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太尉是什么官职 历朝历代太尉职能演变

太尉是什么官职 历朝历代太尉职能演变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53 更新时间:2024/1/23 19:57:23

太尉简介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秦朝无三公说法,御史大夫秦时为银印青绶,为上卿,但非“公”,此处为后人对比总结)。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太尉官职的起源什么时候

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后不再设置。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汉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

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元不常置。明废。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卢绾为太尉,后废除。十一年,又以周勃为太尉,以后废置无常。惠帝、吕后时周勃仍为太尉,文帝时以灌婴代之,不久即罢去。景帝时周亚夫曾居此职,四年而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又置,次年罢去,后不再设置。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汉高祖刘邦为伐陈豨而以周勃为太尉,汉景帝刘为平吴楚七国之乱,而命周亚夫为太尉。

历朝历代太尉官职的职能

秦朝

太尉始于秦朝时期。秦王嬴政登基后,改设三公九卿。三公即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别为辅政,监察及治军领兵。但秦朝并没有人担任太尉,也就是形同虚设。原因在于秦当时为中央集权制,军政经合为始皇帝一体,所以若将兵权拱手送于他人之手,秦王政的统治会受到严重威胁。

西汉

到西汉时期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称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但与秦朝不同的是,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其中外朝官为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但由于官制名目甚多也有一定的分权目的,所以太尉的实权性时时不定。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是汉朝的最高武职,不常置。不设置太尉时,则以太尉职归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军委主席。

按《史记·将相名臣年表》: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始以长安侯卢绾为太尉,五年(公元前202年)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以周勃为太尉,旋再废太尉官。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复太尉官,仍以周勃为之。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再废,权归丞相。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以大将军卫青功多,特加号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汉旧仪》记载:“元狩六年,罢太尉,法周制置司马。时议者以为汉军有官侯、千人、司马,故加“大”为大司马,所以别异大小司马之号”。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其后,置大司马,金印紫绶,大将军或置或废。

《历代兵制》记:京师之兵,止南北军及中尉缇骑、郎中令诸郎、城门校尉屯兵。北军属太尉,南军属卫尉。武帝更太尉为大司马大将军,以宠将帅;而北军分八校尉,以中垒领之(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凡八。)

东汉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工程,三公各自行使所负责事项的监察权,分别开府,置僚佐。但东汉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可见于古代,带兵打仗的任务并不好当,或立或废并不取决于军事修养水平的高低,而是政治决策与改革的出头鸟,治国则先治军。

太尉作为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外,就是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例如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时,身为太尉,却不能进入上将军吕产所指挥的北军,只得诈称帝命方进入北军营地并取得指挥权。

魏晋南北朝

按魏武帝曹操废三公制,自任丞相。其子曹丕即位时短暂恢复,拜贾诩为太尉。后又撤销。曹叡时,青龙三年(235年)大将军司马懿转任太尉,驻兵雍凉。

隋唐至元朝

隋唐以来,决策权转移至中书门下,而行政权在尚书六部手中。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品级虽高,无实际职事,一般只是作为加官,尤以唐后期各种检校官为甚。

宋初三师三公只是作为升迁资序所用,并无执掌。太尉旧在太保之下,自五代以来则提升至次于太师而在太傅之上。徽宗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而司徒司空则被三少所代替。

元代三公仅作为加衔,后期也是加授极滥。

明清以后以原三师为三公,不设太尉。

另外,在某些礼仪中会出现以其他官员临时充当太尉等职位的现象。如宋真宗天禧元年宣读天书之礼,分别以向敏中摄太尉,王曾摄司徒,张知白摄司空。诸如此类都是礼毕即罢,并非真行除拜。

标签: 太尉

更多文章

  • 古人健身方式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健身

    如今健身已经慢慢成为全民都在做的一件事,大家对于运动越来越重视,现代人有了优裕的条件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健身,那么古人有没有健身的需求,他们又是如何健身的呢?古人虽然没有现代这么多健身方式,但聪明的古人还是想出了许多健身办法,出现了许多健身达人,创造出许多健身奇葩。围棋、高跷达人:丹朱。三皇五帝时代

  • “慈母”最开始并不是形容慈祥的母亲 而是养育别人孩子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慈母

    “慈母”一次如今被我们用来形容为慈祥的母亲,是一个正面积极的形象,不过“慈母”最早前并不是这个意思,最初与“慈祥“无关,是个伤心人。“慈母”最早现身于《仪礼》: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

  •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误写 真正的写法是什么呢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打破沙锅问到底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人们常挂在身边的口头禅,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打破砂锅问到底”为误写,应是“打破沙锅璺到底”,其出处自宋·黄庭坚《拙轩颂》。“打破沙锅问到底”出自宋·黄庭

  • “失足”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失足”并不是误入歧途的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失足

    “失足”现有的意思是因不慎而堕落、失节或误入歧途,用“失足妇女”来形容从事色情行业的女性,让人感觉好像失足是因为一不小心误入歧途的意思,其实失足在古代并不是这个意思。失足出自《礼记》:“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

  • 北京带有“海”的地名盘点 为何明明是“湖”却称为海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北京

    在北京的一些地标性地名和景观中,常有一些带“海”的名称,如北海、中南海、什刹海等,其实这些“海”都是面积不大的湖。那么,北京的“湖”为啥称“海”呢?北京北海公园北京中南海北京什刹海古代北京东南部为永定河

  • 西晋宗室成都王司马颖的子女介绍 司马颖与刘渊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颖

    司马颖字章度,是晋武帝司马炎与程才人的儿子,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司马颖生于河内温县,封地为成都国,曾与司马颙合谋攻长沙王司马乂。司马颖的子女儿子1、司马普,庐江王,与父一同被杀。庐江郡当时隶属扬州,下辖10县。2、司马廓,司马颖之子,代哀王司马演死时无子,以司马廓为嗣,改封中都王。后与亲父一同被

  • “老头子”竟然是纪晓岚称呼乾隆的 ? 纪晓岚怎么解释“老头子”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纪晓岚

    我们现在常用“老头子”泛指老年男子,或是妻子对老年丈夫的爱称,其实“老头子”典出《清朝野史大观》,而且是纪晓岚用来称呼乾隆的。乾隆年间,盛夏的一天,纪晓岚因为禁不住酷暑,脱了上衣,袒胸露乳坐在那里校阅书籍。正巧乾隆皇帝走了过来,纪晓岚来不及穿衣服只得

  • "荒诞”一词的意思是从哪里来的 “诞”竟然是一种小兽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荒诞

    荒诞是一个汉字词汇,意思是指虚伪而不可信,现在人们用“荒诞”表示“弄虚作假”、“不合常理”。那么“荒诞”一词的意思是从何而来呢?荒诞画作据我国西汉东方朔所著的《神异经》记载,“诞&rdquo

  • 戒指最早在中国并不是爱情的信物 而是一种“禁戒”的标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戒指

    戒指被认为是爱情的信物,无论男女都可以佩戴,多数时候是有伴侣才会佩戴戒指现在也可以用来当做纯粹的装饰品,戒指究竟属于哪一国家的发明创造,还没有定论。在中国,戒指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最早的时候戒指是一种“禁戒”的标志。当时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皇上每天会选妃陪伴,

  • “状元”、“榜眼”、“探花”的称呼怎么来的 为什么第一名称为“状元”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状元,榜眼,探花

    科举考试选状元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名称确定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它为什么叫“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