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科举制和察举制的区别 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有哪些

科举制和察举制的区别 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有哪些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848 更新时间:2024/1/2 3:47:49

科举制和察举制的区别

科举制和察举制都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方式。那么同样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科举制和察举制的异同有哪些呢?

汉代察举制中的童子科图片

首先是科举制和察举制两个方式的相同点。这两种制度的相同点就是他们的目的相同,都是为国家选拔可用的人才。而科举制和察举制不同的地方则主要是在选拔方式上。那么,科举制和察举制的选拔方式的不同点是什么呢?

首先来说说察举制。察举制,顾名思义就是观察然后举荐的制度。意思就是说官员通过观察发现人才,从而推荐到朝堂这样一种制度。这样的方式在一开始确实为国家举荐了不少人才,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制度的弊端就显示出来了,就是任人唯亲,或者贪污受贿,长此以往,朝堂上真正能为国家效力的人才便少了。而察举制的弊端是科举制能实行的原因。

其次来说说科举制。科举制,其实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这样的制度优点就是不论贵贱,只要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便有机会在朝为官。科举制经过武则天的改良,分为三个阶段,逐层的选拔人才,然后由皇帝亲自考核,给于不同的官位。科举制一经实行便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好评,之后更是延续几千年。

综合以上分析来看,科举制和察举制其本质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不过科举制相对来讲要更为科学,所选拔的人才也更加有利于中央集权。

武则天对科举制有贡献

在中国有非多的值得人们学习的知识,但是其中现在的人们了解最多的还是在唐朝非常盛行的科举制,但是说起科举制度有一个人和这个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人就是武则天,说起武则天这个人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她对于科举制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在后世看来如果没有武则天对于科举制的改革以及创新,科举这一项制度是不可能能够影响这么深远的。

武则天图片

要说武则天究竟对科举制做了哪些改革以及创新,主要有三点可以证明。

第一点就是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中设置了进士科,这个东西的设定使得当时的科举制有了非常大的发展,第二个原因就是选拔官员的时候从来不看他们的门第高低这对当时的有识之士是非常有利的。因在这之前当官的一般都是大户人家的后代,平常老百姓是很少有机会能够成为政府官员的,第三个点就是武则天第一次在科举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项考核内容,之前的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们的学识怎么样,但是武则天却认为这样的选拔方式是有缺陷的,所以她又在科举之中增加了一项内容,那就是武举,武举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武功方面的才能来进行选举,这样国家不仅得到了政治方面的人才还得到了军事方面的人才,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就因为这三点原因人们都普遍认为武则天对科举制还是有非常大的贡献作用的。

科举制的完善过程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独创的考试制度,因为一直采用“分科取士”这种方法录取人才,所以这一制度也被人称作是“科举”。科举制度在中国历经了一千多年的风雨才逐渐完善,所以说科举制的完善经历很长的一段路程。从隋朝开始计算,科举制一共经历了六个朝代,在这六个朝代中,唐朝、朝、明朝、清朝四个朝代为科举制的完善作出的贡献最为巨大。这四个朝代分别对科举制作出了不同方面的完善。

科举制度中的进士卷

其中唐朝侧重于科举制的内容,唐朝是所有朝代中科举科目最多最完善的一个朝代,最先举行考试来实行科举制,创造了武举和殿试,奠定了科举制后期的发展。宋朝侧重于科举制内容的创新和科举制形式的确定,宋朝明确规定科举考试的举办时间三年举行一次,而且宋朝对考试的内容进行了革新,这些考试内容更加的贴近实际。同时宋朝还首创了誊写和糊名制度。

而明朝则侧重于科举制的等级创新和对徇私舞弊的防范,明朝对徇私舞弊的防范尤其严格,是所有朝代中最为重视公平的。在科举制的等级上,明朝明确规定了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清朝侧重于科举制等级的革新,它在明朝等级发展的基础之上将科举考试等级分为四个等级。科举制的完善主要历经了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四个朝代,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科举制完善的主要方面在于科举制的内容、形式、等级和管理。

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它的一套统治机构,机构里的人才有的是沿袭前朝的人才选拔,也有的是自主创新建立一套新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也是其中之一。

江南贡院图片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那么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隋朝建立初期,因为是历经长期战火摧毁,国家要想安定平稳运行,迫切的需要选拔人才。但是隋博古发现前朝前代的人才选拔制度都有自己的利弊之处。世袭制不能选拔民间优秀人才;九品中正制初期可以为国募集人才,后期世族势力扩大,严重影响阻碍了人才选拔,而且权力分散在士族大家中,不利于国家中央权力的集中。

而且正因为国家大权旁落士族手中,导致了国家长时间的分裂和混乱。因此隋文帝决定通过一种全新的人才选拔制度为国家挑选栋梁之材。根据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创立了科举取仕制,这也就是后来完善和发展的科举制度。那么,科举制度的产生的原因还有其他的吗?科举制度是国家组织考试,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高官贵族,只要有才华,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而且科举制让许多人才少了怀才不遇的愁怨。

而且通过科考选拔的人才,直接隶属于中央管辖,很大程度上促进皇权更加集中。皇权集中,国家也能够更加安定。这也是隋文帝当初选拔人才,为我所用的意愿。鉴于上面的种种原因,科举制应运而生,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有哪些

清末民初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中国近代教育的大事,那就是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了,接下来就来谈谈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

贡院图片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先来说说科举制度废除的积极影响。科举制的废除,冲击了盛行一千多年的“学而仕则优”的思想,并且直接切断了人才选拔链条,也就意味着捣毁了封建官僚机制,间接的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另外,科举制度废除后,国家依然需要选拔人才,这就使得需要建立全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选拔制度,创办新式学堂教育,即开了中国现代教育,促进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在外来平等、民主、自由的思想潮流和国内维新变法的深远影响基础上为新文化运动的展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科举制度废除的消极影响有哪些呢?

