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浙东学派的学术思想是什么样的?

浙东学派的学术思想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064 更新时间:2024/2/3 3:34:26

浙东学派的学术思想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学术取向是“经世致用”,分为“广义浙东学派”(一称“浙学”)和“狭义浙东学派”,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狭义浙东学派,指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邵廷采、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研究经学兼史学的经史学派,因这些代表人物均系浙江东部故名。清代浙东学派主要人物均为浙东(今宁波、绍兴)一带人士,学派“影响后来最大者”多在史学,故也称“浙东史学”派。黄宗羲是该学派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广义的浙东学派,包括“狭义浙东学派”及浙江其他地区的学术派别,如宋代今浙中(浙江中部地区)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今浙南(浙江南部地区)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注:古以钱塘江为界,分为“浙西”、“浙东”,今杭嘉湖地区古为“浙西”,而宁(甬)绍、台温、金丽衢地区均属“浙东”地区)。

在公私观念上

浙东学派认为,“公天下”就是能使老百姓“各得自私、各得自利”的天下。崇公灭私虽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观念,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公”是以政权来体现的,政权又以君主为代表,因此,“公”到最后就归帝王一人所有。几千年来,这种公私观念在中国社会一直占据着正统地位。只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明后期,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浙东地区,这种传统的公私观念才开始动摇。这从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端倪。

第一,黄宗羲认为:“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田也。自秦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上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也。”“民买田而自养,犹赋税以扰之,……是亦不仁之甚,而以其空名跻之,曰君父君父”。他从秦汉以来田产私有的土地关系中得出了天下是百姓的天下的结论,指出君王把天下当作自己的私产无疑是世上最大的盗贼。

第二,他从人生来就自私自利立论,认为天下百姓和君主一样,生来就有自私自利的权利,因此君主和天下人具有平等的权利。君主的所谓“公天下”也只是他自己的私,“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也。”

第三,他祭起上古三代的大旗,称“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有公的天下就是统治者能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天下,就是能使百姓各得其私、各得其利的天下。

在经济观念上

浙东学派以“切于民用”为标准,揭示了“工商皆本”的合理性。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重本(农业)抑末(工商业)”作为基本国策。明清时期,统治者更是变本加厉地推行这一国策,规定“各守其业,不许游食”,严禁弃农从商。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派从反对“重本抑末”的传统经济伦理观念着手,提出了“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

黄宗羲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同时,他对那些为奢侈迷信服务的商业又主张加以禁止,认为“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娼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黄宗羲以是否“切于民用”为标准,对关乎国计民生的所谓“本”和“末”作了新的界定,在理论上说明了“工商皆本”经济观念的正确性,从而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了思想武器。

在富民观念上

浙东学派主张民富先于国富。儒家的民本思想植根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强调国家应以“保民”、“养民”为最高职责。在为何富民和怎样富民的问题上,儒家主张:

一是要以农为本,致富的办法是“强本”、“务本”;

二是在富民的目的上把强国放在第一位,认为富民是为了强国;

三是在富民的原则上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提倡“均富”论。

而浙东学派的富民思想立足于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反映了新的时代气息。首先,他们所重视的富已不是“本富”而主要是“末富”,认定“商贾”与“力田”一样都是致富的正途;其次,他们认为只有民富才能国富,“夫富在编户,而不在府库。”富国和富民,富民是第一位的。再次,他们反对国家打着抑兼并的旗号来压制、侵夺富民的财产。黄宗羲一再强调,解决土地问题不能“夺富民之田”,主张对富民也进行授田,“听富民之所占”,反对均富。这种富民观念显然是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

在义利观念上

浙东学派反对空谈义理,主张义利统一。儒家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重义轻利。“浙东之学”被朱熹指斥为“专事功利”。这说明浙东之学的“义利观”是与发达的商品经济要适应的,是与重实利讲功效的社会要求联系在一起的。黄宗羲对孟子的“何必曰利”作了新的解释,他认为:其一,孟子所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正言仁义功用,因此是义蕴含利,义利统一的。其二,事功与仁义并未分别,“后世儒者,事功与仁义分途”,非孟子所说仁义。其三,他还认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是人的生存需要。人应尽其所能为社会服务,但社会对个体的地位和权利也不应漠视。这就基本上确立了与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义利观。

