总能专权干政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外戚

    “外戚专权”的现象不仅仅在汉代严重,其实在古代社会里一直是常见的现象,即使科举出现之后稍有缓解,但依然无法根除。其背后所涉及的根由可以从宗法和国事两个层面上得到解释,实际上就是“君权”与其他权力的斗争体现。从宗法层面上,外戚亲于宗室思考一个问题,在皇

  • 唐朝历代皇帝年号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年号

    皇帝年号时长干支起止备注高祖李渊武德9年戊寅618五月626九年八月太宗继位沿用太宗李世民贞观23年丁亥627649二十三年六月高宗继位沿用高宗李治永徽6年庚戌650655唐人避中宗讳改称明庆显庆6年丙辰656661龙朔3年辛酉661三月663麟德2年甲子664665乾封3年丙寅666668总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