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崇祯帝继位后都发生过哪些战争?

崇祯帝继位后都发生过哪些战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440 更新时间:2024/1/12 23:54:52

崇祯年间的明朝堪称内外交困,对外与后金征战不断,势力已经延伸到蒙古的后金甚至多次叩关而入;对内则是农民起义不断,尤以李自成、张献忠为最。而崇祯年间的战争,主要便是围绕后金和农民军展开的。

皇太极继位之后,后金便开始向蒙古扩张,并最终于崇祯五年(1632年)攻陷归化城,林丹汗被迫逃至大草滩,其子额哲于崇祯八年(1632年)降清,漠南至此落入清军手中,皇太极开始从东北到正北对明朝边关形成全面威胁。

1、清军第一次入关(己巳之变)。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军号称10万,避开宁远、锦州,兵分三路分别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直逼京师。明廷慌忙之下急令各路兵马勤王,袁崇焕统领各路援军,阻后金军于广渠、德胜等门外。后因袁崇焕被捕,祖大寿还师宁远,皇太极趁机夜袭卢沟桥,斩明军副总兵申甫以下约7000人,继而击败明援军4万于永定门外,明总兵满桂,孙祖寿战死。崇祯三年(1630年)初,皇太极向东进攻,连克数城,分兵驻守遵化、滦州、永平、迁安,自己则亲率主力返回沈阳。

2、清军二度入关。崇祯七年(1634年)七月,皇太极二次西征察哈尔回师途中,以明边将扰其境、杀其民、匿逃人为名,入上方堡,进围宣府。宣府守兵发炮击之,乃退走应州,兵掠大同,攻陷得胜堡。京师震动,诏令总兵陈洪范守居庸,巡抚丁魁楚等守紫荆,雁门,而在河南已经包围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曹文诏也被调往大同,农民军趁机突围。

3、清军三度入关。崇祯八年(1635年),多尔衮、萨哈璘、豪格等率领清军进犯林丹汗所在的河套地区,迫使林丹汗之子额哲降清,同时在太原府所属的忻州、定襄、五台等州大肆劫掠。

4、清军四度入关(丙子虏变)。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皇太极派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等统八旗兵十万,兵分三路分别从吸风口、独石口入关,巡关御史王肇坤拒战,兵败而死,明军退保昌平,清兵再侵居庸、昌平北路。大同总兵王朴驰援,击斩一千一百零四人,俘获一百四十三人。七月,清兵入京畿,攻陷昌平后,又相继攻下良乡、围攻顺义、。明顺义知县上官荩与游击治国器,都指挥苏时雨等拒城守,城池陷落后,三人均殉国。清军乘势,又攻下宝坻(今属天津)、定兴、安肃(今河北徐水)、大城、雄县、安州丙子胡乱等近畿州县。

5、清军五度入关(戊寅虏变)。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以多尔衮、岳托为主将,绕道蒙古,从密云东面的墙子岭、喜峰口东面的青山口,突破长城要塞,沿着运河往南直到济南,俘获了人畜46万。明廷急调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入援。卢象升拼死奋战,弹尽粮绝,最后阵亡,史称“戊寅虏变”。时高起潜拥关、宁重兵近在五十里外的鸡泽,却不赴援,听闻卢象升兵败身死后,竟率军东逃二十里,遇敌伏军大溃,仅只身逃逸。自请督察军情的枢辅刘宇亮至保定听闻前线战败,也仓皇退入晋州,而清军即乘胜长驱直入,分陷昌平、宝坻、平谷等地,京师震动。二十日,崇祯帝下诏徵总督洪承畴率军入卫,陕西巡抚孙传庭为兵部郎督侍援军同行。

6、松锦之战。崇祯十三年(1640年),皇太极为打通关宁锦防线,此战皇太极汲取了过去强攻的教训,采取围点打援的策略,将锦州城围的水泄不通,祖大寿连忙向朝廷告急,朝廷令洪承畴率领步骑十八万救援锦州,大军会兵于宁远,解锦州之围。然而,由于朝廷盲目催战、监军胡乱插手、战略指挥失误、将官畏死怯战等原因,明军最终溃败。松山城最终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陷落,而锦州也于三月八日被攻占,此役总兵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

7、清军六度入关。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清军以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从黄崖关出击,进入蓟州,总兵白广恩领兵拒敌,阵斩清军三等轻车都尉斋萨穆、参领五达纳、佐领绰克托、额贝、护军校浑达禅、骑都尉额尔济赫,广恩败走。清军长驱南下,至山东兖州,杀鲁王朱以派及乐陵、阳信、东原、安丘、滋阳诸郡王、官吏等数千人,先后攻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获黄金二千二百五十两、白金二百二十万五千二百七十两,俘人民三十六万九千口及牛马衣服等物。