值得一提的是,浙东学派的这种公私观、经济观、富民观、义利观,由于切合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因而从明清以来一直对浙东社会有深刻的影响,世代相传,庶几已成浙江人的文化自觉,而强调个性、个体、能力、功利、注重实际也成为浙江人文精神的重要表征。

标签: 浙东学派

更多文章

  • “紫禁城”名称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紫禁城

    紫禁城这个名字有一种只有中国人才懂的独特美感,这是北京故宫的旧称,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那么紫禁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

  • 东汉末吕布麾下的八健将分别是那些人?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吕布

    吕布作为汉末三国第一猛将,除了有高顺这样的大将,手下还有八位健将,分别是 张辽、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续、宋宪、侯成。这八健将,实力到底如何呢?同样是猛将,张飞手下有十八骑燕将,吕布的八健将和张飞这十八骑燕将比起来,谁更厉害呢?濮阳之战,吕布被曹操手下夏侯惇、夏侯渊、许褚、典韦、李典、乐进等六

  • 晋文公重耳有几位妻子?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重耳

    晋文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重耳的童年和少年都过得非常幸福。他好读书,也好结交士人,生活别提多平静了。不过,当重耳长大后,年老昏聩的晋献公,竟在小老婆骊姬的蛊惑下,引发了骊姬之乱。申生自杀后,重耳也深受其害,万不得已,只得亡

  • 皇贵妃和皇后区别比较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皇贵妃

    在古代社会上,男子一般以仕途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古代男子一般希望能够得到更高的地位和权势。因为古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等级越高的人,才会享受到更多的优待。因此,古代才会比较看重出身和家族背景。而古代女子也有奋斗目标,那就是在后宫之中获得“一席之地”,获得更高的身份。俗话说

  • 西南官话起源于哪个朝代?西南官话属于什么方言?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西南官话

    想知道西南官话起源于哪个朝代?属于什么方言吗?西南官话下分6片、22小片,主要分布于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广西、湖南七省和直辖市。《中国语言地图集》里给出的西南官话的定义是:西南地区以及附近的,入声整体归派到某一声调或者四声调值与成都、武汉、重庆、常德、贵阳、昆明、桂林相近的汉语方言。西南

  • 湘西三邪分别指的是什么?真的存在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湘西

    很多人都好奇湘西三邪分别指的是什么?真的存在吗?其实这三大邪其一为“湘西赶尸”,其二为“放蛊”,其三为“落花洞女”。其中赶尸和蛊术没人能指出真实情况来。赶尸湘西的“赶尸”,一直也没人能指出它的真实情况来

  • 湘西赶尸的禁忌有哪些?“三赶三不赶”指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湘西

    三赶凡被砍头的(须将其身首缝合在一起)、受绞刑的、站笼站死的这三种可以赶。传说因为他们都是被迫死的,死得不服气,既思念家乡又惦念亲人。可用法术将其魂魄勾来,以符咒镇于各自尸体之内,再用法术驱赶他们爬山越岭,甚至上船过水地返回故里。三不赶凡病死的、投河吊颈自愿而亡的、雷打火烧肢体不全的这三种不能赶。

  • 湘西赶尸术真的存在吗?湘西赶尸术起源于什么时候?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湘西

    湘西赶尸术真的存在吗?起源于什么时候?这其实是一种是巫文化的一种,起源于上古蚩尤时期,属于白巫术,也是流行在湘西一带的一种神秘传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湘西的赶尸,到现在也没人能指出它的真实情况来,据有赶尸奇俗的湘西沅陵、泸溪、辰奚、溆浦四县人士说:赶尸是不给人看的,赶尸是

  • 曹操招募的青州黄巾军头领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黄巾军

    不管是史书《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没有交代曹操招募的这批青州黄巾军头领是谁?在曹操的武将库中倒是有一个黄巾将领,即泗水关卞喜。把关将乃并州人氏,姓卞,名喜,善使流星锤;原是黄巾余党,后投曹操,拨来守关。卞喜这个人能力并不强,以他的能力根本无法领导百万之众。另外卞喜是并州人,他也不大可能背

  • 东吴的八位大司马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大司马

    汉末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太傅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般为虚职,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在三国时期,孙权建立的吴国设立丞相、大司马(另有左、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因此,对于东吴来说,大司马可以说是武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