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战国时期多次打败过秦国名将的人分别是哪些?

战国时期多次打败过秦国名将的人分别是哪些?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019 更新时间:2024/1/25 0:28:32

战国初期,秦孝公即位之初,鉴于秦国的衰落,所以求贤若渴,希望可以变法图强。之后,商鞅来到秦国后,秦孝公力排众议,以卫鞅为大良造,实施变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最为彻底。众所周知,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走向强大。特别是在秦惠文王这位君主在位时,秦国开始对外扩张,和山东六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对于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在整体实力上逐渐超过了山东六国,所以,秦国的对外战争,自然是胜多败少。因此,可以击败秦国一次的武将,已经可以称之为名将,比如赵括的父亲赵奢,项羽的祖父项燕。但是,赵奢在阏与之战击败秦国后,就去世,而项燕在击败李信后,又被王翦击败。在此基础上,战国中后期,曾两次击败过秦国的名将,只有以下三位。

匡章(齐国)

匡章(生卒年不详),陈姓,田氏,名章,战国时期齐国名将,人称章子或者匡子。对于匡章来说,曾在桑丘之战和函谷关之战中分别击败秦国。一方面,桑丘之战是发生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齐国于桑丘(今山东兖州市附近)击败秦国入侵的战役。此战役为秦国商鞅变法以来首次与齐国正面交锋的战役。在桑丘之战中,匡章率领齐国大军击败了秦国大军。彼时,秦惠文王得知前线失败,连忙派遣陈轸作为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前去齐国向齐威王谢罪。

另一方面,对于匡章来说,除了桑丘之战,还在函谷关之战中击败了秦国,这也是其第二次击败秦军。对于匡章这位齐国名将来说,在齐闵王五年(公元前296年)率军大破巅峰时期的秦国,攻入函谷关(战国时期唯一入秦关的将领),在吃到败仗之后,秦昭襄王遂归韩国河北及武遂、归魏国河外及封陵以求和。

信陵君(魏国)

魏无忌(?前243年),即信陵君,魏国公子,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而在邯郸之战中,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击败了巅峰时期的秦国。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

信陵君魏无忌率领的魏国大军,和楚国大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省西南地区),秦军复败,导致河东郡数座城池失守。此时韩国也加入合纵攻秦,赵、魏、楚、韩先后收复魏之河东郡以及安阳、汾城,赵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韩之上党郡以及汝南。

除了邯郸之战,魏无忌信陵君还组织了一次合纵攻秦之战。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由魏信陵君魏无忌指挥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地区)大败秦军,并追至函谷关后撤军。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获得了胜利,因此,对于信陵君魏无忌来说,和匡章一样,也成为战国中后期两度击败秦军的名将。

李牧(赵国)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县)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在战国中后期,李牧也两次击败过秦国。

一方面,肥之战是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名将李牧率赵军在肥(今河北石家庄藁城区一带)大败秦军的截击战。肥之战的整个战争进程中,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扬长避短,最终大获全胜。这是围魏救赵的典型战役。凭借此战,李牧获封武安君。

另一方面,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秦军又大举进攻赵国。其兵力部署是:南路军推进邺邑平阳,从南面威胁赵国首都邯郸,北路军推进太原,经太行山进攻番吾要地。在番吾之战中,李牧在战前准确判断敌情,是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但赵国已无力再战,所以此战仅为击溃战,未能围攻歼秦军。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就番吾之战来说,也是秦国和赵国的交锋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重大胜利。战国后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这显然非常高的评价了。

到了公元前229年,王翦率领大军进攻赵国,志在凭借这场战役来消灭赵国。此战,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在李牧被杀害之后,王翦成功率领秦军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总的来说,在商鞅变法后,虽然秦国大军所向披靡,屡战屡胜。但是,在匡章、信陵君、李牧这三位名将面前,秦国大军还是吃到了两次败仗。当然,因为家底雄厚,秦国虽然吃到了败仗,却还是可以卷土重来。最终,秦始皇嬴政消灭了山东六国,于公元前221年正式建立了秦朝。

