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王阳明心学思想特点: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思想特点:知行合一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528 更新时间:2024/2/3 0:23:51

王阳明,即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浙江余姚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王阳明精通儒家、佛家、道家,是“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王阳明像

王阳明家世显赫,父亲王华在成化十七年(1481年)中状元。十岁时,王阳明在先生的教导下,开始读四书五经,虽然开蒙比较晚,但小小的阳明悟性很好,进步很快。

十二岁时,王阳明作诗《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于是有人说山比月亮大;如果有人眼光开阔些,便会发现不仅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

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当同龄的孩子还在死记硬背四书五经的时候,他却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开始思考,山和月究竟哪个更大?王阳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被后人称为“辩证法”

开始独自思考的王阳明,不仅有着辩证的思维,也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理想和价值。

有一次,王阳明问了先生一个问题:“什么是第一等事?”先生不假思索回答道:“当然是读书登科考中进士!”先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时在明朝,考中了进士,便仕途坦荡,前途一片光明。

王阳明摇了摇头,不以为然道:“读书登科未必是第一等事,我觉得读书做个圣贤人才是。”说完,小小的阳明眼里充满了期待和自豪。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王阳明的这一想法遭到了父亲王华的激烈反对和压制。父亲为了打消他这个在别人看来是异常荒唐的想法,便决定让他成亲。

弘治二年(1489年),十八岁的王阳明带着新婚的妻子回老家余姚,路过上饶时,拜访了著名的理学大师娄一斋。在那里,王阳明接受了“格物穷理”的宋儒思想,并知晓了通往圣贤的路径,“要想成为圣人就一定要学习,从朱圣人的书中去寻找,一定能知道”。王阳明欣喜若狂,更加坚定了追寻圣贤之道。

追寻圣贤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回到家后,王阳明日夜苦读宋明理学的伟大导师朱熹程颐的书,却始终无法弄清楚怎么才算“格物”。

朱熹说,“理”这个东西存在于自然万物、一草一木之中,要领会它,就必须“格”,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终究有一天会恍然大悟的。

王阳明笃志要做圣人,于是他去“格”自家花园的竹子,希望能找出其中的“理”。

王阳明来到花园,神色凝重地坐了下来,盯着一根竹子,用心地去格其中的理,从早到晚,眼睛都死死地盯着那根竹子。一天,两天,一动不动,怀揣着成为圣贤的热忱和对未知的执着和探索,王阳明在竹子面前接连守了七天,结果没格出理,自己却病倒了。病中,他第一次对朱圣人的话产生了疑惑。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阳明格竹”的故事。

经过这次挫折,加上父亲逼迫他参加科举考试,王阳明开始转变策略,一边参加科举考试,一边学习兵法谋略。二十六岁那年,王阳明开始学习骑射,练习武艺,这也为今后王阳明成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期间,王阳明仍然没有放弃对圣贤的追寻和探索。他开始意识到可能是方法不对,但不管怎样,他依然坚定地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天有不测风云,在追寻圣贤的路上已是荆棘丛生,偏在这时,仗义执言、富有正义感的王阳明由于上书救戴铣,被奸臣刘瑾贬官,从六品主事贬为贵州龙场驿的驿丞。

在贵州,跌入人生最低谷的王阳明,在最艰苦的生存环境下,依然矢志不移追寻着圣贤之路,“格物穷理”,怎么“格”,“理”在哪里?

追寻圣贤的路注定是孤独和艰辛的,于是,王阳明制造了一个特别的石棺,每天除了吃饭干活外,大部分时间,他都坐在这个石棺里,沉思、入定,绞尽脑汁,痛苦、挣扎。

终于,在一个狂风肆虐、大雨倾盆的雨夜,一道闪电疾闪而过,王阳明的心头也闪过一道耀眼的光芒,豁然开朗!

