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皇帝下过“罪己诏”?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皇帝下过“罪己诏”?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761 更新时间:2024/1/24 13:48:57

“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它通常是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君臣错位,二是天灾造成灾难,三是政权危难之时。用意都是自责,只是情节轻重有别。地震了,罪己;蝗祸了,罪己;流星撞地球了,罪己。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1.大禹

大禹登上帝位后,有一次看见犯罪之人,就伤心地哭了起来,左右问其故,禹曰:舜之时,民皆用尧舜之心为心,而予为君,百姓各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

2.商汤

商灭夏后,汤布告天下,安抚民心,史称《汤诰》。汤深刻地检讨了自己的过错,曰:“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惟简在上帝之心,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此后,适逢商连年大旱,五谷不收,负责宗教祭祀的大臣说,要用人为牺牲,向上帝祈祷求雨。于是,汤“剪发断爪”,身为牺牲,祷于桑林,“以六事自责”,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敬,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民大悦,雨亦大至。

3.周成王

《诗经》中的《周颂·小毖》就是周成王的罪己诗。

4.秦穆公

《尚书》中的《秦誓》是秦穆公袭郑惨败后的反省。

5.汉文帝

汉文帝后元年(前163年)诏曰:“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过与?……将百官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6.汉武帝

汉武帝即位后穷兵黩武,又好神仙方士,大造宫室,挥霍无度,致使民力枯竭,寇盗并起,天下大乱。武帝晚年渐有所悔,征和年间,他驳回了大臣桑弘羊等人屯田轮台(今新疆轮台县)的奏请,决定“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他“深陈既往之悔”,不忍心再“扰劳天下”,决心“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由是不复出军。而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轮台罪己诏》。汉武帝晚年面对大厦将倾的危难局面,幡然醒悟,痛改前非,全面调整了国家的内外政策,不但使政权转危为安,而且也为“昭、宣中兴”打下了基础。(汉武帝罪己昭之“轮台悔过”)

7.汉明帝

汉明帝永平八年(65年)冬十月,出现日蚀。诏曰:“……永思厥咎,在予一人。群司勉修职事,极言无讳。”

8.唐太宗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旱、蝗并至,诏曰:“若使年谷丰稔,天下乂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百姓有饭吃,宁愿上天把一切灾难都降在他一人身上。

9.唐德宗

唐德宗即位不久,就先后有号称“四王”、“二帝”的几个节度使举兵反叛。公元783年,长安失守,德宗仓皇逃亡,被叛军一路追杀至奉天城。次年春,他痛定思痛,改年号为“兴元”,并颁《罪己大赦诏》,“分命朝臣诸道宣谕”。诏书中历数了自己的罪过后,说:“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上累于祖宗,下负于蒸庶,痛心?面,罪实在予”。此诏文字真挚动人,很有感召力,颁后,“四方人心大悦”,“士卒皆感泣”,民心军心为之大振,局势因而大变。不久,动乱即告平息。

10.唐宪宗

元和七年(公元843年),淮、浙发生了水旱灾害,庙堂官员御史调查后作了不实的灾情汇报,唐宪宗听罢心里有了底;后来,他又听地方官的灾情汇报,却和御史的汇报大不一样,唐宪宗就怀疑地方官汇报的灾情不实。宰相李绛指出来不该怀疑,唐宪宗想想也是,当即就认错:“国以人为本,闻有灾当亟救之,岂可尚复疑之邪!朕适者不思,失言耳。”就是说错了几句话,也是正常的事,自省反思是应当的,也正是古人倡导的“吾日三省吾身”,即是说几句“不思,失言”了,对皇帝来说,也是在经常见面的大臣跟前顺嘴的事,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当然,唐宪宗能做到这样,的确也“委实不易”;不过,倘若将此类事拔高成“自我检讨”、“罪己”,却有些“哗众取宠”以及有意“做秀”之嫌了。

11.宋徽宗

公元1125年11月,金兵进逼东京的紧要关头。惊慌失措的徽宗听从大臣的建议:“宜先下罪己诏,更革各种弊政,使人心悦,天意回”。诏书也罗列了自己的罪过:“言路蔽塞,谄谀日闻,佞幸专权,贪官得志。赋税竭生民之财,戍役困军伍之力。多作无益,侈靡成风。”“追思己过,悔之何及!”随后,又传皇位给太子恒(钦宗),自己当起了太上皇。于是,濒临灭亡的北宋又出现了一线转机。但好景不长,一年后,徽、钦二宗被金兵掳去,成为阶下囚。