从以上战绩不难看出,虽然山海关尚未丢失,但清朝由于已经占领漠南,随时可以绕道蒙古入关,明廷已是防不胜防。

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之前,明军面对农民起义军还是占有一定优势的,甚至多次将起义军逼入死境,然而由于清军的连续入关,却始终无法彻底扑灭起义。再加上百姓生活困苦,农民军总是能够死灰复燃。崇祯年间,朝廷与农民军的战斗几乎从未停止,主要战役有以下几次:

1、曹文诏围剿义军。自农民起义爆发以来,起初三边总督杨鹤采用“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战略进行平叛,但由于朝廷无法养活饥民,因而义军始终无法扑灭。崇祯四年(1631年)十月,朝廷任命洪承畴接任任三边总督,开始真正对义军展开围剿。同年,曹文诏率领千余关宁军击败山西境内的农民军,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均逃到河南之后被曹文诏、左良玉等多路明军包围。崇祯七年(1634年),由于清军二度入关,曹文诏被调往大同抗金,农民军得以突围。

2、桐城之战。明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数万人克凤阳,过庐州,兵锋直逼桐城。二十七日,桐城守军潘可大部与起义军在县城东郊交战,官军败溃,伤亡100余人,余部逃入城内。县城防守严密,城墙上密布火毬、大炮和弓箭。二十八日清晨,起义军用绳索将众多肉案连在一起,上面覆盖湿棉絮,以防火炮和箭击。他们将这些掩体推至城墙之下,自东祚门环列至向阳门,然后藉此掩护以大斧砸斫城墙,并把这种攻城术戏称为“木牛凿城”。城上守军向义军阵地推放石磙,义军伤亡惨重,便改为火攻。在烟火的掩护下,上百名义军攀登云梯,强行登城,终因守城官军拼死强守,攻城失败。

3、孙传庭俘获高迎祥。崇祯九年(1636年)一月,高迎祥,李自成攻庐州,取含山、和州,杀知州黎宏业、在籍御史马如蛟等。进而围困滁州,与卢象升、祖宽、罗岱、杨世恩等部激战于朱龙桥。高迎祥等北攻寿州不克,西入归德。二月,攻密县、破登州,击杀明将汤九州,进军邓州、郧阳。三月,高迎祥与李自成分兵,由郧襄入兴安、汉中与张献忠会师。五月,高迎祥进入湖广,并于七月出南山,挥师直驱西安,行军至黑水峪时遭遇陕西巡抚孙传庭伏击,高迎祥兵败被俘,押至北京后被凌迟处死,义军则推举李自成为“闯王”。

4、杨嗣昌将李自成逼入绝境。李自成接任“闯王”之后,续征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崇祯十年(1637年),杨嗣昌调集10万重兵,增饷28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限制农民军流动范围,采取各个击破、最后围歼的策略,最终成功迫使张献忠降明,而李自成也在渭南潼关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伏击,李自成被击溃后只得带着仅余的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次年八月,清军四度入关,卢象升在河北战死,孙传庭、洪承畴被调往辽东防范清军,李自成这才得以喘息,甚至还在此期间娶妻生子。

5、李自成进军中原之战。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再度反明,李自成则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自此,李自成军队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

6、李自成三攻开封。崇祯十四年(1640年)正月二十日,李自成攻克洛阳,杀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从后园弄出几头鹿,与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为“福禄宴”,与将士们共享。同时,李自成没收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大赈饥民。之后,在一年半之内,三围省城开封未果,最后一次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决堤冲毁开封。先后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

7、张献忠破襄阳。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在杨嗣昌围剿下逃至四川的张献忠,发现杨嗣昌尾随而来、襄阳空虚,于是摆脱明军,突然带兵离开四川,往东转移,一天一夜急行三四百里,把杨嗣昌大军远远甩在后边。杨嗣昌得到消息后,连忙派使者赶往襄阳传令,然而使者半路却被义军抓获,之后张献忠让李定国扮作使者,带了几名“随从”和令牌、文书,混进襄阳之后四处放火,并趁乱打开城门,襄阳逐被张献忠攻破。

8、李自成攻洛阳。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攻下承天,被举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三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并加强对义军的掌控,先后杀死罗汝才、贺一龙、袁时中等人。五月,张献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八月,督师孙传庭拥兵10万出关。李自成闻讯,即率主力北上,九月,两军对垒于郏[jiá]县。时值大雨滂沱,明军粮运不继。李自成一面动员百姓坚壁清野,使明军无法就地筹粮;一面派大将刘宗敏率万余轻骑出汝州,截断明军粮道。孙传庭闻讯大惊,不得已回师欲打通粮道。李自成率师追击400里,大败明军,斩首四万余级。李自成乘胜挥师西进。十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