他历经十几年的千辛万苦,寻遍天涯海角,始终无法“格”出的那个神秘的“理”,原来却是一直在心中。

“理”在心中。天地圣贤之道并不是存在于万物,不用向外探求,自己修身养性就够了。

这就是“心学”的诞生。

王阳明成功了,他成功实现了成为圣贤人的理想,与孔子孟子、朱熹等圣贤并称为“孔、孟、朱、王”,他的学术思想载入了史册,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远播到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等地,对当地的学术界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标签: 王阳明

更多文章

  • 熬鹰是哪个名族的宠物?他们又有着什么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熬鹰

    地球上有一种凶猛的飞行生物,那就是老鹰。老鹰有着超强的目力,能在几百米开外精确无误的看到正在地上,石头夹缝中跑动的小型生物,当它们锁定目标后就会俯冲而下,用自己强而有力的爪子将其抓走。在中国少数名族中,有一个名族就看中了老鹰这个特点,将老鹰作为自己的捕猎工具,这个名族就是柯尔克孜族。被驯养过的老鹰称

  • 古代后宫女人听政为何垂帘? 慈禧也是垂帘听政吗 垂帘听政的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垂帘

    古代帝王没有特殊情况的话都是需要亲自每天上朝听政,处理政务,如果不能上朝亲政时,就由皇后或太后临朝听政,而女人虽然能够到朝堂听政,但是因为古代内外有别、男女有别,因为需要垂帘听政,一直到清朝的慈禧都还是遵循此方式。在封建社会里,皇帝亲临金銮殿宝座处理政务大事。由于特殊情况,皇帝不能上朝亲政时,就由

  • 佛、菩萨、罗汉三者怎么区别 谁的境界最高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菩萨

    中国佛学文化悠久精神,对于佛的信仰自古有之且贯穿在日常生活之中,佛教文化是至关重要的文化之一,而繁杂的佛家知识也不是一时半刻能完全弄懂的,人们走进佛寺看到许多塑像,往往分不清哪些是佛,哪些是菩萨,哪些是罗汉,而常常将佛、菩萨以及罗汉统称为“佛像”。其实,在佛教中佛、菩萨、罗

  • 为何清官以“两袖清风”自誉 两袖清风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两袖清风

    自古官场里就有贪污受贿之风,而有贪官者自然也有声名远扬的清官,古往今来,凡为官清廉、不贪钱财者,常以“两袖清风”自誉。说起它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

  • 皇帝的称谓有哪些 这些 皇帝的别称鲜为人知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皇帝

    自秦始皇起,就出现了“皇帝”的称呼,一直沿用到清朝,“皇帝”这一称谓,在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时代相沿不变,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皇帝还有特定的称谓。天子:“天子”一词的出现,早于皇帝制度的产生。君天下者以天子自居,故称天子。皇帝制

  • 民国四公子简介_民国四公子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民国四公子

    你知道民国四公子的相关故事吗?民国四公子指的是哪四位?本文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下民国四公子的资料和故事。张伯驹、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并称为“民国四公子”。民国四公子一、中国第一大收藏家:张伯驹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张伯驹

  • 咸丰帝的三位常在介绍 玶常在与瑃常在为什么被降级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咸丰帝

    玶常在咸丰帝是清朝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利的皇帝,我们知道,此后的朝政都把握在了慈禧太后手中。咸丰帝除了有慈安和慈禧两位叱咤风云的后妃外,还有其他叫不上名的妃嫔,她们基本上都默默无闻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咸丰帝的三位常在咸丰帝有三位常在,分别是:玶常在伊尔根觉罗氏、瑃常在和鑫常在,其实真正的常在只有鑫

  • 民国四公子简介_民国四公子的故事 民国四公子指哪四位公子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民国四公子

    你知道民国四公子的相关故事吗?民国四公子指的是哪四位?本文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下民国四公子的资料和故事。张伯驹、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并称为“民国四公子”。民国四公子一、中国第一大收藏家:张伯驹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张伯驹

  • 清朝时期的"内务府"是个什么机构?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内务府

    有些时候,我们能够在一些清朝题材的影视剧当中听说到这样一个词“内务府”,不过很多影视剧对于这种国家机构的刻画都不多,一般都只是活在别人的台词当中,并不能让我们很清晰地见识到这些机构的运作或者作用。那么,这个高频出现的内务府,在清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机构?它的作用又是什么?1

  • 朕和寡人都是皇帝的意思吗?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寡人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最大的官员就是皇帝了,当时的皇帝享有很大的权利和地位的,那么在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在说当时的皇帝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任何的拘束,小编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当时的皇帝到底是怎么上位的呢?每个时期的皇帝为什么称呼会不一样?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朕和寡人都是皇帝的意思