科举制度之所以能掀起全民读书的狂潮,在于它的教育成本不高,而且如果科举中了就能光宗耀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是现代教育建立新式学堂,投资成本高,教学内容是以近现代科学技术为主,不再是传统儒学,加之人才选拔不再依靠科举考试成绩,因此在广大农村新式学堂得不到推广,导致农村教育的停滞。而有钱的乡绅为了更好的生活,去了城市生活,间接的抽走了农村建设的资金,因此科举制的废除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乡差距。

以上便是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不可避免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因此需要扬长避短,避重就轻,不可一味否决。

清朝科举形式

清朝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清朝要想参加由国家举办的正式科举考试必须要先参加科举的初试,而科举的初试中一共有三个环节的考试。

清朝科举制图片

首先是童试,童试成功者,便可以进入督学考试,在这场考试中合格的就是秀才。这个过程就是初试中的岁试。之后还要参加三年一次的科试,在完成了这一考试环节后才能正式报考科举考试。

清朝科举制度正式的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先进行的是乡试,乡试三年才举办一次,参加此次考试的都是秀才,而秀才也是通过当地的科试而选拔出来的。只有成绩好的才会被推选去参加乡试,在乡试中考取了一定的名次后,第二年就可以参加会试,参加会试的必须是举人,举人就是在乡试中考试合格的学员。

会试要进行两次的考试,在第一次考试合格后不久还会有复试,只有复试合格才能进入殿试,殿试就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道关卡了,而且殿试是由皇帝亲自考核 ,通过者就可以直接进朝做官了。殿试只有贡士才能参加,贡士就是在会试考试中合格的学员。

清朝科举制度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考查的题目以写作为主,包括唐朝以及汉朝多个朝代的文学作品。涉及范围较广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很高。八股文是考试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占考试中很大的比重。清朝科举制度是十分严密的,通过层层选拔,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通过清朝科举制度下的考试。

标签: 科举制

更多文章

  • 清初画坛“四僧”中“八大山人”指的是?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八大山人

    四僧: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皆为僧侣,故名四僧八大山人:朱耷,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约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人,为明江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

  • 唐朝后妃等级介绍 唐朝后妃侍寝顺序按月圆月缺?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

    (一)后宫的地位 习惯上,描写后宫的情况都会用“后宫佳丽三千人”这句话来代表。但实际上,三千不过是个虚数,唐朝的后宫就多达数万名美女。唐朝后宫女性的地位:*皇后。*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以上正一品)*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以上正二

  • 香烟包装发展历史 香烟包装发展过程详细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香烟

    香烟包装越来越精致,香烟在包装上耗费的时间和金钱都可与香烟本身相媲美,香烟包装的发展史介绍。香烟包装发展历史发展过程详细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烟草产品主要以烟丝和70S平装卷烟为主,烟丝包装由手工完成,商标为方形小标。卷烟设备多为半自动简易型平装卷烟机和简易型半自动直包包装机,小包商标纸的一头有一条

  • 唐高宗李治有几个儿子 唐高宗李治儿子列表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是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那么唐高宗李治有几个儿子?分别是谁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唐

  • 三国历史上十大美女排行榜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历史

    在三国的历史上,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批绝世佳人们争奇斗艳的年代。各式各样的英雄美人上演着各式各样我们后世所熟知的典故和经典戏码。其中绝世佳人中要数如千娇百媚的貂蝉,超凡脱俗的甄宓,倾城绝世的小乔,古典淑女的大乔,剑侠仙子的孙尚香,肤白如玉的甘梅,天香国色的邹氏,芙蓉娇艳的樊氏,宠冠后庭的步

  • 汉成帝正妻许皇后怎么死的 许皇后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许皇后

    电视剧《相爱穿梭千年》正在湖南卫视周播剧场热播,剧中公明与王莽因废黜许皇后而产生矛盾。因而许皇后成为本剧的导火索,那么历史上汉成帝的许皇后是怎样一个人呢?最后是怎么死的?一起通过许皇后的个人简介来了解下!许皇后个人简介汉成帝的许皇后,又称孝成许皇后,许氏,出生年代不详,公元前8年去世。昌邑(今山东巨

  • 夸父的典籍记载有哪些呢?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夸父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

  • 九子夺嫡分为几个朋党 九子夺嫡各自的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九子夺嫡

    九子夺嫡生在皇家的皇子,无论自己是否有意争夺皇位,都会主动或者被动地参与到皇位的争夺中,在历史上,最为出名的莫过于清朝的九子夺嫡事件。清朝上的历史九子夺嫡事件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九个儿子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原太子)、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即后来继位的雍正皇帝)、八阿哥胤祀、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

  • 朴刀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朴刀

    很多小伙伴还不太清楚朴刀的“朴”究竟该读哪个音,因为“朴”这个字一共有四个读音,的确很容易让人发晕。其实朴刀的正确读音是pōdāo,目前正在热播的将夜中,男主宁缺的武器就是一把朴刀。那在历史上,朴刀的地位究竟是如何的呢?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番,也来看看历

  •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得道高僧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高僧

    从佛教引入到中国已经拥有了2500多年的历史了,佛教最初起源于印度,引入中国后,在中国十分的盛行,拜佛教的人也是日益增多,甚至影响了一些皇族也开始信仰着佛教。中国弘扬佛法的就有四大名山,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华山,山西的五台山这四个。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中,也出现了非常多的得道高僧,那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