9、李自成破北京。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同时开始向东用兵。而陕西、山西、河北三省由于遭受大规模的瘟疫袭击(从崇祯六年开始),防御已是极度空虚,再加上官军怯战,总兵姜瓖、王承胤、唐通等不战而降,虽有周遇吉等人力战却也无能为力,因而“闯军”一路势如破竹,于三月十七日便抵达了北京城外,三月十九日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接闯军入城,北京城逐告破。

综上所述,崇祯年间的明朝战事可谓接连不断,两线作战的明军顾此失彼,最终被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帝自缢煤山。

标签: 崇祯帝

更多文章

  • 炮烙之刑是谁发明的?炮烙之刑有多残酷?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炮烙之刑

    想必大家都知道苏妲己这个人,这个经典的历史人物形象,苏妲己在古代有着倾国倾城的容颜,因此妲己这一形象经常被写入小说和电视影剧中,我们才得以认识她。在封神榜中纣王迷恋上妲己的美色不能自拔,而导致商朝灭亡,有人说就是因为妲己所以才会导致商朝庞大的帝国走向灭亡的,苏妲己留下了千古的骂名。而在那个时候,妲己

  • 古代披风作用 将军身上为什么都穿戴披风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披风

    披风一开始都是为了抗寒挡风的。但也有其它的作用。比如说能让己方更容易辨别将领的位置,有利于战斗指挥。夜间作战还能更好的掩护主将(谁叫他的铠甲最鲜亮?)。紧急情况之下,还能当止血带用。但披风最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字帅!!!古代将军的披风有什么作用?一般来讲 骑兵部队都在平原地区作战,而世界上大部分平原

  • 溥仪的7个妹妹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溥仪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溥仪的7个妹妹非常感兴趣,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个溥仪的7个妹妹都分别是什么结局呢?话说这些妹妹都嫁给谁了呢?对于这个问题感兴趣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感兴趣的别错过了。1、大格格-爱新觉罗·韫媖爱新觉罗·韫媖到了嫁人的年纪,载沣就把她嫁给了末代皇后婉

  • 古代除了悬丝诊脉还有哪些看病方法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悬丝诊脉

    在我国的历史上,几千年来,医学官员使用瓷器、象牙、木头或玉石制成的娃娃来帮助古代妇女治病。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医学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古玉玩偶非常逼真,躺在口袋绣床上。在古代中国,女人看病不能直接见医生,因为男女授受不亲,所以有传说中的“悬丝诊脉”。明清时期,为了更准确地识别疾病,

  • 蜀汉后主刘禅的7个儿子和2个女儿结局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刘禅

    灭蜀之战的惨烈公元293年,曹魏发动灭蜀之战。此战有司马昭全权负责,前期钟会大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汉中,只是在剑阁之地,受到了姜维、张翼、董厥等人的阻拦。随着邓艾偷渡阴平,邓艾大军突降江油,江油太守出城投降,邓艾大军直逼成都。蜀汉政权组织了最后一次反抗,此战由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领军,史称“绵

  • 清朝历史上从未侍寝的皇后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皇后

    清朝共有27位皇后。今天趣历史小编介绍的这位20岁就成了皇太后,孤独生活了57年,从未侍寝过,她就是孝惠章皇后。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在顺治11年5月,她在孝庄的指示下进入进宫,被册封为了皇后。但是顺治皇帝不喜欢她,他甚至都不希望她来侍寝。后来,董鄂妃的的出现使她不再受到皇帝的注意

  • 关羽手下都有哪些优秀将领?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关羽

    大意失荆州,即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失去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赤壁之战后,荆州七个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在刘备进入益州,和刘璋展开大战的时候,留关羽镇守占据的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到了公元215年,刘备得到益州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

  • 唐朝杜审言担任过哪些官职?杜审言留下了哪些诗作?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杜审言

    “文章四友”指的是唐朝初期四位宫廷御用文人,分别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其中杜审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01杜审言也许不是人尽皆知,但他的孙子杜甫一定无人不晓。杜甫曾骄傲地在诗中说“吾祖诗冠古”,从中

  • 清朝“抚远大将军”官职权限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抚远大将军

    抚远大将军不是清朝的常设官职,而是清朝每遇大规模战事,为方便协调战区内各省工作临时设立的。也就是说抚远大将军没有级别,也没有固定的任期、辖区和兵员,哪里打仗他就管那里,仗打完了,这个职位就撤了。清朝一共有九人担任过这个职位,年羹尧和雍正帝的十四弟都担任过这个职位,可见能担任此职的都是皇帝最为信赖之

  • 古代“盘缠”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盘缠

    最近很多人在问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古代人其实和现代人很多东西的叫法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这个稿费,古代人叫润笔费,还有这个路费叫盘缠,那么很多人要问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说法呢?路费为什么叫盘缠呢?对于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的分析揭秘看看吧。1、路费为什么叫盘缠其实答案很简单,我们可以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