标签: 秦国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司马八达”指的是哪些人?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司马八达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懿曾发动高平陵事变,从而曹魏政权尽落于司马氏手中,为以后司马炎建晋代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司马懿之父司马防生有八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司马八达,司马八达说的就是司马懿兄弟。司马八达分别是司马朗、字伯达,司

  • “太尉”官职的历史由来 曹操为何让太尉给袁绍?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太尉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因为汉室衰微,尤其是各个诸侯已经掌握了兵权,汉献帝刘协自然失去了对天下的掌控能力。在此基础上,曹操、袁绍、袁术、吕布、刘备、刘表、孙策、刘璋等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完全不对东汉王朝惟命是从。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汉献帝刘协册封的官职,各个诸侯还是比较受用的。比如刘备的左将军,

  • 宣太后芈八子有几个儿子?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宣太后

    宣太后,芈姓,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死后葬于芷阳骊山。芈八子有三个儿子?三十岁上下的她当上了秦国太后,称“宣太后”。为了巩固幼子嬴则的王位

  • 古代粮食作物都有哪些 五谷杂粮分别指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五谷杂粮

    据记载说,上古时期的粮食作物有五谷、六谷和百谷,听着这几个名字倒是觉得古代人吃的还是很丰富的。按照我们平常的说法,五谷一般指的都是稷、黍、麦、菽、麻。六谷一般说的就是稻、稷、黍、菽、麦、麻。六谷相比较于五谷来说,就多了一个稻。这是因为水稻本来是南方的产物,到了后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被传到了

  • 古代宦官和太监有何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宦官

    宦官是经常在一些古装剧中出现的,现如今的人们都认为宦官就是太监,太监与宦官没什么不同。其实这样说就大错特错了。夏商周时期,官宦就出现在了历史上,不过这时候的宦官可不是身体缺一个东西的。这时候的宦官只能称之为皇帝的管家,只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宦官就是指太监。宦官一词早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

  • 古代藩王级别很高吗 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被封为藩王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藩王

    藩王又称蕃王:是介于地方官吏与天子之间的统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国。相当于古代欧洲的贵族阶级。他们可能是宗室成员、军功功臣或已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但在名义上仍未宣布独立的地方势力首领,或者由天子册封统治某地区的统治者(该统治者将土地献上,然后天子再将土地册封给他)。藩王一般都有独特的名衔,这些名衔一般为

  • 古代男子称呼都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古代

    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觉得男主角长衣飘飘,潇洒不羁,武功高强,被他们迷得不行。那么你知道古代对于男子有哪些称呼吗?这些称呼那一个让你着迷?1,公子先秦时候,公子是指那些诸侯的儿子,到后来变成对于男子的一种普遍的称呼,年轻男子都可尊称为“公子”,通常是叫某某公子,像王语嫣就叫段

  • 古代通房丫头地位有多低?通房丫头主要做些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通房丫头

    众所周知,古代的中国是封建社会,整个社会的风气就是男尊女卑,女性地位极其低下。无论是从一个小的家庭,还是一个大的族群,还是皇家,都是男性当家。更是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专门针对女性的训导理念流传至今。古代女人嫁出去,有并非都是妻妾,还有一种最为低下的身份,那就是通房丫鬟,也就是通房丫头。

  • “举孝廉”的历史由来 举孝廉的利与弊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举孝廉

    在隋朝采用科举制之前,两汉的取仕制度“举孝廉”曾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举孝廉”取仕起源于汉代也止于汉代(魏晋南北朝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发起人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举孝廉的思想源于《孝经》的“以孝治天下”,《

  • “司空”官职的历史由来 司空权力多大?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司空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治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由此,这意味着曹操终于获得了兖州这一立足之地。当然,即便如此,曹操的整体实力,依然没有袁绍、袁术等诸侯强大。在此基础上,迎奉汉献帝刘协,成为曹操势力发展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