据史书记载:宋徽宗下发了“罪己诏”后,把皇位交给了他的儿子赵桓,开封存亡之时,他自己却带着一帮亲信人马去了江南,在镇江建造庭园,不但准备长期留居,而且扣留东南地区的物资和军队,不予北援,他要掌握东南地区的军政大权,继续他的皇帝生涯。

12.宋宁宗

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闰九月,有大雷。丙申,以雷发非时,下“罪己诏”。

13.金熙宗

据史书记载,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雷电震坏寝殿,有火入上寝,金熙宗命翰林学士张钧代拟“罪己诏”,其中有历代帝皇在“罪己诏”中常用的套话:“顾兹寡昧,眇予小子”。金熙宗听信大臣谗言:“此汉人托文字以詈主上也。”立即将张钧残酷处死。

14.崇祯

史书上说,明朝皇帝朱由检,在位十七年,“罪己诏”没有少下。《明史》中记有五次之多:“冬十月庚辰,下诏罪己,辟居武英殿,减膳撤乐,示与将士同甘苦。”“甲寅,诏天下停刑三年。”第三次,“闰月癸卯,下诏罪己,求直言。”“六月癸亥,诏免直省残破州县三饷及一切常赋二年。”“壬申,下诏罪己。”如明朝崇祯十年(1637)闰四月大旱,久祈不雨,就下了一道“罪己诏”,这道“诏”的内容不在自责,而在自曝官场腐恶内幕。

崇祯皇帝自缢前下诏“罪己”:“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死伤百姓一人。”崇祯皇帝平均三年多点就下一道“罪己诏”。

15.顺治

这位少年天子亲政后,自然灾害很多,“水旱累见,地震屡闻”,“冬雷春雪,陨石雨土”。他把这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罪于自己的“不德”,上干天咎,所以,不断自我反省,屡屡下诏罪己。临终之际,又留下了一道罪己遗诏,淋漓尽致地为自己列举了十四条罪状,条条都是原则问题。归纳起来,可分作七大方面:一是政治上“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二是对皇太后“子道不终,诚悃未遂。”未尽孝道,反使圣母哀痛。三是对诸王贝勒“晋接既?,恩惠緮鲜,友爱之道未周。”四是“朕夙性好高不能虚己”,用人“未能随材器使,以致每叹乏人”,“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肖而不能退”。五是设立十三衙门,委用任使宦官,“与明无异”。六是“国用浩繁,兵饷不足,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尝节省”。七是“朕性耽闲静,常图安逸”,“朕每自恃聪明,不能听言纳谏”,“既知有过,每日?责生悔,乃徒尚虚文,未能省改”。顺治帝为自己罗列的14大罪状,应该说是够全面、够深刻的了,在盖棺论定的“自我鉴定”中,能进行如此彻底的自我批判,实属亘古第一人。(清世祖顺治帝《罪己诏》自定十四大罪状)

16.光绪

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逃亡途中,慈禧太后既感到由她秉政的政局,已经失控,迫于内外压力,她这才决定和八国联军谈判求和,并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出了一道“罪己诏”。国家将亡,执政者没有责任,不执政的人却有“罪”!可见,一些当政帝王的“罪己”,完全是言不由衷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颁布“罪己诏”的人是汉文帝。公元前一七九年,有人建议汉文帝要早立太子,汉文帝不同意,就颁“诏”说:“朕既不德……”意思是说,如果我现在立太子,就是更加加重了我的不道德。同年冬天,汉文帝又下了一个“罪己诏”。

古代帝王“罪己诏”的资料,除《二十五史》的帝王本纪之外,还有《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补遗》、《续资治通鉴》,以及宋代的《册府元龟》,明实录,清实录,清朝的东华录和历代的记事本等等。有位叫萧瀚的学者,在唐太宗全集中就找到了二十八份唐太宗的“罪己诏”;在“二十五史”中找到下过罪己诏的周成王下了二百六十份“罪己诏”,另外还有四份,一份是汉武帝著名的“轮台诏”,两份是崇祯皇帝的“罪己诏”,还有一份就是袁世凯的撤消帝制的总统令。

如果包括袁世凯在内的话,在中国历史上,总共有八十九位皇帝下过罪己诏。最早的一份是汉文帝在公元前一七九年下的,最后一份是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下的,整个时间跨度为两千零八十五年。如果以“二十五史”为限的话,那么最后一份“罪己诏”颁布的时间应为一八九五年五月二日,时间跨度是两千零七十四年,平均八年就下有一份罪己诏。

各朝下“罪己诏”的皇帝数量分别是:汉代十五位、若包括吕后的话,两汉有二十四位皇帝,其中有十五位下过“罪己诏”;接下来三国有一位,就是魏文帝;再有吴国两位、两晋七位、南朝十四位、北朝一位、隋朝一位、唐朝八位、五代六位、宋代七位、辽代一位、金代一位、元朝四位、明朝三位、清朝八位。如果按所占比例来算的话,清朝比例最高:十个皇帝有八个下过“罪己诏”。

标签: 罪己诏

更多文章

  • 邑姜与武王姬发的子女都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邑姜

    邑姜与武王姬发的子女有哪些?邑姜与武王姬发有两个儿子。邑姜,生卒年不详,姜姓,齐太公吕尚之女,周武王姬发的王后,周成王姬诵、唐叔虞的母亲。据传她怀成王的时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山西太原的晋祠就是供奉的唐叔虞和邑姜。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

  •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描写的是我国哪个著名景观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写的,我国,哪个,著名,景观,最近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问这个名句“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描写的是我国哪个著名的景点,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的,也是值得我们去讨论的,对这个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速度来分析看看吧。“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描写的是我国的“钱塘江大潮&rdquo

  • 金刚菩提子手串价格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手串

    金刚菩提子手串其实盘玩的历史很长很长,所以价格方面也是居高不下的,所以这个水深到什么地步小编就不好说了,所以对于价格一定要慎重再慎重的考虑了,那么这个金刚菩提子手串价格到底多少来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金刚菩提子手串价格其实价格可以从200-20万甚至更高都有可能,所以这个价格水深到什么地步大

  • 孔门七十二贤及孔门十哲名单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孔门十哲

    孔门七十二贤指的是孔子弟子中较为出名的七十二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孔门七十二贤”,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

  • 中国古代18个诗人的称号大全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诗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诗词歌赋文化了。中国不仅是礼仪之邦,还是学术圣地。不仅有儒家创始人孔子,还有无为而治的典范老子。他们大都会被古人冠以好听的名号,比如“至圣”“亚圣”“茶圣”等,那么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的十八大诗人

  • 陶朱公和黄朱公说的分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陶朱公

    最近很多人在说一件事情,那就是古代人和现代人对一些人的称呼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就比方说这个古代人对富商的称呼其实和现代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很多人要问了,古代人对富商到底是怎么称呼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感兴趣的不要错过了。“陶朱公”是我国古代对富商的称呼

  • 烟草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烟草通过哪些途径流入?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烟草

    根据公认的研究认为,烟草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是16世纪中叶。烟草传入中国的途径有三:第一,由航海水手从菲律宾带到台湾,再从台湾传到福建,由福建传到其它地区,传入的时间约在公元1563年间。《台湾府志》(清):“淡芭菰冬种春收,晒而切之,以简烧吸,能醉人,原产湾地,明季漳人取种回,今名为烟

  • 五胡十六国各国历代皇帝世袭表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胡夏、成汉。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

  • 东晋历代皇帝世袭表 AD317-AD420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东晋

    东晋皇帝列表(317年~420年)晋元帝司马睿晋明帝司马绍晋成帝司马衍晋康帝司马岳晋穆帝司马聃晋哀帝司马丕晋废帝(海西公)司马奕晋简文帝司马昱晋孝武帝司马曜晋安帝司马德宗晋恭帝司马德文东晋王朝简介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偏安政权。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

  • 西晋历代皇帝世袭表 AD265-AD316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西晋

    西晋皇帝列表武帝司马炎(公元266-公元290),字安世,庙号:世祖。惠帝司马衷(公元290-公元306),字正度,庙号:德宗。怀帝司马炽(公元307-公元311),字丰度,庙号:仁祖。愍帝司马邺(公元311-公元316),字彦旗,庙号:哀宗。西晋历代皇帝大事记晋宣帝司马懿司马懿(179-25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